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和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征集遴选活动的通知》要求,广东省教育厅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开展首届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征集遴选活动。我市积极组织申报,共有9个自主游戏活动案例荣获优秀案例,优秀案例总数全省排名第二。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全国第十三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主题是“守护育幼底线成就美好童年”。为广泛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共同铸就孩子的美好童年,东莞市教育局遴选2个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优秀案例,供大家借鉴学习。
东莞市东华幼儿园
黄小花 曾玉珍 郑星星
一、游戏背景
【游戏缘起】
建构区一直以来深受本班幼儿的喜爱,为了满足幼儿建构游戏探索欲望,教师在班级走廊处创设了“建构长廊”,并与幼儿共同收集多种建构材料进行建构。一天,菡菡在建构区拿着一个乒乓球在木板上滚动,小球时而跳动、时而滑行,引起旁边幼儿驻足观看,他们跃跃欲试,于是关于乒乓球的一场“穿梭”之旅由此展开。

【游戏准备】
材料投放:乒乓球、积木、纸板、彩色圆筒、海绵方块等材料,并将材料分类放好便于幼儿取放。
环境创设:以幼儿对斜坡的兴趣为契机,在墙面展示各种斜坡照片,并在主题墙上“留白”,伴随幼儿游戏推进,方便记录和呈现幼儿自主探索的痕迹,最大限度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
【兴趣和经验】
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斜坡”,如滑滑梯、残疾人通道等,幼儿对斜坡轨道具有一定认识。
建构经验:班级外围走廊创设了“建构长廊”,日常幼儿自主开展建构游戏,具有一定的建构经验和能力。
二、游戏过程实录
(一)尝试新发现:如何让球顺利滚动?
方法1:用积木围栏杆
小斜坡搭建好了,球从斜坡上滚下,偏离了轨道,掉落在地上。
宥宥:“球怎么老是掉下来啊!”
涵涵:“我们可以在木块的两边用积木做栏杆。”
然后拿起积木放在轨道两边。完成后,宥宥迫不及待地尝试,小球成功滑落。

方法2:用半圆管做轨道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球顺利滚动吗?”
洋洋说:“我可以用这个圆管材料来试试。”
说完走向材料区拿出半圆管架在上面,完成搭建后开始尝试,可小球却没有顺利滚动。于是,宥宥将两个相邻的半圆管拿起来,相互调换了位置,形成了流畅的斜面。“哇,成功了!”看着小球顺利滑落,大家都欢呼了起来。

方法3:用木块缝隙做轨道
莉莉:“我也有个办法,可以把两根木块竖着放在一起,中间会有一条缝隙,小球顺着这条缝隙滑下来,也不会滚下来!”边说边操作起来。可是小球却从木块缝隙中滑落掉在地上,这时她发现了两个木块的厚度不一,连忙更换成相同厚度的木块。当第三次尝试时,小球成功从轨道顺利滚动,莉莉高兴地与同伴欢呼道:“我的方法也成功了!”

【观察思考】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场地让幼儿进行探索,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并没有直接介入,而是让幼儿有充分探索的时间,去思考球掉落的原因及让球顺利滚动的方法。教师适时的提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球不掉落吗?”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新方法,三种方法的尝试说明幼儿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主题墙环境创设,展示不同斜坡的图片,为幼儿积累了斜坡经验,更好地推进游戏发展。
(二)体验新起点:如何让球滚得更远?
莉莉:“我们把轨道搭长一点吧!”
小朋友们纷纷赞同并开始寻找材料进行搭建,可当小球滑落轨道时,却在中间位置停了下来。
莉莉:“小球没有'力气'了吗?”
伊伊:“是不是我们的斜坡不够斜?所以小球的力气才不够。”
莉莉:“那我们把斜坡调高看看,看小球能不能滚远一点!”
第一次调整斜坡高度后:小球滑得更快、更远了,但也没能滑至终点。

第二次调整斜坡高度后:继续加大斜面角度,小球滚得更远了,距离终点越来越近。

第三次调整斜坡高度后:将斜坡调成了直角,小球根本滑动不了,还掉落下来。
第四次调整斜坡高度、角度及轨道末端的倾斜高度后,小球滑至了终点,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小朋友通过游戏分享和讨论,明白了小球滑落滚动的距离与斜坡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观察思考】
在探索中引发幼儿对斜坡搭建原理的探讨,涉及斜面的角度、坡度、滚动距离等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契机。他们惊喜发现增加斜面的坡度,小球滚动距离变远了。但当斜面坡度加到几乎垂直平面,小球却掉落了。最后再重新调整斜坡坡度才顺利让球滚远,从中幼儿发现了斜坡高低与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游戏中幼儿通过自主操作,逐步、逐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斜坡轨道有了更科学、深入的了解。
(三)创造新玩法:如何让球顺利拐弯?
随着游戏开展,这时宥宥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条轨道已经很长了,那我们能不能拐个弯,让球也能顺利通过呢?”他的提议得到了小朋友的一致赞同。

