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镇地处东莞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大片区中心节点的优越区位,毗邻深圳、香港等地,连接市区并与松山湖接壤。大岭山交通发达便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镇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79家,高新技术企业278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8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倍增企业32家。
近年来,大岭山镇坚持项目为王,打好“培、转、招”三张牌,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引服务力度。围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突出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更多瞪羚、创新百强企业,力争R&D占比提升至3%。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有8个在建的市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传统家具产业集群梯队培育计划,力争在3年内培育4家百亿元、多家50亿元产值企业,和不少于4家总部在大岭山的国内上市企业。
今年以来,大岭山镇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全镇上下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制造业当家,聚力“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大岭山“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奋力开创大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位谋划+统筹推进”
全力推动大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去年以来,镇主要领导、分管“百千万工程”领导多次深入莞香园、荔枝园、重点产业园等地开展调研,并前往茂名、肇庆、佛山、茶山等地考察学习,同时,邀请东规院松山湖分院、中国规划院等9家设计单位对大岭山镇“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思路、规划设想作交流讨论,高位谋划大岭山镇“1336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等“百千万工程”有力举措。
统筹推进。建立“2+X”会议机制,每周由镇党委书记主持召开至少1次指挥部会议和1次指挥办研判会,各班子成员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调度、协调“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全镇“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形成1个指挥部指挥体系、1个典型引领工作领导小组、7个工作专班的“1+1+7”组织架构和“1+1+1+21+23”工作体系[包括1个《大岭山镇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1个典型引领实施方案、1个执行力督导方案、21个典型引领项目推进方案(含九大行动)和23条村(社区)实施方案]。通过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目标明确的工作体系,系统、有效推进全镇“百千万工程”。
实体化运作+闭环督导。成立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党委委员兼任,从党政综合办、城管分局等部门抽调10个人全职办公,去年以来,办公室组织各类会议40多次,向市指挥办报送工作信息50期,印发工作简报18期。建立“指挥办+党政办督查组+纪检监察办”三位一体联合监督检查机制,针对“百千万工程”日常工作,每周联合开展实地检查,根据发现问题、情况形成工作周报,通报至主要领导、所有单位,并适时开展“回头看”,督促闭环整改。针对市下发“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和镇领导班子交办工作,每月收集落实情况,形成《2023年大岭山镇“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清单》,建立“红黑榜”,通报至指挥部领导、各成员单位。另外,依托智慧运营中心,建成并运用水污染智慧防治、数字城管、人居环境三大专题应用,以“网格化+数字化+运营中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赋能“百千万工程”,通过“网格员巡查-运营中心统一调度-各村(社区)处置-督查组督办”的闭环监管模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巡查整改质效。
“镇域经济+九大行动”
确保“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大岭山镇聚焦“镇域经济+九大行动”,明确工作重点,确保“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加强镇域经济建设。今年以来,大岭山镇持续围绕“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空间拓展、产业招引、项目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目前,全镇在动工市重大产业项目15个(包括7个已动工的项目:金太阳、领丰、莱特、宝特一期、汇兴、晟图、佰仕通),计划总投资约160亿元。其中,5个项目计划或已在年内投产(宝士、祥荣、拓斯达一期、捷讯、海能二期)。另外,大岭山镇有预备重大产业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4.7亿元,分别是:宝特二期(13亩、总投资2亿元)、鑫信腾(22.5亩、总投资2.7亿元)、湾区(东莞)半导体产业园卓瑞源(72亩、总投资12亿元)、欧达家具(29.2亩、总投资3亿元)、东莞自动化智能装备研发项目(235亩、总投资15亿元),镇域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积蓄。
强化镇村规划。大岭山镇于2020年启动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确定“三区三线”,按照省、市审查依据,完成第八轮大岭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并上报市自然资源局。2023年启动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并确定旧飞鹅村为乡村建设示范村,目前该村建设正全力推动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建设绿美城乡。年内高标准完成3条碧道建设,其中,同沙碧道总投资约4200万元,全长约8.8公里,已完成90%,计划明年春节前开放场地;黄沙河东支流碧道总投资约5730万元,全长约5公里,已完成92%;滨海湾至松山湖碧道(大岭山段)总投资约1.6亿元,全长约5.2公里,已完成85%,力争年底完成建设。同时,有序开展森林、防火林、高质量水源涵养林抚育工程,去年完成2次400亩高质量水源涵养林抚育,1233亩森林抚育工程、51.423公里生物防火林带抚育已全部竣工。推进绿美城市建设,去年已累计建成“四小园”66个,打造“碧塘”5个,投入600万升级改造3个口袋公园。
