文化强市|从“活”起来到“潮”起来,东莞民间文艺跑进“新赛道”
东莞+ 2024-06-05 11:55:54

东莞,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以其包容开放的胸怀,吸引了无数追梦者汇聚于此,形成了一片文化的沃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民间文艺如同百花园般,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东莞的民间文艺不仅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完美结合,更展示了工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呈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

尤其是2023年9月至10月在东莞市文联一楼文艺空间举办的“致敬、传承、超越”东莞市文联成立60周年——东莞市第二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集中呈现东莞民间文艺成果,足以体现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展览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作品涵盖雕刻、扎作、漆画、泥塑、编织品、剪纸、文创等门类的200件作品,展示了东莞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个群体的艺术家多为“文艺两新”,即新时代民间涌现的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他们扎根于民间,与群众、市场的联系极为紧密,是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文艺精品的创作主力军。

一直以来,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市民协)在市文联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搜集、整理、推广、研究民间文艺和非遗抢救工程,不断探索民间文艺发展新路径,拓宽发展空间,指导传统民间工艺创造性转化、非遗项目创新性传承,推动东莞民间文艺不断汇聚新动能,为民间文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

文创延伸,助力东莞故事出新出彩

5月中旬,东莞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月,中堂镇的手艺人也忙碌起来,上门定制龙舟文创的客人络绎不绝。多年来,东莞市民协组织和指导中堂镇成功创建和申报“中国龙舟之乡”“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协助创办龙舟文化节等品牌,并通过一系列非遗保护及扶持政策,不断鼓励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推动本土龙舟文创产业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龙舟文创产品。

东莞市民协会员陈楚明是中堂龙舟文创队伍的中坚力量之一,具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他制作的龙舟模型,采用耐存放的柚木,并按传统大龙舟等比例缩小复刻,由于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其制作的小龙舟模型,广受市场欢迎。“今年截至目前为止,已经交付30多条龙舟模型和200多套龙舟头套装,还有近百单要交付。”

2023年,陈楚明研创的《独占鳌头》龙舟头套装入选“东莞礼物”,广受市场青睐,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国际友人购买,并与故宫博物院、新华网等合作定制了龙舟头套装。他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龙舟又是东莞的文化符号,龙舟精神强调敢于争先,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由其延伸出的文创产品,不仅观赏性高且具有收藏价值。

文创作为一种方法,赋能非遗+,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潮”起来。陈楚明深谙其中道理,接下来将围绕东莞特色研发系列文创,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龙舟文化,拓宽市场需求。

拥抱市场,“小沉香”撬动“大产业”

“中国沉香,东莞制造”,这是在中国沉香行业广为流传的佳话。中国香博会连续十三届落地东莞,吸引了众多香农、香企、消费者汇聚于此交流与创造。从一棵莞香树“种出”大产业,东莞俨然不只是制造业名城,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香都”。

在20世纪末,莞香在东莞民间还是一颗沉寂在历史长河的明珠。直至近二十年来,在东莞市政府的政策引导、香艺人的不懈坚守、文化学者的用心钻研、企业家的助力推广之下,莞香这朵民间艺术奇葩重新开枝散叶,芳香再度流传。

东莞市民协副主席黄欧,是莞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94年,他全身心投入莞香活态传承事业,从最初继承保护300多棵莞香母树,到现在扩产种植20多万棵莞香树,同时创立集莞香种植加工、科研开发、展览观光、教学培训、产业交流等业态于一体的尚正堂,旗下包括省非遗传承基地莞香保护园、尚正堂沉香研究院、莞香博物馆、莞香传承基地等,走出一条工艺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如何发挥民间工艺的市场价值?黄欧认为,要主动拥抱市场,加大它在现代生活中价值的探索,促进“文化+”的产业跨界融合,建立起多元多层产业体系。黄欧和研发团队借用生物科技的力量,在药用、香料用、艺术用、日用等不同层面,研发出药材、熏香、饰品、工艺收藏品、洗护产品等产品,充分发掘莞香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东莞市民协在莞香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通过讲座、沙龙、进校园等形式大力推广,助力品牌持续出圈。近期,随着抖音电商珠宝文玩东莞运营中心落地,莞香借助互联网“东风”再腾飞,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走热,为产业的发展插上数字化羽翼,让这张东莞名片更响亮,让莞香飘向世界。