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地讨论和设计图纸,最后一致决定要搭建一条像闪电一样的弯道。


搭建完成后,到了紧张的验证时刻了,他们眼睛紧紧地盯着小球滑落方向,可球滚到中途却停滞不前了,伊伊见状马上调整弯道的高度,在经过不断地实验与调整后,球终于顺利穿过闪电弯道。
伊伊:“如果有连续多个拐弯一定会更好玩。”
他们立刻合作搭建起来,可搭建过程并不顺利,弯道经常因为小朋友不小心的动作而倒塌,可大家并没有放弃,通过多次的倒塌重建,终于把闪电状的三条弯道变成了长长的七道弯,每次的成功都能引发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笑声。


【观察思考】
当幼儿想探索“会拐弯”的斜坡时,教师及时肯定和支持幼儿的想法,并提供了玩具桶、透明圆管等材料让地基和管道衔接更顺畅。当幼儿出现争执时,教师没有立即介入。幼儿能通过共同协商,积极想出解决方法,展现了良好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会拐弯的斜坡并非一次成功,小朋友在14次的推倒和重建中所展现的乐观心态和坚持品质,令人刮目相看。
(四)挑战新目标:如何让球螺旋下滑?
在游戏分享环节,雯雯说:“我去国贸停车场的时候,看到有那种长长、弯弯的斜坡。”说着还用手在空中挥舞起“S”形。
教师抓住“螺旋斜坡”这个教育契机,让幼儿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螺旋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盘山公路、空中停车场等。


幼儿格外感兴趣,这时涵涵提议要挑战新的建筑——螺旋状斜坡。在教师的鼓励下,有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建构中来,他们分成小组开始进行商讨和计划。
第一组幼儿将中间的圆柱搭好之后,面对如何搭建螺旋状轨道便犯了难。
莉莉:“可以用透明胶把两个纸管连接在一起。”
大家纷纷将纸管一节一节连接,形成长长的轨道,并用胶布固定在积木上,一个螺旋状斜面建筑由此产生。
另一组幼儿利用安吉架与木块等材料作为地基,将轨道的高度调整,形成由高到低的斜面视角进行螺旋状搭建。随着小球的每一次滑动不断地调整连接位置和斜坡高度,直至小球成功螺旋滑落至地面。



【观察思考】
幼儿由“国贸”螺旋式的地下停车场,联想到螺旋立体式的搭建,还能同伴合作想办法完成高难度建构。教师对幼儿的创意给予充分支持,在搭建前给幼儿观看螺旋斜坡建筑,再分组进行分工讨论、设计图纸。同时提供了更大的搭建环境,将场地移到户外大型建构区,满足幼儿对主题搭建的需求。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运用延长、垒高、架空、围合等技巧,完成设计图上的螺旋建筑造型,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让老师惊叹不已。
(五)拓展新经验:如何利用斜坡运输?
螺旋斜坡搭建好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拿球、汽车、圆积木等材料从斜坡上滚下来,当物品顺利从斜坡上滚落下来时,大家都兴奋极了。到伊伊了,她把奶粉罐放在斜坡上,可却卡住了下不来。
泓泓:“奶粉罐太大,斜坡宽度太窄,所以就卡住了。”
伊伊:“那如果大的东西不是都没办法滑下来了吗?”
莉莉:“我上次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有人搬家的时候用一条长长的斜坡,把行李放在大斜坡上'咻'一下就滑下来了。”
泓泓:“要不我们也做个大斜坡,再大的东西都能滑下来。”
这一瞬间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说干就干,大家分组找材料制作大斜坡。
问题:发现没有想要的长管道和木块。
解决方式:用替代材料制作,如纸皮、长绳和滑溜布。
斜坡终于完成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物品去尝试了,可当物品在长绳斜坡上从高处往下滑时,中途却滑落了下来。大家纷纷围过来寻找原因,莉莉说:“这绳子的宽度太宽了,所以才掉下来的。”说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动手调整起长绳的宽窄度。

