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招生|东莞市第一中学“招生官”送攻略,你想要的答案都在这!
东莞+ 2024-05-27 18:40:29

5月26日,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助力中考 学在东莞”招生官来了——2024东莞中考志愿填报指导直播活动举行。东莞市第一中学受邀上线,东莞市第一中学校长杜世民、办公室副主任叶劭峨、教研处副主任林雁化身“招生官”做客直播间,分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规划,并为家长和考生答疑解惑。

本次招生访谈直播点击量累计约195万人次,收获了不少点赞。家长和学生们纷纷在直播间留言咨询,学校招生老师在直播间回复留言和疑惑进行互动回应。

如果你错过了这场招生直播访谈,也不用担心。大家还可以上东莞招考通学校介绍页回看。

学校介绍

东莞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57年,距今已有67年办学历史。学校以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校风、一流的质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软硬件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以“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为办学理念,教学质量扎实稳定,拥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办学规模为92个教学班,2024年秋季在校师生将在5000人以上。

2019年,学校获评全市首批3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之一,并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下,成立东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目前托管中堂实验中学,全面建设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即将托管桥头中学,未来办学规模将突破万人。

互动精选

问题一:请问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样?

答:一中现在有专任教师299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6名,1/3的老师达到高级教师以上职称。从学历来说,学校有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7人,同时每年会派出8-10人到集团校进行驻点或交流。

近年来,学校累计有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校长3人,市名师工作室8个,市学科带头人29,市教学能手73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特级教师3人,总人数占比超50%。

问题二:请问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学校当前以幸福教育理念为指引,构建了“适性求是”的“5H”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努力为学生搭建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平台。目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时,音体美、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创新课程等列入每周课程计划。其次,学校持续开发优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课程涵盖品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素养、生活素养等领域。

同时,线上慕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另一大亮点。自2017年以来,学校开始开发线上慕课,并在慧教育慕课平台不断发展壮大。近两年,学校依托莞易学平台,持续开发优质慕课,并将优质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学校在莞易学平台先后开设300多门课程,内容包括兴趣拓展课(阅读、旅游、艺术、鉴赏等),高中各学科“先修课”,高中各学科主要知识点讲解课等,累计选课人数超过37万人次。

问题三:4月30日,市教育局公布了今年高中阶段的招生计划。东莞市第一中学的今年招生计划是怎样的?跟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按照教育局统一部署,2024年我校高一年级计划招生32个班,共计1720人,其中本市户籍1690人,随迁子女30人。

具体而言,为响应市委市政府高中“扩容提质”的战略部署,近几年我校招生计划逐年增长,今年再次扩大,有超过800个学位为名额分配。学生在中考填报志愿时,可结合初中学校的建议,依据初三几次模拟考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高中扩容等各个因素,做出合理的规划。

问题四:请介绍一下学校在各类特长生方面的培养计划?

答:跟往年一样,今年我校计划在高水平运动队设立游泳、健美操、羽毛球三个子项目,学校自定项目类分为艺术类(包括美术和舞蹈方向)、科技类的科技创新方向有招生计划。

一直以来,我校制定各类特长生的培养制度,拥有满足各类特长生按计划训练、稳步提升专项特长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从作息时间、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各类特长生充分训练,定期展示的机会,近年来特长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多、层次高。

问题五:听说一中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可以介绍一下吗?

答: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坚持活动育人,以社团活动、主题活动、五育活动、实践活动为抓手,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丰富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途径。目前有超过20个学生社团,涵盖音体美、文化文娱等多个方面,门类多,趣味强。

学校每年还举办十几项校园活动,如开学初的悦心节、健美操大赛、篮球联赛、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校庆颁奖大会、文艺晚会、课本剧表演、校园义卖、研学实践等,几乎月月有活动,时时有精彩。

问题六:请问学校的食宿条件怎么样?

答:当前学生教室、宿舍都实现了空调全覆盖,八人间宿舍,两个卫生间,花洒、热水一应俱全,直饮水、热水24小时供应。学校拥有全市高中闻名的“A”级食堂,美食、夜宵应有尽有,节日特供、高三专场惊喜不断,是无数一中毕业学子念念不忘的地方。

文字:记者 刘瀚擎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