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东莞市2023年环境状况公报
东莞+ 2024-06-04 10:21:17

■昨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3年环境状况公报,通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记者 梁浚锋 摄

世界环境日前夕,6月3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东莞市2023年环境状况公报,通报过去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效及生态环境创新工作进展。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吴对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詹志薇,市环委办执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柯粤通报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

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将2024年环境日主题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过去一年,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持“制造业当家”,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探索实践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以“水质改善、空气改善、海洋首次达标”为主要标志的新成效,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新图景。

在“气质”方面,2023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8%,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2天,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无重度污染天气;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大气污染物,除臭氧(O3)外,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均达标,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持续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中,东莞多次跻身全国前20强。

在“水质”方面,东莞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优良。其中,水质优的水源地3个,分别为东江南支流、中堂水道和太园泵站水源地;水质良的水源地1个,为雁田水库水源地。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其中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4%,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内河涌消除劣Ⅴ类比例80.3%;10条镇级黑臭水体有9条基本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个近岸海域国控点无机氮浓度均值同比改善7.43%,是“十四五”实施考核以来首次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东莞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两年以来,全市在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方面取得显著阶段成效。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到每日1.7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省定目标;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每年3000万吨,综合利用能力每日约8.3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6%,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每日1.475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环境风险得到全过程有效防控。

■过去一年,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图为蓝天白云下的东莞市主城区 记者 张村城 摄

答记者问

关键词1 海域治理

坚持陆海统筹攻坚

记者:2023年,东莞近岸海域国控点考核首次达标,今年东莞是如何开展近岸海域治理工作的?

吴对林:东莞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海洋治理体系,从入海总氮削减,到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是整个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一个主要目标。去年,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首次达标,说明在陆海统筹方面成效明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继续对照攻坚要求及“美丽海湾”的目标任务,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发力:

开展全市主要河流以及9条入海河流的总氮削减,合理设置主要河流断面总氮控制目标;推进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理工作,对全市400多个入海排污口进行动态监管,对问题入海排污口限期整治,对河涌沟渠类入海排口进行控源截污,消黑消劣。

加快补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推动新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沿河截流井和小总口整改,提升污水处理厂BOD5进水浓度,推动新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总氮提标,总氮排放浓度从15毫克/升减少至10毫克/升,大大减少总氮入海量。

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对照省里最新标准,全面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因地制宜设置尾水处理设施,去除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总磷含量,提高尾水治理率。

强化码头及船舶污染管控,优化码头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全面提升船舶水污染物储存、接收、转运及处置各环节设施能力,加快东莞港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公共中心项目建设进度。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联合执法,联合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海事、海警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实施联合执法、交叉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滨海湾美丽海湾建设,重点推进交椅湾黄金海岸建设,打造亮点示范工程,建设“都市型美丽海湾”,助推近岸海域水质攻坚。

关键词2 无废城市

构建“大固废”管理格局

记者:“无废城市”建设是东莞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经过两年的实践,东莞取得了系列成效。目前还存在哪些难点,今后如何破局?

詹志薇:2022年4月东莞入选“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城管、住建、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等部门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在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减污降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莞“无废城市”建设仍然存在标志性亮点不够全面、固废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具体细则还不够完善、地方立法工作需加快推进等问题。

今年,东莞将落实“五个坚持”,打造“无废城市”建设的优秀样板。一是坚持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五个领域全面发力,构建“大固废”管理格局;二是坚持部门对接工作会商机制,形成各部门、各镇街(园区)齐抓共管的多元协同体系;三是坚持立法先行,加快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管理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建立更加完善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体系;四是坚持亮点挖掘,深入开展示范项目、“无废细胞”、“无废产业链”、固废骨干企业创建工作,扎实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典型经验总结;五是坚持理念先行,持续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彰显“东莞智汇 城市无废”品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关键词3 监管执法

“人防”转向“技防”

记者: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已经应用到工作生活各个场景,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如何利用高科技精准打击非法排污?