重返日常生活,当代设计催发传统文化转化发展

2023年11月,在由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主办,市民协承办“文艺论见”之东莞民间工艺研讨会上,各文化学者、文艺家、工艺师、企业家、设计师齐聚一堂,围绕“东莞民间工艺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智能制造背景下,东莞民间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各民间工艺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民协助力东莞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主题展开讨论。

借力于当代设计,让手工艺品重返日常生活,是激活传统手工艺的路径之一。东莞市民协会员蔡小苹从小接触潮绣,十年前她把潮绣带到东莞。在她手中,这门传统技艺,显现出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艺术性与日用性的多种可能。

蔡小苹认为,传承需要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实行与时俱进的营销模式,是传统手艺时尚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她将潮绣+旗袍相结合,以高级定制的模式,为客人制作精美独特的旗袍。借着国潮的东风,传统手艺和中式美学珠联璧合,其推出的潮绣旗袍定制备受消费者欢迎。

《莞香婆娑》和《白玉兰》是蔡小苹为东莞创作的代表作品,她巧妙地将东莞文化和潮绣平针相融合,作品画面灵动,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为潮绣与当代生活、潮绣与东莞文化相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在创作之外,她还举办了上百场的刺绣沙龙和分享活动,同时在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授课,将刺绣文化带进校园,还在各社交平台分享刺绣教学视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甚至喜欢上刺绣,推动潮绣在东莞落地生根。

立足东莞历史文化,老手艺圈粉年轻人

民间艺术来源于最广大的民间,其创作也要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要让剪纸扎根东莞,创作必须要从本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体验中汲取灵感,促进剪纸文化与东莞相融合,让它从基层生根发芽,繁茂出属于东莞的剪纸文化。”艺术家王宇慧说道。

一切代表东莞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皆被他收纳进素材库。《节令之美》是以东莞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长卷剪纸作品,王宇慧在创作中融合东莞本土民俗风情,表现内容灵动有趣,极具地方人文特色,并在第十三届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荣获银奖。他说,外来民间艺术要创新,就要主动融入本土、与时俱进,除了花鸟瑞兽等传统题材,当下动漫、影视等题材的新型剪纸也十分受欢迎。

梁波是活跃于东莞民间的书画修复家,从艺30年抢救修复了大量因虫蛀、老化而破损的古书画精品,其中不乏苏六朋、袁崇焕、邓尔雅、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名作。如袁崇焕手迹《天下太平》,纸张老化酥脆,断裂严重,梁波按图索骥配以相同的纸张,经精心修复后还原神采。他还创立、创新“矫正还原”与“固本复原”修复法,修复清代数十册《礼记》、严重残损手抄本《诸讃集要》等,让纸质文物典籍“枯木逢春、延年益寿”。

每件作品起死回生背后,都蕴藏着成千上万次的努力与试验。梁波说,“修复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求熟悉纸张甚至气候,更要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故事”。

民间文艺新赛道,东莞潮玩火势出圈

近几年,东莞潮玩火势出圈,许多艺术家纷纷加入“赛道”。徐贫生是东莞首席技师,拥有20多年雕塑经验的他,擅于用雕塑讲故事。近几年,他用潮玩的方式做民族公仔,目前已经推出25款产品,在内蒙古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广西博物馆、云南博物馆省级博物馆等地售卖,广受年轻人追捧。

2023年,徐贫生的《鼓舞中华》荣获第十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创新奖,作品融合56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场景、精神面貌,展现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画面,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他说,文艺创作要与时代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目前,他和团队在龙凤山庄每年接收近20万学生研学,不断推广泥雕文化。显然,传统手工艺通过创新发展,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东莞市民协主席阎江介绍,近年来,东莞市民协围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民间工艺交流”为核心主题,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八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民间文艺采风活动。民间文艺生于民、兴于民,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接下来,东莞将继续积极挖掘民间艺术瑰宝,探索保护与创造性传承的多元途径,搭建民间文艺交流切磋平台,指导发展文化+产业,让民间艺术“活”起来,工艺品“潮”起来,让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市文联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