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主题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在松山湖科学城正式举行。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带来“大模型时代的具身智能”的精彩演讲。
张钹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和模式识别、知识工程和机器人等应用技术研究,获2014年度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
张钹院士总结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第一代人工智能基于知识(经验)的推理模型,属于知识驱动,模拟人类思考、理性行为,包括决策、推理。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针对特定领域,利用特定模型(算法和算力),完成特定任务。”
张钹院士表示,第二代人工智能有它的缺点,它的所有数据(图像、语音等)来自客观世界,所以它很有用处,但是难以提升到认知水平。它识别东西只能区别不同的物体,并不能真正认识这个物体,即不安全、不可信、不可控、不可靠、不易推广。
张钹院士表示,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核心思想一定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理论,人工智能当前面临的问题就出在到现在为止没有理论支持。“正因为缺少理论,造成当前社会对语言大模型的认知处于模糊阶段,对涌现的现象难以解释。”
张钹院士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等4大要素,构建可解释与鲁棒(稳健)的 AI理论与方法,发展安全、可控、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AI技术,这是推动AI创新应用与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张钹院士举例表示,当前大热的大模型,如ChatGPT,严格来讲还是语言大模型,它只解决语言问题,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强大的自然语言对话能力,强大的迁移(举一反三)能力。“我们可以说,大语言模型是向人工智能迈出一步,但只是一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国如何发展人工智能?在当下人工智能的热话题下,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更加冷静与恰当的思考。张钹强调,中国学界需坚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4大要素中我们的排序是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国外则更强调数据和算法,那是‘硬实力’。我们必须用‘软实力’,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张钹院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