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中、高考,当下东莞的考生们正紧张备考,如何应对考前压力过大、心理异常紧张而影响睡眠和休息等情况?
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陈俊颖提醒,考前“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开早车、开夜车,容易导致睡眠严重不足,这样做不仅没有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反而让身体越来越差,反应迟钝,还会严重影响正常记忆能力,进一步加剧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可利用中医传统疗法,帮助考生克服紧张焦虑情绪,助力考试。
精神过度紧张容易导致考试综合征
考生在考试前出现一些焦虑和失眠等情况属于典型的竞技综合征,又称考试综合征、考场综合征,是指在竞技(考试、比赛)前或竞技中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还包括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健忘、纳呆、心悸、烦躁等,甚至大汗淋漓、呕吐、晕厥、腹泻、便秘等,女性伴有月经失调、痛经等。
遇到这些情况,家人要多陪伴、鼓励和疏导,另一方面可利用中医传统疗法,例如推拿按摩、助眠沐足、护心灸、耳穴压豆等帮助考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保障考生有一个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考试。
推拿按摩,缓解压力
推拿按摩、放松舒缓的音乐等可帮助考生缓解压力,缓解失眠症状,具体为以下操作,考生可按需学习和尝试操作。
头部推拿:用指腹轻轻按摩头部,从前往后梳理头发,可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得点按处有明显酸胀感,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紧张和疼痛。
面部推拿: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按摩面部,从额头开始沿着面颊外侧至耳前结束,有助于舒缓面部肌肉紧张放松心情。
腹部推拿:平躺在床上,双腿弯曲,用掌心顺时针按摩腹部。
背部推拿:从上至下梳理脊柱两侧的肌肉,有助于舒缓背部肌肉紧张和疲劳。
四肢推拿:用双手握住四肢,轻轻按摩四肢肌肉,有助于促进四肢血液循环,可重点点按手部合谷穴、内关穴、神门穴及足部三阴交穴、太冲穴等,可起到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针灸失眠门诊特色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针灸推拿门诊多项特色疗法均可帮助考生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促进睡眠。
助眠沐足:建议沐足水温在45℃左右,不要低于35℃,浸泡足部,每次约15-20分钟,以身上有微微温热感或微微汗出为佳。手足偏凉者可1-2天沐足1次。该院针灸推拿门诊研发的“中药助眠沐足方剂”广受群众欢迎。
注意事项:沐足时选择避风处,注意保暖,防止汗孔开泄易受邪袭;温度要适宜,水温不宜过热,以防烫伤;沐足过程中如发生头晕等不适,应当停止沐足,卧床休息;老人和儿童应有专人陪护。对中药有效成分过敏者禁用;有出血倾向、高热性疾病、月经期、贫血者禁用。
护心灸:护心灸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散剂,通过敷、灸、熏、蒸等方法刺激背部、脐部腧穴及其周围皮肤,起健脾和胃、行气解郁、宁心安眠等功能,达到治疗失眠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平衡火罐和疏肝调神针刺:平衡火罐是火罐疗法中的一种,选择背部的俞穴和督脉,联合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等多种拔罐手法施治。可调理全身脏腑,平衡阴阳,并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促进心肾交济,肝脾调和,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该院针灸失眠门诊传承运用针灸专家符文彬教授的针灸思维,采用“一针二灸三巩固”,“疏肝调神”针灸术:以疏肝理气,调心神为治疗原则,选取肝经或相关的穴位及任、督脉穴位,以治疗疾病,达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耳穴压豆:人体耳朵上有93个穴位,耳穴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对应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刺激耳穴,还可以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
岭南特色失眠方穴位贴敷:针对失眠患者用药的岭南传统特色失眠方穴位贴敷具有豁痰行气、激发经气、交通心肾,进而调整经络脏腑的作用,改善睡眠质量,适合岭南地区气候下生活的人群。
相关链接:
助眠药膳推荐
药膳1:桂圆大枣莲子汤
做法:取桂圆肉5-10克,莲子5-10克,大枣3-5颗,共煮成汤。
功效:方中桂圆肉味甘,性平,归心、脾经,可补脾气、养心血;莲子为“脾之果”,其味甘、涩,性平,归心、脾、肾经,擅长补脾气,还可养心安神,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症;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可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常用于治疗“虚劳烦闷不得眠”。三者共用可奏健脾补心、养血安神之效,尤其适合症见睡眠轻浅、易醒多梦、心慌心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的心脾两虚者。
药膳2:粳米百合粥
做法:取百合10-15克,粳米30克,共煮成粥。
功效:方中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二者共煮成粥,可健脾养肺、益阴安神,尤其适合症见入睡困难、心烦易醒、口干咽干、盗汗、大便干燥等阴虚失眠者。
药膳3:山楂陈皮麦芽茶
做法:取炒山楂3克,陈皮5克,炒麦芽10克,用开水冲泡饮用。
功效:方中炒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可消食助运、化浊降脂,常用于治疗肉食积滞、胃脘胀满等;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炒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化积消胀。三者相配可行气消胀、和胃安神,尤其适合因纳食过多或嗜食肥腻,伤及脾胃,痰湿内聚,心神受扰而睡眠难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