提升村容村貌。建立了镇村美丽圩镇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打造纵队路为美丽圩镇入口通道、金印路为美丽示范主街、大岭村沿街房屋外立面提升、东纵纪念馆为美丽圩镇客厅、杨屋市场为干净整洁的农贸市场、黄沙河东支流为美丽河道及新塘公园为绿美小公园,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两年来,全镇已累计推动了69%的村(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建成垃圾分类亭70个,并选取元岭村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村。
目前,大岭山镇已拆除违建279宗,完成违建治理面积134万平方米。加强“三线”“六乱”整治,目前全镇23个村(社区)已全面完成“三线”治理;依托城管片长,“管理+整治”齐步走,实行包片工作模式,推动全镇60%以上执法力量下沉至村一级,去年以来,纠正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噪音扰民、违规占用停车位等民生问题8736宗次,实施“小微执法”626宗,实现城市环境秩序大幅提升。
整治林地、田间窝棚133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微实事230件。鸡翅岭、水朗2个村成功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百花洞、旧飞鹅、大岭3个特色精品村通过市级验收。推动主次干道、村(社区) 内部道路和公共空间科学划设停车位,并加强停车秩序监管工作。去年新增1080个路外公共停车位,超额完成20%。
改造城中村。成立镇级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范围内符合城中村核查要求的图斑进行摸查及走访,经摸查,涉及16个行政村,共计125个图斑,总面积约313.04公顷,其中综合整治90个图斑,图斑面积约222.97公顷;拆除新建35个图斑,图斑面积约90.07公顷。目前,农场社区城中村整治提升项目和元岭村城中村整治提升项目已列为大岭山镇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已组织专门人员和第三方专业机构,从安全隐患、空间布局、生活品质、现状资源初步调查及居民改造意愿等方面科学编制全镇“一镇一方案”和两个示范项目的“一村一策”,初步成果已形成汇报上报市指挥部。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组通过产权租赁、理财投资等方式,整合低效资源,拓展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镇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94.2亿元,同比增长8.7%;净资产87.7亿元,同比增长9.6%;村组两级实现经营总收入7.7亿元,同比减少2.3%;经营纯收入6.3亿元,同比减少3.6%。没有无分红村组。同时,拓宽农村投资理财渠道,提升闲散资金效益,截至目前,村组两级投资银行理财和东莞信托产品共25.5亿元,村组两级投资收益8045万元。
改造提升镇村工业园。成立大岭山镇园区现场指挥部,目前已完成1621亩收储整备范围的初步摸查,大力推进665亩连片空地的统筹征收和控规调整工作,聘请了城规院深化片区统筹规划,明确用地方案、空间规划等内容,制定拆赔标准方案、居商改造联动方案以及政府收储区域资金筹措方案。另外,推动集中安置房的前期工作集中安置房项目规划面积为99.64亩,分两期推进,一期面积为28.45亩。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立领导小组,强化联动合力,探索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已复耕面积约712亩,其中,242亩已上报并通过市自然资源局审核,有序推进耕地恢复。扎实整治违法用地,通过完善用地手续、用好“拆除”硬措施,完成违法用地整改35宗,整改面积196.03亩。有效做好矿山生态修复,老虎岩水库西石场32.55亩生态修复任务已通过市自然资源局实地核查。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制定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全域推进、整镇提升”示范镇创建、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育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案。依托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网格化+数字化+运营中心”,形成“一网统管”格局。深化“平安细胞”建设,成功创建10个平安住宅小区。建立完善法学会、首席咨询专家库等相关方案和机制,大岭山镇作为首席咨询专家工作的试点,目前已有6名法律咨询专家律师在册参与法学会、中立法律服务站、矛盾纠纷等工作,形成经典案例2宗,通过首席咨询专家开展大型讲座2场。选取鸡翅岭村作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单位,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全镇各村(社区)完善自治章程和工作制度。以“中心、站、点”三级阵地架构实现服务平台全域覆盖,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站23个、实践点87个。另外,强化示范网格创建,大岭第五网格、大沙第二网格、鸡翅岭第一网格创建为示范网格。
强化省内对口帮扶协作。选派镇党委副书记等6名同志赴揭西县开展帮扶协作工作。深度挖掘塔头镇莞香资源,在塔头镇鸡栏山建立600亩莞香种植基地。与揭西县签订协议,通过共建载体、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在揭西县产业园建设886亩“大岭山镇揭西县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
“典型培育+13369体系”
打造一批可观摩学习的示范亮点
梳理大岭山特色亮点,通过打造一批可观摩学习的示范亮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培育1个“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综合片区。沿大岭山大道选取大片美、大岭、水朗等村部分区域作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综合片区,充分发挥区域丰富资源优势,将综合片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集中展示区域,形成一张大岭山的新名片。主要做好打造现代化产业片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片区、擦亮红色和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优美的环境等四项重点工作,形成“产业+居住+文旅”三大领域18项工作清单。接下来,计划聘请专业团队,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培育融合发展综合片区谋划推进全镇“百千万工程”。
选树3个典型村。矮岭冚村争取2024年经营纯收突破亿元,2025年集体总资产超过10亿元。下高田村力争2025年经营总收超过1500万元,经营纯收超过1200万元。矮岭冚村主要推进2个“工改工”、停车楼建设、红色文旅等项目。下高田村主要推动120亩工改工、旧商住楼平改坡、巷道提升、民房绿化提升等项目。
