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东莞龙舟龙头:头头是道,各有千秋
东莞+ 2024-05-26 20:41:47

5月18日,“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暨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莞万江举行。“飞龙在天”东莞龙舟文献展也同时在万江正丫村开幕。展览在“龙形”特色民居、村巷、旧粮仓三个具有特色的展场举行,展出历史文献、珍贵图片、老龙头等各具代表性的实物、艺术装置,重点呈现东莞龙舟深厚的历史以及独特文化魅力。展览上形态各异的老龙头颇具视觉冲击力,不禁让人感慨,东莞龙舟不仅趁景“乡乡有之”,其龙头也是“乡乡各异”。

“飞龙在天”东莞龙舟文献展在万江正丫村开幕 万江供图

也正因为这些龙头独具个性,以往龙舟趁景,人们远远望过去,形态各异的龙头总能让大家迅速分辨出自家龙舟。毕竟,龙头是龙舟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不仅造型独特有讲究,民间艺术性强,还有许多精彩习俗和传说,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舟文化在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郑家雄 摄

本期,一起分享东莞龙头的那些鲜为人知事情,探讨其背后的习俗、审美和文化内涵,一起感受东莞龙舟文化魅力。

“神”为原型,各村龙头各有特色

东莞龙舟的主要特点是“大龙头”,龙头形状细长,如同柳叶,待安装完成后,龙头高高翘起,使得整条龙舟器宇轩昂。但具体到龙头的造型、神态、色彩以及有无胡须等却各具特色,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龙头是龙舟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潘畅 摄

比如,东莞的龙头大多以红面为主,俗称“红龙”,因为红色比较喜庆,比较受群众喜欢,因而东莞“红龙”大多表现出威严之外又颇为喜庆的形象,但它们的形态却各有不同。而像万江大汾的上帝宫,流尾涌的观音庙,大汾村的参将庙、妈船天后庙、红花庙所在的龙头虽然颜色各异,但皆有金色祥云发髻、卷唇、大鼻,整体形如柳叶,这些亦是东莞老龙头的经典造型。

东莞民俗学者叶荣华告诉记者,在明清时期,东莞龙舟赛一般由村中庙宇、祠堂的堂口组织,用庙宇的香油钱或村里宗祠的公偿田的收入组织活动,龙头外形各异。由于每条龙舟的龙头平时都会供奉于不同的庙宇,而龙头的造型和外貌就是由本村庙宇所供奉神像的外貌特征所决定的,每条村都有自己造型独特的龙头形制,在民间留下了经久不衰的龙头故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万江信奉北帝的严屋、流涌尾、新和等村庄,皆有北帝宫,龙头以北帝为参考原型,整体的创作构想着重体现神灵的气韵,具有形象硬朗,多黑面黑胡须的特点,龙头的形象有着大体相似。万江谷涌的龙头红面金额、浓眉大眼、胡须浓密且黑的形象与当地洪圣庙供奉的岭南四大海神之一的洪圣王有着几分神似。

当然,根据龙头的用途,工匠们还会雕刻出不同形态的龙头,有不同颜色搭配。有的有英武霸气的神采和震慑对手的气势(多用于比赛),有的给人感觉则更偏向慈祥、温和(以巡游探亲为主)。其中,偏向慈祥、温和的龙头,多以女性神灵为原型。如共联村的“红龙”,以祥云为饰,成色鲜艳、神采奕奕,特别喜庆且富有现代感;流涌尾观音庙的龙头,配色偏浅,色彩丰富柔和,没有胡须,嘴角微扬,脸型饱满,其龙头的整体创作体现和蔼、慈祥;大汾村的妈船天后庙龙头通体红色,轮廓明朗,外形妩媚,线条流畅,神态端庄温蔼,寓意美好……

“好龙头”的标准在神韵上

龙头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眼睛。眼睛炯炯有神且不怒自威的龙头才有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龙头,被旧时雕刻龙头的木匠称为“好龙头”。共联村的龙头眉毛上扬,双眼神采奕奕,色彩丰富鲜艳,加之以祥云做修饰,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好龙头”的标准。新村的龙头以玉皇大帝为蓝本,结构紧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彩丰富,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对活灵活现、威严犀利的眼珠子,给人真龙即现的感觉,同样是一个“好龙头”。