长绳运输

纸皮运输

滑溜布运输

图片表征
调整完了,随着物品一件件从不同的斜坡上顺利滑落,小朋友们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乐此不疲地玩了一次又一次,换了不同的物品进行滑落运输,玩了一个小时都还兴趣高涨。







【观察思考】
当遇到“大物品在斜坡上被卡住”问题时,小朋友们会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尝试利用斜坡原理,解决大物品无法滑落及日常物品运输的问题。当幼儿碰到“没有所需材料”问题时,教师给予启发性提问和充足的探索时间,支持幼儿将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当大家顺利把各种物品从斜坡上滑落时,那激动的欢呼声、开心灿烂的笑容,这份快乐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三、教师分析与反思
(一)活动的特点及价值
1.在合作搭建中推动幼儿的建构水平。幼儿在游戏中能综合运用延长、架空、围合、垒高等技能搭建斜坡轨道,逐步积累斜坡搭建经验,从而让幼儿的空间认知、结构理解及建构水平获得发展。

2.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不仅可探究斜坡的原理,感知球在不同坡度斜坡上的运动状态、影响球滚动的因素、斜坡原理运输物品等科学知识,还能发展观察、对比、验证、反思、合作等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等良好学习品质。
3.在游戏探索中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游戏中,见证了不同个性特征幼儿的学习成长,同时凸显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他们会协商解决问题,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索。当搭建不同轨道的斜坡时,尽管搭建过程倒塌了14次,斜坡游戏持续探索了8天,但是孩子们兴趣持续高涨、深入探究,最终呈现出精彩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他们合作、坚持、专注等良好学习品质。

(二)生成的教育契机
1.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幼儿对“斜坡”游戏乐此不疲,可以预见继续游戏的话,他们可能会触及双层斜坡、环形轨道等更复杂的游戏内容,教师需充分支持他们更加深入探索。
2.将游戏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生活。在斜坡运输经验基础上,鼓励幼儿尝试把重的物品运到指定位置,运用斜坡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收纳大闯关》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幼儿园
刘秀芬 陈香君 周敏军
一、游戏背景
【游戏缘起】
来到户外积木区,幼儿异常兴奋。长板、方块、圆饼、圆柱……各种各样的积木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想法,他们或者三三两两组合,或者独自揣摩,一个个作品相继呈现。玩的时候十分尽兴,可是到了游戏最后,一片凌乱的积木便成了幼儿苦恼的难题:怎么样收纳才好呢?




【游戏准备】
材料配备:主要为积木(正方块、长方块、三角形、长板、圆柱、空心积木等各类积木)。
环境创设:室外积木区游戏空间。
初闯收纳关
收区音乐响起,有幼儿马上反应过来要收积木了,兴奋地大叫着“收积木喽!”,在疯狂与混乱的收纳中,他们抱着积木一边走一边掉忙活将近40分钟,总算把积木都收纳到篮筐里。此时,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了。


【教师思考】
幼儿已具备收纳意识,但由于户外区域积木数量多、体积大、重量重、搬运距离远等问题,超出幼儿原有的收纳经验与能力;游戏中的收纳问题是否蕴含着教育契机?
基于以上,我们决定倾听幼儿的声音,陪同幼儿共同直面收纳问题,鼓励幼儿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支持】
1.梳理问题与经验:运用马赛克方法“儿童会议”,倾听幼儿在收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收纳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宁宁:有些积木太重了,每次只能拿一个放回篮子里,要搬很多次。
芊芊:每次搬回去要走很远,要走很久。
教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铭铭:可以把篮子移出来收积木,就不用走那么远。
杰杰:可以计时搬积木,我们看着时间快一点搬。
2. 提供自主空间与物质支持:教师支持幼儿尝试把篮筐移出来收积木,并在积木区投放了番茄钟,结合幼儿拟定的目标,计时30分钟。
二闯收纳关
在第二次游戏结束收纳中,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推篮子。大家手疾眼快,把积木全都扔进篮筐里,“铃铃铃~”番茄计时器提醒30分钟时间到了。幼儿们迅速清理余下的积木,最后仍然用了40多分钟才收完所有的积木。



【教师思考】
1.实践证明:幼儿采取“移动的篮筐”解决收纳问题是有效的,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自主与支持,学习与创造便会发生。
2.旧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如:个别幼儿将篮筐当小车嬉戏,不再参与收纳;幼儿推着篮子快速滑行,容易发生碰撞;篮筐上的标签不够清晰等。