擦亮“3香”文化品牌。一是推动“莞香”产业化。目前,全镇莞香种植面积约4000亩,香树总量32万多株,莞香年产量约3吨。开展“东莞香典”莞香采香日活动。依托大岭山莞香非遗保护园,建设莞香特色小镇会客厅。在塔头镇建立600亩沉香种植基地。成立大岭山岭南莞香专业合作社,开创“龙头企业+行业标准+生产基地+农户种植”产业链模式。以大岭山莞香制作技艺源头为核心,大力推进莞香生物科技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是推动“荔香”高端化。目前,全镇荔枝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均产量达1500吨,年均产值超5000万元。做好“种植”文章,成立全市第一个纯荔农运作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岭荔无人机飞防服务队,积极发动果农购买荔枝保险,全镇荔枝险投保共3540.7亩。谱好“产业”新章,成立大岭山镇荔枝产业链党支部,制作荔枝干农副产品,开拓荔枝盆景产业,拓展荔枝衍生品荔枝醋、荔枝曲奇饼等产品生产销售。谋好“品牌”篇章,进一步深化“岭荔”商标、吉祥物形象等文化IP的推广使用,成功举办2023年东莞荔枝文化节活动。
推动“书香”便利化。目前,全镇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200平方米。已构建三级图书馆体系,实现23个村(社区)图书服务点全覆盖。以“图书馆+”的跨领域建设理念,新增2个城市阅读驿站、5个“我+书房”家庭图书馆、1家绘本馆、2个“阅读加油站”和18个班级微书馆。获评东莞市首批“书香镇街(园区)”。
打造6个产业园。大岭山1号线北站现代化产业园规划范围6021亩,政策管控范围4653亩。园区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家具等产业,通过建设大、中、小、微多样化厂房空间,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集聚区,有效优化大岭山镇产业空间格局。依托拟落地的半导体材料及电子智造服务项目而形成的上下游半导体产业链,高标准打造整体项目488亩的“湾区(东莞)金田半导体产业园”,计划分两期建设实施;一期用地面积约187.5亩,计划引入多家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家高新企业。大塘产业园位于大岭山大塘村,产业园内有大族科技研发制造项目(402.7亩,总投资60亿元)、东莞宝特电业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23亩、4亿元)、华为人才房(342亩华项目)等项目。畔山产业园位于连平村与大环村之间,包括原畔山工业园及周边重点产业项目,其中畔山工业园面积730亩,工业用地面积586.3亩,现有优质项目5个,分别是裕同包装、科能、良友电子、捷讯,周边另有拓斯达增资扩产项目(193亩、33亿元)、汇兴智造增资扩产项目(25亩、3亿元)、金太阳增资扩产项目(69亩、10亿元)、鑫信腾项目(23亩、2.4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畔山产业园将成为大岭山镇产业集聚的典型标杆,助力全镇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模式,打造大岭山镇揭西县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助推两地产业共建。依托信立农批市场覆盖范围广、经营规模大、冷库基础强等优势,谋划预制菜产业园,布局预制菜产业,形成展贸驱动的预制菜产业集群。
加强“百千万工程”建设
高水平规划,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记者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大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该镇将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聘请高水平规划团队,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以人为本、软硬结合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以落实深度城市化三年行动为抓手,积极打造城市品质提升示范标杆。
深化“1336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建设。针对“1336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各个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牵头班子、责任部门,建立每周、例会通报等机制。针对片区、村、三香、产业园等开展专题调研,完善短期、长期工作目标,紧盯矮岭冚村、下高田“工改工”项目,协助加快推进项目进展。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建设荔枝标准化生产基地、举办“荔枝文化节”等为抓手,依托荔枝产业链党支部和东莞市大岭山荔乡荔枝专业合作社、东莞市大岭山岭供荔枝专业合作社等资源优势,推动大岭山镇低效荔枝园改造、加大荔枝产业人才培养、推广大岭山荔枝品牌及果农自有品牌、扩大种植荔枝盆景,进一步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响大岭山“岭丰糯”“大红糯”等荔枝品牌;充分发挥大岭山莞香发展优势,重点打造莞香相关的芳香产品制造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推动莞香实现“三个转变”,以“龙头企业+行业标准+生产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莞香产业由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向文化产业转变,由传统农副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变,由传统的线下交易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依托东莞市信立国际农产品贸易城销售平台,打造展贸驱动的预制菜产业集群,协调加快落实预制菜产业园用地手续办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服务等,吸引预制菜企业、人才入驻产业园区。通过谋划成立预制菜产业协会、组织企业参加年菜研讨会、座谈会、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展销会,为企业拓宽产销渠道,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深化完善全镇“一镇一方案”和两个城中村示范项目“一村一策”规划方案,全力推进月山村城市更新项目,指导元岭、农场将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从资金、建设主体、实施步骤等工作做好详细安排,安排专人跟踪跟进,争取3年内完成的目标要求。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接下来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支持民营企业投身镇村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工业园改造等建设。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的模式。充分发动工青妇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力量,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