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⑧ | 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专注康复教育二十年,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
东莞+ 2024-05-30 11:17:12

“特殊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近日,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李俊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东莞市残联下属公益事业单位,主要为0-6岁听障、脑瘫等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教育服务,以及为3-6岁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成立20年来,该中心秉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理念,用耐心、爱心呵护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并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儿童康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为残疾儿童铺就了一条回归社会之路,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日前,他们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坚持技术赋能,下好特殊儿童康复“基础棋”

对于残疾人来说,6岁以前是“黄金干预期”,学龄前(0-6岁)的康复训练也被称为“抢救性康复”。“如果在学龄前开始训练,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精神负担,残疾孩子未来有很大的机会走进学校、参与社会工作。”谈起“抢救性康复”的重要性,李俊强对记者说道。

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正因为如此,东莞在2004年推动成立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组建起一支由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听力师、社工构成的贯通式专业团队,服务涵盖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服务、康复评估、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耳模制作、社区康复指导、家长培训以及康复咨询和转介等,满足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多方面需求。

工作人员为听障儿童提供人工耳蜗调机服务

久而久之,不少工作人员发现,听障孩子们在康复中心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获得较好的康复锻炼,但是一旦回到家庭等其他场景时,就面临康复难、康复不够专业等问题。对此,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创新开设了0-3岁听障儿童特色亲子班。该班的服务形式为亲子同训,即家长与孩子同时参与训练,家长作为主要训练和指导对象,不仅可以学习家庭康复训练的基础技能,还可以和同类型家庭家长交流互助,进一步建立信心。

早期干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亲子班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模式,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此编制出1套(含5册)园本康复训练课程教材,填补了机构内0-3岁听力障碍儿童园本课程的空白,为全省乃至全国康复服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减轻听障儿童家庭压力,中心还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944万元,资助196名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让他们重获听力。

坚持前瞻视野,下好学前融合教育“长远棋”

在关注着特殊儿童康复的同时,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也在关注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李俊强介绍,多年来,一批听障、脑瘫儿童经过康复中心教改后成效显著,尤其纯听力障碍儿童可以100%达到融合的标准,但碍于当时随班就读并未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行,以致普通幼儿园对于残疾儿童的接受率很低。

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

眼看着残疾儿童只差一步就能实现回归主流社会,该中心再次发挥贯通式团队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16年创办了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开创了东莞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先河,成为全国首家设有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按比例招收脑瘫、智障、听障及孤独症儿童的融合幼儿园。

特殊儿童家长信心不足怎么办?普通孩子家长有顾虑怎么办?创办幼儿园初期,康复中心全员出动招生,一边派发传单,一边解释融合教育,最终获得了一批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作为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项目重要成员单位,该中心还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前往市33个园区、镇街40余家幼儿园进行入园评估、指导,已成功推动培育33所融合教育推广园,助推东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全市覆盖。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师德培训、师徒结对活动

在多方的支持和共建下,这些年来,众多特殊儿童通过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得以回归普通学校就读,融入社会效果良好。家住大朗的瑶瑶(化名)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患有小儿脑瘫,她核心肌力和四肢肌力非常差,无法抬头、翻身,进入康复中心脑瘫部接受康复训练并参与引导式教育后,能独立保持坐、站立位,还能借助辅具步行。如今的她,已进入普通初中就读,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广东省及东莞市的“优秀少先队员”“自强好少年”“十佳好少年”等荣誉称号。

2024年5月29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表彰

“看到这些孩子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与普通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游戏中,这是让我们觉得特别欣慰和感动的,证明我们的康复教育效果达到了”。李俊强说,此次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是对康复中心全体教职工的肯定,也是鞭策,接下来将对内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对外强化康复教育服务,探索打造更多特色康复服务品牌,让更多特殊儿童同享美好未来。

文字:张雨倩 图片:陈栋 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