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5000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500亿级的新材料产业……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东莞,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
快速增长的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经过多年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共同构成了东莞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激活产业发展澎湃新动能。
东莞通过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能级跃升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等举措,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鼎泰高科生产车间 记者 杨梓跃 摄
高端、智能、绿色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从五金冲压、五金模具起家,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顺精密”)在风口中切入汽车与家电产业赛道,成为新能源汽车精密组件、智能家电精密配件和光电模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深耕赛道25年,豪顺精密成功实现了五金产品、电子产品加工等行业的领先地位,汽车结构件类产品领域的优势地位,从东莞起家,将业务发展到全球。
“我们的产品精度可以达到零点零几毫米,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越来越走向高端的市场需求。”豪顺精密董事罗朝龙表示,作为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公司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通信、汽车、家电、电子等领域。
这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案例。
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坚持“实”字为重,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集聚超166万家市场主体、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东莞的根基,也是东莞最大的底气。
东莞的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基础雄厚。在多年的发展积累下,东莞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涵盖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但是,东莞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仍然不足,产业链上“断点”较多,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如何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4年东莞出台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市政府一号文,并围绕强化企业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效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水平等维度出台5份配套政策。
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产业政策。针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模具等传统产业,政府制定了专项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以智能家居产业为例,东莞支持家具、家电企业开展触控、体感、传感等智能新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发展。
走进广东森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普智能”)3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两条LED组装生产线,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进行生产与封装的工作。据森普智能董事长李藏介绍,一款灯具的“诞生”,需要先后经历设计、开模、分光、对色、组装、老化、质检等步骤,才能封装入盒,再进入消费市场。
“御风精灵,御风精灵,开启会客模式!”伴随着语音指令的下达,多种光源模式智能衔接转换,磁吸灯明暗起伏,射灯色彩变换,室内光影流动。这是森普智能最新推出的智能展厅照明系统,可以通过语音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也是东莞传统家具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在丰沃的企业土壤上,东莞将持续巩固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铸基、倍增企业稳盘的优质企业梯队。
培育科创主力军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下一个万亿GDP,东莞正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能级跃升,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尽快成型成势、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对于“双万”城市东莞,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石墨烯因为拥有非常多优异的性能,被大家称为“万能材料”,国家也定位其为战略新材料,石墨烯产业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墨睿科技”)便是从东莞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石墨烯产业的领跑者。
墨睿科技的创始人蔡金明,一位拥有丰富海外石墨烯材料研究经验的专家,学成归国后选择了来到东莞创业。他深知,要实现石墨烯的产业化,必须打破技术壁垒,构建“学研产用”四极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
自2015年成立以来,墨睿科技坚持“科研制造”双擎驱动的战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逐渐在石墨烯热管理解决方案和新能源应用方案等领域取得突破。尤其是在2018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石墨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墨睿科技凭借其在石墨烯均温板技术方面的突破,成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小米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如今,墨睿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首家拥有石墨烯原料制备、创新产品开发、材料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企业。其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导热膜的年产能分别达1000吨及100万平方米,石墨烯规划产能居全球第一。
新阶段、新征程,东莞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产业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东莞突出技术创新,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智改数转、绿色转型等方面,重点支持产业链的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改造。
近年来,东莞持续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的科研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并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自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实验室明确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等10个科研方向,打造了25个应用转化项目。”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说。
以广东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精”)为例,依托光子制造团队多年技术积累,中科微精攻克了激光海量微孔、无碳化切割、低温焊接等多项关键技术,针对航空发动机、薄膜电池、通信连接器和车载摄像头等领域精密制造需求,开发出行业首台并领先的激光微加工装备,并在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应用。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东莞在空间整备、产业招商、战新基金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近年来,东莞突出集群引领,智能移动终端、高端装备制造和泛家居产业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突出分级培育,东莞认定了首批94家市级单项冠军企业,拥有5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排名全省第三;突出“专精特新”发展,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区,为优质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推动产业向“上”向“新”
新阶段、新征程,东莞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沃土。近年来,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不动摇,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实体经济。目前,东莞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789家。
推动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能进阶的背后,东莞出台了哪些政策?
为了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提升财政资金的执行效率,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出《东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配套公布了相关实施细则。《办法》的出台,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和广东省关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东莞市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全球经济日益数字化的今天,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显得尤为关键。去年9月,东莞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并在同年11月再次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这一连串的荣誉为东莞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办法》的发布,正是东莞加快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东莞将培育更多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久前公布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东莞共有10家企业上榜。制造业单项冠军,即在其所在的细分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
记者探访其中一家上榜企业——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高科”),了解到该公司自创立以来,便深耕于PCB微型刀具细分市场,致力于研发与生产高品质的刀具产品。鼎泰高科针对当时PCB微型刀具价格高昂且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局面,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以“国产替代”为目标,推动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崛起。
鼎泰高科董事长王馨表示,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坚守主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技术突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鼎泰高科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果。以钻针为例,鼎泰高科的PCB钻针直径已经达到了0.01mm级别,这一精度堪称业界领先,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7,展现了公司在高精度微型刀具制造领域的卓越实力。
接下来,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最给力的政策、最高效的服务,支持更多企业迈向制造业单项冠军。
立新柱、拓空间
推动新兴产业能级跃升
2021年开始,东莞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时不我待,久久为功。2023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首次实现年产值破千亿元大关。
东莞如何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型成势?
据统计,今年1至4月,东莞已完成重大项目投资404.74亿元,同比增长20.5%,进度比去年同期快5.3个百分点。
在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七大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产业招商、空间整备、战新基金等方面,东莞取得了全面突破,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其中,东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总投资额达65亿元,为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东莞塘厦东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和祥鑫科技新能源汽车部件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项目也分别获得了20亿元和10亿元的投资,显示出东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面向新型储能这一产业发展“风口”,东莞更是积极布局,不断加码布局产业龙头企业。2023年8月开工的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便是东莞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布局。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用地面积约325.5亩,主要研发生产磷酸铁锂、半固态电芯、轻型动力电池等前沿产品,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10亿元。
除了赣锋锂电项目外,东莞还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这些项目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它们不仅将为东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将推动东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招商引资方面,2023年“招商年”,东莞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引领下,成功引进协议投资3680.4亿元,增长率达到9.4%,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莞在2024年“投资年”中进一步升级招商引资策略,启动了大招商2.0行动方案。
据了解,该方案包含《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大招商新格局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及《关于组建“1+1+N”产研招商组团和重点地区招商工作组的方案》。新方案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作为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招引工作,为实现“大招商”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推出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两千亿产业基金群和连片规模最大的万亩土地。为了将这两大资源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能量,东莞制定了以投促引、产业导入、落地东莞为导向的母基金管理制度,并加强与有资源、有项目的团队、基金机构合作招商。
同时,东莞正加快推动12000亩产业用地挂榜招商,建立工作专班和提前介入机制,开展土地收储整备等工作,以实现“土地等项目”的目标。挂榜地块将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政策,“一地一策”招引龙头项目。此外,东莞还将组织镇街(园区)赴市外先进地区举办万亩产业用地供需对接活动,以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