【教师支持】
1.梳理问题与经验:运用马赛克方法“儿童会议”,与幼儿共同对二次收纳进行复盘整理,梳理有效经验,发现新问题。
教师:把篮子移出来收积木,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样?
凡凡:不用走来走去搬积木,可以很快收积木,没有那么累。
教师:移动的篮子让我们可以很快收积木,为什么这次收积木的时间比上次更长了?
琪琪:源源坐在篮子上和几个小朋友在玩。
丽丽:他们推篮子太快了,差点撞到我。
欣欣:我们分不清楚标签上的积木是哪一种。
琪琪:大家都推车出去收小积木,剩下大块的积木没人收,所以超时了。
2.使用问题清单梳理问题:教师将幼儿发现的问题收集起来,用问题清单的形式与幼儿共同探讨问题与对策,对问题解决方案予以相应的支持。

三闯收纳关
第三次收纳中,幼儿制作了新的篮筐标签——用网兜绑一块积木做标签。有实物标签,收纳动作快了很多。但同时也发现:有些积木数量众多,却出现了篮筐不够装的现象。

时间过了20分钟,积木区出现了同一组“争抢”积木的现象,原来,圆形积木标签的篮筐有4个,而实际的圆形积木数量并不多,远远填不满4个篮筐;还有圆形积木小组的幼儿已经轻松完成了任务;而长板小组依然在紧张地忙碌着。大约用时30分钟,积木才全部被收完。



【教师思考】
做好标签的篮筐比例与各类积木的数量比例不统一;还有人数平均≠工作量平均。这是前期教师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工作的不完备问题,如今透过幼儿的游戏现象而逐渐显现。

以上都不是直观的具象问题,我们如何引领幼儿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如何支持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深度学习,解决当前的问题?
【教师支持】
1.通过马赛克方法“儿童访谈”,分析圆形积木争抢积木的原因。
讨论话题一:教师(采访圆形积木组):大家为什么都想要那块圆形积木?
诺诺:我们组有4个筐,大家都没有装满。
教师:大家都想把自己的筐装满,是吗?
思思:老师,我知道了!我们只要2个筐就够了。
讨论话题二:教师:大家通过整理积木,认为哪些需要增加篮筐?哪些需要减少篮筐?
杰杰:圆形积木用2个筐就可以了,多了2个筐。
俊俊:多出来的筐可以给方块组,因为方块组不够筐,总是堆得很高。
2. 通过马赛克方法中的“儿童拍照”技术,让担任记录员分享照片,发表他们的想法。

3.教师支持幼儿通过积木计数,统计积木数量,再而根据积木的数量重新拟定篮筐数量、分类收纳组人数。

讨论话题三:各种积木数量有多少?各个小组人数应该怎样确定?
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开始了忙碌的计数活动。有按群计数,有平铺点数,有垒高逐层累加计数,也有将图形组合进行2个2个地数……
经过一轮统计,幼儿最终调整了积木区的篮筐数量和各组收纳人数。


四闯收纳关
第四次收纳,幼儿预定收纳时间为25分钟。最终,仅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将积木收纳整齐,并多出了3个空篮筐。大家都非常有成功感,一起欢呼着:“我们成功咯,耶!”
【教师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游戏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游戏故事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见证幼儿的学习过程。
【教师支持】
运用马赛克方法“游戏故事绘画”,邀请幼儿将游戏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收纳大挑战”游戏故事。

三、教师分析与反思
(一)转变固有的观念
刘焱在《儿童游戏通论》中指出:“积木的收拾整理活动,既可以成为幼儿快乐的游戏活动,也可以成为幼儿宝贵的学习机会。”转变观念,教师放权、放手,将收纳自主还给儿童,经历四次收纳大挑战,收纳成为了幼儿刺激好玩有挑战、有趣、有益的自主游戏。
(二)基于问题为导向
收纳的各个挑战阶段中,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

(三)倾听儿童的声音
在收纳游戏中,教师以儿童会议、儿童拍照、儿童访谈、儿童游戏故事绘画等方式倾听幼儿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建构对收纳的认知图景,支持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与发展。
(四)生成的教育契机
无论任何区域,收纳是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认为下阶段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是:让幼儿为下一个进入积木区游戏的班级推广收纳的技巧与方法,在推广中再度升华幼儿的收纳经验。进一步支持的策略:当幼儿再进入一个新的区域,我们将和幼儿一起思考“这个新的区域该怎么收纳好呢?”带着新鲜与兴奋感,与幼儿共同进入新的“收纳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