詹志薇:近年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推动监管执法工作从“人防为主”逐步向“技防优先”转变,精准发现问题,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构建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平台接入全市400多个大气微站、600多个水微站、7个噪声监测微站,以及1万多家在线监控、过程监控污染源企业的数据,并接入监管检查、监测异常和应急事件等107项预警任务,实现隐患问题线上产生预警任务,分级分类流转至不同单位跟踪办理,闭环检查企业整改落实情况。

大力运用先进科技装备。配备无人机、管道探测仪、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VOCs监测仪等科技装备辅助执法,不断拓展精准发现问题的手段。2023年以来,执法人员通过科技装备精准发现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0余宗。其中,运用监测仪器开展无组织废气立体监测探源、利用设备查处偷排废水企业等做法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加强人员培训比武。常态化开展大气监督帮扶、在线监控检查、无人机实操等培训,组织人员参加无人机飞手考核,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在线监测技能竞赛,持续提升执法人员运用科技装备开展执法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4 公众参与

举办百余场环保活动

记者:近年来,东莞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十分丰富,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请介绍一下今年有哪些环保宣教活动?

柯粤:今年市生态环境局聚焦“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生态环境文化节,常态化开展主题多元、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活动,全年计划开展十大项逾百场次环保主题活动。

这十大项环保主题活动分别是:“低碳·无废·自然”第五届东莞自然嘉年华、世界环境日CBD楼体亮灯及“E”起拥抱大自然主题活动、第十一届青少年公益环保夏令营、青少年生态文学创意写作大赛、广东省青少年生态环境知识竞赛东莞赛区活动、湾区观鸟生活节暨东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观鸟比赛、东莞市优秀环保公益项目培育行动、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体验市集、“百师千课”环境教育宣讲计划及“种子教师”陪伴成长计划、首届东莞市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系列宣传活动。

实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离不开公众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关键词5 暖企助企

宽严相济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近两年东莞出台了不少助企政策,请问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什么措施和成效?

詹志薇:近年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不断构建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体系,出台一系列暖企助企措施,将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落实差异化监管,对正面清单企业“无事不扰、有事帮扶”,给予正面清单内企业充分信任和支持,推动企业自觉自查、自治。目前,全市有400多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清单实施以来,共对清单内的企业开展精准帮扶超过700次。

推行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充分发挥行政处罚惩教结合作用,结合东莞环境质量目标、重点行业、敏感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出台具有东莞特色的环境违法行为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工作指引,针对除13类恶劣情节的违法行为外,企业能对违法行为及时改正,在东莞主要媒体公开道歉、承诺守法的,予以从轻处罚。

抓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出台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对16种能够及时纠正并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予以免罚; 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推行监管执法“窗口期”制度,出台工作方案,对常见的19种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纳入窗口期管理,引导当事人积极纠正违法行为,对于在窗口期内及时改正违法行为的将不予行政处罚,为企业扎根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数说成效

2023年度东莞市生态环境状况

空气质量

东莞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8.8%,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32天。全年空气质量优165天、良157天、轻度污染35天、中度污染6天,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除臭氧(O3)外,东莞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一氧化碳(CO)均达标,其中PM2.5和NO2实现连续4年稳定达标。

水环境质量

东莞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水质优的水源地3个,分别是东江南支流、中堂水道和太园泵站水源地;水质良的水源地1个,为雁田水库水源地。全市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水质优良(Ⅰ-Ⅲ类)的断面占77.8%,高于省定目标11.1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东莞2个近岸海域国控水质监测点水质劣于海水第四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保持不变。无机氮浓度均值1.87毫克/升,同比改善7.43%,达到省定年度目标。

声环境质量

东莞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8.6分贝,同比上升2.0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处于“一般”水平;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0.6分贝,夜间总体水平等级为四级,处于“较差”的水平。

无废城市建设

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每日1.7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省定目标;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3000万吨/年,综合利用能力约8.3万吨/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6%,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1.475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危险废物收集处置能力0.34万吨/日,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环境风险得到全过程有效防控。

文字:记者 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