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式计算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我们的生活在科技的进步中变得越来越美好。
5月25日上午,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主题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在松山湖科学城正式举行。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专家、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陈小奇在会上预测,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会走进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未来,我们跟机器人的互动,会像我们如今跟手机一样紧密。”
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应用在各行各业
如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先进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于材料加工与制造、智能机器人应用的陈小奇院士现场分享了主题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先进制造的应用与展望”的特邀报告。
在他看来,机器人与智造是一对“双胞胎”。这是因为,机器人本身是一种智能产品,同时也是智能制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半个世纪机器人实现了从1.0版本到2.0版本、3.0版本、4.0版本的更新和迭代。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台的尤尼梅特机器人,到具有数据分析、感知、语音交换的2.0版机器人;到可以实现人机协作、情感互动,且具备数据分析、认知学习、人机交互、自然语音处理等功能的3.0版机器人;再到如今已经迭代升级到4.0版本,可应用到大模型、具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机器人。
陈小奇预测,未来机器人发展的大趋势是“智能+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精准农业、深海探索、救援与维护、太空探索等。“这些都给智能机器人提供了很大的应用空间。”
算力提速推动了智能工程的发展
纵观智能机器人发展历程,尽管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但其基本思路并没有发生改变,都包括了本体结构、执行结构、控制器、感知、算法与软件这五种核心技术。但陈小奇深深感受到算力的提速推动了智能工程的发展,数据+算力推动了人工智能落地,推动了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他回忆称,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做硕士论文时用到的CPU,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是8500个;到后面使用的英特尔8088,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是29000个。每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从过去几千个到几万个,发展到现在的300亿个,几乎是每一年半的时间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的数目就要翻一番,成本却减一半。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越多,算力越强。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将达到3000万亿个。这样看来,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算力上,都会给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提供很大的保障。
具身智能将是下一个爆发点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2021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新平均值已增至每万名员工141台机器人。陈小奇援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的数据值得关注——截至2021年,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投资使其在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五位,密度达322台,首次超越美国。这是中国制造业这么多年技术迭代、以机代人获得的成果。
他预测,服务机器人会成为未来一个机器人发展的增长点。如医疗、康养、清洗、农业、物流、酒店接待等领域应用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其增长率会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的增长率。
那么,下一个爆发点是什么?
过去,我们常用的是台式电脑,后来是手提电脑,然后是每人一部手机,现在是新能源汽车。“下一个爆发点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结合。”
陈小奇分析称,虽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出现了拐点,但全世界的人口在未来30年还会直线上升。具身智能机器人必然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利益并创造价值。很多学者都认为,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机器人的台数跟世界人口将实现1:1。还有学者预测可能是平均每人两个机器人,机器人的数量将达到200亿台。
“这就说明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会走进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我们跟机器人将来的互动就像我们现在跟手机一样。”陈小奇呼吁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们一定不要忽视机器人发展的这种潮流和趋势,并把握住这个趋势,“把中国的智能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一个国际上领先的高地,我觉得我们在座各位都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