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总工会荣获全省异地务工人员工作先进集体;王恩哥、师清莲等6家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揭牌;组建“1+N+32”劳模工匠服务队,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产改,通过5年时间,选树产改典型企业100家、莞邑金牌产业工人100名……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今年以来,东莞市总工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找准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建功立业。
■东坑镇总工会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劳模工匠宣讲团首场宣讲活动东坑供图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祝愿全体劳模节日快乐、和顺致祥、阖家幸福!”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市总工会开展走访劳模慰问活动,并发布了《致全市各级劳模的“五一”慰问信》,向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5月29日,2024年东莞市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举行,表彰2024年我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和鼓舞全市广大劳动者比学赶超、创先争优,进一步凝聚奋进力量,全力跑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劳动模范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劳模精神始终是激励劳动者的榜样力量。前不久,东莞市王恩哥、师清莲、梁永昌、王晓锋、唐亮、李文佳等6家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揭牌,为东莞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增添力量。揭牌当天,市总工会领导班子到场祝贺,并对工作室寄予厚望,“希望创新工作室再接再厉,巩固提升,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示范效应,打造工会引领职工建功立业的新品牌,激励鼓舞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劳动模范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联系好、服务好广大劳模,东莞通过完善劳模待遇政策体系,落实待遇资金保障,加强劳模日常管理,为劳模群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造更好条件。
■东莞松山湖水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现场 市总工会供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为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市总工会组建“1+N+32”劳模工匠服务队,组织不少于400人次的劳模工匠进企业开展技术帮扶、技能培训、“师带徒”等活动,为企业解决不少于400个现场技术和管理问题,帮助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据介绍,为提高“助企行”专项行动培训会的针对性,市总工会建立人才资源库和企业需求库,将劳模工匠技术“资源菜单”和企业技术管理难题“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匹配,每名劳模工匠与1到2家企业进行结对,为每家企业开展不少于2次的技术和管理支持服务。
专项行动聚焦产业链,依托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帮助解决产(行)业共性工艺技术难题,着力打造“企业点菜、劳模工匠做菜、工会送菜”的服务,不断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优化企业管理机制建设,持续深入企业送技术、解难题、促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是工业大市,产业工人众多,产业工人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市总工会更加积极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聚焦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全面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扩面提质工程。
市产改领导小组以2024年一号文,印发了《东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扩面提质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产改由1.0启动探索阶段向2.0深化推进阶段迈进,通过5年时间,推动产改试点企业扩面至1000家以上,选树产改典型企业100家,选树莞邑金牌产业工人100名,推动更多企业实现由“试点”到“典型”的转变,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实现由“工人”到“工匠”的提升。
■企石镇总工会组织非公企业优秀职工在东莞隐贤山庄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市总工会供图
推进职工疗休养
打造东莞特色“工”字品牌
“乡村疗休养为职工提供缓解疲劳的机会,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自由。”4月25日至26日,2024年虎门工会劳模和先进职工乡村疗休养示范性活动举行,活动采取“沙龙团建+爱国主义教育+健康理疗”的方式,让劳模代表、先进职工、技术工人等40人身心得到放松。
“百千万工程”是省、市“头号工程”。头号工程,头号力度。去年以来,市总工会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279”典型引领体系,以及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工作安排,与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联合出台《东莞工会助力“百千万工程”十大举措》,安排2000万元工会专项经费助力各镇街“百千万工程”典型引领体系建设,重点指导用好“每人每年600元工会帮扶经费”“每人每天600元疗休养补助”两政策。
今年已开展36场消费帮扶活动,各级工会使用帮扶经费,购买乡村振兴产品超560万元;在“粤工惠东莞号”平台发放500万消费券,带动10万名非莞籍职工来莞消费达千万元。
做好职工乡村疗休养工作,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3月20日,东莞工会职工疗休养示范性活动在大朗启动,组织带领广大职工参与“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推动疗休养活动向基层延伸。
“我们把职工乡村疗休养当作民心工程,打造成东莞特色‘工’字品牌。”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更多资源向乡镇农村、基层单位、一线职工覆盖,广泛发动全体职工特别是基层和一线职工,优先安排基层一线教师、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环卫工人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推动职工乡村疗休养活动走深走实。
活动全面铺开以来,各级工会积极响应、广泛发动,市总工会组织50名职工参观了“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东坑“丁彭黄”片区并参加植树团建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清溪发布“中国最美小镇”疗休养路线推荐;企石组织70名一线职工参观研学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企石江边村古村落群,有效促进疗休养服务向更多地区、更多行业、更多职工覆盖。