龙头的气势,就在于龙头的神情。一些专门制作龙头的木匠认为龙头越凶悍越好,有驱魔、辟邪、镇宅的作用。严屋村北帝庙的龙头,不仅神态栩栩如生,且富有神韵,眼睛、牙齿表现出凶猛威武的气势,有着“大汾奉聘金龙”龙头的影子。滘联村的“康王古庙龙头”是万江唯一的白额龙头,眉毛张扬,眼珠突起,牙嘴尖锐,黑须浓稠,形象威武,似有震慑一切邪魔外道的力量。

“好龙头”还体现在木匠雕刻时的创意和赋予龙头内涵的丰富性上。比如,新谷涌的天后元君龙头,以天后娘娘(妈祖)为原型,以帆形髻(俗称“帆船头”)为主要特征,尽显妈祖的元素,寓意妈祖心系大海,许身大海,终身不嫁的志向。从该龙头看,发髻藏在“对翼”后方,龙角前方。这种发髻用夹子别起来,两边各有一根波浪形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桨;顶上盘一个圆圆发髻,代表船上方向盘;一个红头绳盘在发髻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这些组合在一起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

此外,妈祖的服饰为对襟饰红边,以蓝色为主调,代表海水。新谷涌天后元君龙头在设计和雕刻上同样给予对应,虽然该龙头因年代久远而有所褪色,但红脸蓝额依旧明晰,眼神威严中不失温和。总之,该龙头在设计和雕刻上十分忠实地以妈祖形象为蓝本,刻画严谨细密、细节丰富生动,神形毕现,栩栩如生,内涵丰富,寓意丰富美好,是一个难得的“好龙头”。而这一切或许与当地对妈祖的敬仰有密切关系。

满满的仪式感从“敬”龙头开始

龙头是龙舟之首,是整艘龙舟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因此,在东莞丰富的龙舟文化习俗中,人们重龙头、敬龙头,且常常仪式感满满,一点都不敢马虎。

5月18日,“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暨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精彩启幕 陈栋 摄

首先是在龙头制作上,东莞的龙头大多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以求灵气十足。因为人们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且容易雕刻、纹路美观,同时具有防虫防腐、经久耐用的特性。过去,龙舟制作开工时要挑选吉日,举行开工相关仪式,完成之后同样要选吉日“下水”——龙舟下水当天才能将龙头安装到龙舟上,且龙头直指江面,顺势推入水中。

龙头点睛现场吸引不少人驻足围观 蓝业佐 摄

下水仪式很热闹,其间要用鸡血或朱砂为龙头点睛;还要采青,由领头人将准备好的香茅迅速放入龙头的口中,然后站到船头,双脚用力跳,使得整艘龙舟震动起来。鼓手同时敲响锣鼓,运动员随即奋力扒桨,在河湾扒一圈才算结束。

接船仪式期间,接船的人要先把标有地名村名的龙牌插在龙头上,在龙舟的神位插上香烛和龙眼叶等,摆上祭品,对龙头拜祭,说吉利话。过程中还得把生鸡鸡冠割裂,将血滴在龙眼上,曰“生鸡点睛”,为新船开光,然后才接走。

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要举行“起龙”仪式,将龙舟从“龙床”(埋藏处)挖出,清洗、晾水、打磨、上油。到端午前,村里的长辈从宗祠或庙宇内把龙头“请”出来,装嵌在已出水的龙舟身上,并举行拜祭仪式。其间,龙头也是祭拜的主要对象。祭拜用的物品多以猪肉(一斤左右)、生鸡、水果(苹果、荔枝等)、烧酒、鞭炮等,整个过程都融入了人们的集体愿望:祈求本村风调雨顺,并在龙舟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比赛前,还要举行“旺船”“犒船”,比赛后,夺标的龙舟要进行“谢龙”,等等,不一而足。端午节过后,龙头和龙尾再放回祠堂或庙宇里供奉,至第二年端午再来,周而复始,充满仪式感,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年岁的向往,体现了人们拼搏奋进的精神。

文字:沈汉炎 图片:潘畅 郑家雄 沈汉炎 蓝业佐 陈栋 万江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