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织本地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水果——荔枝。”在东莞市大朗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学员小芬自信地对记者说。不到2个小时,一团毛线在阿芬的手中经过绕线、勾回、锁针、长针等环节,逐渐被编织成荔枝形状的公仔钥匙扣。
此时,中心的其他学员也在埋头钩织各类手工艺品,一团团毛线就这样“开花结果”:玫瑰、康乃馨、绣球花、小苍兰、蔷薇花、郁金香等各色“小花”次第“盛开”,争奇斗艳,让整个中心都变得灵动活泼。
大朗镇毛织产业发达,是“中国羊毛衫名镇”,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毛织文化。大朗康就中心紧密结合毛织产业的特色,于去年推出“钩织、筑梦”大朗康就残障人士辅助性就业项目,引导、培训残疾人钩织创意产品,不仅助力大朗发展弘扬毛织文化,而且提升了残疾人就业技能,给他们一个发光发热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身残志坚钩织“花样年华”
大朗康就中心是由大朗镇公共服务办、镇残联资助的公益性机构,主要招收精神、智力残障人士和符合条件的重度残障人士作为学员开展康复、职业等相关的服务,手工艺品制作是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芬是肢体一级残疾,“在患病之后,什么也做不了,一想到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就非常痛苦。”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一度让阿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恰好此时,大朗康就中心开始摸索用毛线手工编织创意产品的路子。中心的职训师陈子莹觉得可以让阿芬尝试一下,看能否帮助阿芬走出困境。
阿芬以前没有接触过编织,钩织创意产品具有一定的难度。陈子莹与阿芬讨论后,决定一起按照网络教程进行学习,过程中两人可以互相交流。练了一个多星期,阿芬只学会了简单的玫瑰花钩织,一度想要放弃,觉得不如做吊牌代加工来得容易。但是在职训师的劝说下,阿芬虽有些犹豫,但还是决定再坚持一段时间。
随着不断地练习,慢慢地阿芬能钩织出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花卉花束、创意花篮、摆件等,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迅速成为抢手货。
一双巧手,一份初心,在职训师的专业引导下,加上不时向众多毛织工坊老师傅“取经”,阿芬与中心另外两个学员的钩织技艺日臻成熟,逐渐走上了钩针编织艺术之路,将寻常毛线化作“艺术之花”,在锻炼与制作过程中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信心。
花心思打开市场促销售
“看着自己用双手钩织出的一件件作品,觉得很有成就感。”阿芬说。
随着学员的钩织作品越来越多,大朗康就中心拿着这些手工制品向外销售。刚开始,在没有知名度之前,销售情况并不如意。大朗康就中心花了很多心思,帮学员打开市场。
该中心在龙福阁素食馆、启德志愿服务队驿站等地建立代售点,并在大朗镇举行的各类大型活动中摆摊售卖。该中心链接了东莞市志愿服务总队启德分队作为代销方,启德分队在了解学员手工情况后,热心商谈合作助残项目,并在荔香湿地公园设置一个驿站放置手工展示台,以供参观来往的人员了解购买,启德分队也会在每月的宣传摊位上售卖中心的产品,提高学员的收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特意针对节庆进行钩织不同的产品,比如春节临近,我们就钩织各种盆花装饰品,红红火火适合在家中客厅摆放;端午节马上来临,我们就开始钩织粽子。总之,要根据不同时间段玩不同的花样,迎合市场的需求。”陈子莹说。
随着钩织产品走俏,中心团队发现,钩织品难度较大,对学员的动手能力要求高,目前中心只有阿芬以及另外两个学员是主力,产量没办法跟上。中心团队反思了这个情况,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能力不同的学员加入到钩织项目中,并进一步细化学员的分工,把钩织制作到售卖的过程分为协作组、包装组、销售组等岗位,通过团队协作大大提升了出品的效率与质量。
帮助学员就业自食其力
目前,大朗康就中心的钩织产品每个月销售额都可以达到1000多元,在节假日或者大型活动,销售额甚至能翻倍。
2023年“荔枝节”前一个月,受大朗镇妇联邀请,大朗康就中心制作荔枝相关的手工艺品,学员们纷纷积极响应,制作一幅1.8米长的钻石画荔枝图及一批荔枝钩织钥匙扣。学员们通力协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并在“荔枝节”上成功展示,受到来往群众的一致好评。“去年大朗‘荔枝节’我们的销售额创了新高,卖了六千多元。”陈子莹说。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把钩织产品所获利润全部分配给学员,每逢‘发粮’他们都要开心一整天。”陈子莹说,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带动更多人活出精彩人生,用双手“钩织”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之路。
“‘钩织、筑梦’大朗康就残障人士辅助性就业项目是我们重点开展的技能培训项目之一。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大朗镇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让残疾人收获自信与健康,同时也能自食其力,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大朗镇残联理事长、康就中心主任刘素婷说。目前,大朗康就中心共有学员32名,主要开展的公益就业康复项目有手工代加工、到工厂兼职、毛织钩织手工艺品制作等,他们坚持面向市场、稳岗牵线,拓宽残疾人收入渠道,通过按比例引导就业、个体灵活就业、集中就业等方式,努力帮助残疾人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