目前,全市共创建评选省、市级疗休养基地15家,精选基地线路,把疗休养服务做成品质工程,集中展示了古梅农业生态园、麻涌香蕉文化馆、桥头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等乡镇文旅度假综合体、乡村振兴聚集点、特色小镇和村镇非遗作坊,每条路线、每段旅程都结合“红色文旅”“绿色生态”“先进制造”等元素,实现疗休并重、医养结合,让职工不虚此行、健身学艺、充电升级,又能为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36场职工乡村疗休养活动,发动2600多名职工参与,有力有序推动职工乡村疗休养工作。市总工会计划年内开展不少于100场疗休养活动,预计服务职工超过1万人次。通过疗休养,让广大职工放松身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各自岗位,发力“百千万”,奋进新征程。
■市总工会开展世界读书日暨庆“五一”职工阅读系列活动 市总工会供图
首创“数智惠工”
打造全域智慧工会服务圈
5月24日,微信公众号“东莞工会”头条,发布推文“一站导航!看完这篇,参加工会活动不用迷路啦”,详细介绍“粤工惠东莞号”小程序使用攻略。
以“数智”技术赋能工会服务,是市总工会推动工会工作全面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总工会首创“数智惠工”新模式,打造全域智慧工会服务圈,全年策划开展“百万职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寻访红色足迹暨服务阵地打卡”等10个节点性主题活动,开展了“娘家人的爱心早餐”等100个线上福利活动,共送出职工会员福利超2500万元,服务职工超300万人次。
服务职工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一,在深入实施工会数智化建设工程中,市总工会学习省总工会“建设运营一体化”工作经验,聚焦职工会员需求,坚持职工视角,深耕本地化服务,通过运用数智技术,自主研发东莞会员活动报名系统,实现一个主题项目可集合多个子活动,多种类型、多门培训课程等服务项目一键报名、快捷操作,把求学圆梦、公益培训、法律咨询、心理关爱、工会服务地图等工会服务“触网入云”,着力打造“东莞工会服务一张网”,为广大职工提供“时时、处处、事事”可感可知、可达可得的服务。
在2023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系列征集活动评选中,“粤工惠东莞号”获评“最具影响力”平台。今年,该项目被省总工会评选为2023年度工会工作创新奖一等奖,成为东莞工会优化服务,为广大职工幸福“加码”的生动写照。
如今,“粤工惠东莞号”已经成为职工喜爱的工会数智化服务品牌,平台实名制粉丝超179万,春节送烧鹅年货、温泉疗休养、一线职工学历补贴、莞工乐购、乐18会员日、工会聚团圆、“粽”享端午、百万职工有奖答题等近20个主题活动成为“爆款”;2023年,开展了10期“乐18会员日”活动,吸引超80万人次参与;推出的线下公益课程,报名需要拼手速,经常“秒光”。
全市工会会员数据“互联互通”,是东莞“数智惠工”建设的创新点。近年来,市总工会创新技术开发,构建“专业+”“数字+”“服务+”互融互通新格局,通过增设会员属地信息绑定,依托“工会大数据+微信生态”快速甄别、多层级精准校核东莞职工会员,还能联合各镇街工会共同开展相关活动报名,实现会员数据互联互通,有效提升镇街工会普惠服务能力。
“粤工惠东莞号”运营团队表示,今年将推动全域智慧工会建设,举办首届粤工惠运营者大会,聚焦主责主业挖掘更多业务数智化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更多“一键入会”“一网通办”“云端服务”等工作模式,让工会工作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
■东莞市工人文化宫2024年“职工夜校”吸引了众多工友参加市工人文化宫供图
聚焦主责主业
竭诚服务职工群众 持续优化维权品牌
夜幕降临,大岭山工人文化宫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舞蹈室内,在教练的带领下,职工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跳起动感十足的健美操。除了健美操,文化宫还提供了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等多种艺术课程,让职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大岭山工人文化宫启用以来,成功举办了各类活动超过800期、近1900节课,吸引了近4.1万人次的职工群众参与。这是东莞工会用心用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一个缩影。
推进“新双15工程”,打造“24小时+智能化”工会驿站;三年内实现镇级文化宫片区全覆盖;东莞市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批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单位”;完善“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机制……近年来,市总工会突出聚焦主责主业,完善维权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维权服务品牌。
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把加快打造15分钟工会爱心驿站服务圈作为“百千万工程”来抓,获得全国总工会“推进工会驿站双15工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系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单位。
2023年,市总工会新建工会爱心驿站512家,充分满足户外劳动者饮水、纳凉、休息、充电、阅读等实际需要。今年,“新建工会驿站示范点30家”举措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按照“新双15工程部署”,打造88家“24小时+智能化”工会驿站,择取驿站设置“零工市场”提供家门口就业信息。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将多个工作品牌和更多资源整合提升,全面升级为“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积极打造“互联网+职工服务”一体化服务职工平台阵地。目前,我市建成市、镇、村、企四级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139家。
平台阵地优化提升,推动各级先锋号上下联动,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康娱文体、走访慰问、心理法律服务、职工子女关爱等活动14890场次,服务职工157万多人次。
外来务工人员,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总工会切实落实好关心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工作的各项举措:建立“人社+工会”联动机制,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年安排3000万元开展“求学圆梦”行动,每年对超1万名职工发放学历补贴,提升异地务工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我市建成工人文化宫、工会爱心驿站、新业态劳动者之家、工会图书馆等服务阵地超1500家,设立爱心托管班和妈妈小屋,每年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让异地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有效运转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家”、“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机制,全市已建会企业开展劳资沟通协商超1.2万家,为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提供专业法律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