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散射、脉冲、靶站、谱仪、强流质子加速器……5月中旬,当知名作家、东莞报告文学领军人陈启文等人来到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时,被眼前的大科学装置所深深吸引和震撼。他正在着手创作东莞市重大题材项目、第一部全景式追踪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型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
报告文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体,注重对现实及时的反映、报告和表现,传递时代强音,表现时代主旋律,彰显活力和力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写实主义时代,中国的报告文学承担着“国家队”的写实责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城市,东莞的经济建设与文学成绩都在全省前列。多年来,东莞的报告文学以其活跃的队伍和重要力量,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城市发展的记录和书写,为时代前行的步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纪实文本。可以说,一定意义上,东莞报告文学是广东报告文学的先遣队和主力军之一,与这块土地的创造相匹配,并无愧于这块创造的高地。

用主题创作和国家叙事记录时代脉搏
21世纪以来,东莞作家詹谷丰、陈启文、丁燕、李盛昌、詹文格、周镇明、穆肃、吴向东、周齐林、莫华杰、曾海津、刘帆等都纷纷投入到现实书写中,创作出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他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纪实文学本质与内核上,对历史大事件的集中关注和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将笔触深入生活深处,在深刻反思的自觉中践行人文关怀。
其中,陈启文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东莞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多年来在主题创作和国家叙事方面持续发力,相继推出了《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为什么是深圳》《袁隆平全传》《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可可西里》等系列长篇报告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在2022年3月出版,讲述的是数万名建设者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用水之困,克服重重挑战,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的真实历程。陈启文通过田野调查,抵达当年的一个个施工现场,追踪采访工程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50多年来,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
南方传媒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表示,“共饮一江水,粤港两地情”,跨越半个多世纪,“给香港送水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工程也历经多次扩建改造,但任凭风吹雨打,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从未改变。该书的出版引导广大读者了解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更加深刻领悟“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本书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获评2023年“中国好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发展定位的东莞市,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一项“国之重器”,为东莞乃至全国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供着“源动力”。按照陈启文的创作构思,该作品将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一个个关键点切入,围绕这一大科学装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探索和突围过程,细致、鲜活地刻画出以陈和生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血肉丰满的形象和CSNS科研团队的群体形象,展现他们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我的每一部报告文学都会针对这个文学领域中的空白而来,是为了填补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空白的。《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也一样,有很多空白等着我去填补。”面对这个重要的创作任务,陈启文为自己定了非常高的要求。
此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作品之一,以及2019年东莞文学艺术院重点文艺项目,作家丁燕的报告文学著作《岭南万户皆春色:广东精准扶贫纪实》一面世,即引起热烈反响,不仅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而且登上2020年11月的百道好书榜·主题出版类榜单,并将翻译成英文出版,对外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国。
刻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轨迹
东莞文学,作为中国地域文学的一个饶有意味的范本,与国内主流文学一道于自成一格中进行着自我涤荡、整饬与嬗变。其中,东莞的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进程与东莞文学四十多年的运行轨迹,可谓同一个故事的不同叙事版本。从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制造业名城,到当下的科技创新之城,东莞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催生出相应的纪实文学叙事。

穆肃的《鳒鱼洲——一座城市的工业诗篇》以非虚构的方式钩沉了鳒鱼洲的前尘往事,讲述了鳒鱼洲和改革开放同步,先后设立冰厂与仓库,并有直接出口香港的货物始发码头,以致数十家企业先后崛起,书写了他们在这里拓荒、发展以及衰落。李盛昌、詹谷丰的《机器人时代》是聚焦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寻求“机器换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依靠科技,实现产业报国的纪实文学作品,有很强的可读性。
此外,周齐林中篇纪实文学《香港大命脉:东深工程对港供水纪事》记录了东深工程对港供水的感人历程。詹文格的《寻路中医》以期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主线,叙写了西学东渐以后的中医存废之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客观展现了中医独特的疗效、生存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骆庆明《明月他乡——我的医疗援非之旅》,记录了由东莞派出的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开展援外工作近20个月的历程。

当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东莞的传记文学从来不乏对劳动人民的书写和刻画。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丁燕潜心耕耘打工文学领域,展现了当下务工人群复杂的生存样态和情感世界。在她的“工厂三部曲”中,《工厂女孩》记录一个个工厂女孩真实鲜活的打工故事,描绘了工厂女孩的青春、爱情与梦想;《工厂男孩》是作家丁燕住进工厂宿舍后采访与观察的结晶,呈现出工厂男孩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波动,从中可以窥见现代工业洪流中普通个体的命运。吴向东、屈中朝的报告文学《一座城和一群人》,历经数载,奔波数万里,采访近百人,最后提炼、浓缩在这本书中,以故事撬动大时代。
而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自传,如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以自己“一粒微尘”的飘浮,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映射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一个时代的变迁。其中,袁瑰秋的《永远的莞香 》和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均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
在文艺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看来,东莞作家作品贯穿着社会大变革时代的现实思考,事实上负载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挫折与骄傲、抗拒与融合、反思与奋进的种种独特经验,刻录着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轨迹,隐喻着中国城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人物传记文学体系庞大且生机勃发
除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一座城和一群人》《世界微尘里》等以改革开放以来来莞务工的劳动人民为书写对象的人物传记外,东莞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历代名家辈出,可供书写的人物比比皆是。东莞作家笔下的人物传记,就有不少是描写英雄楷模先进榜样。

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如包括《容肇祖评传》《莫伯骥评传》《李任之评传》等13部的《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第一辑);詹谷丰的《书生的骨头》《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半元社稷半明臣》《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历史传记散文);刘大程的《袁崇焕》《黄兴》(长篇历史传记小说);以及周镇明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詹文格的《邓植仪:泥土上的歌者》,詹文格、詹谷丰的《激光先驱邓锡铭》,莫华杰、莫寒的《邓盛仪:家国情怀赤子心》,曾海津的《归来的星光——大医宗师谢志光》,刘帆的《土壤学家邓植仪》等等近代文艺、学术大家的书写。
2023年10月,丁燕的另一部报告文学新著《等待的母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讲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的母亲周凤的一生。周凤作为革命母亲,不仅养育了彭湃,在彭湃牺牲后还养育了孙子彭士禄。2024年年初,《等待的母亲》荣登“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佳作”。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评价称:“作品以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其实,关于红色文学的纪实书写,不仅有詹谷丰的2008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以翔实的资料、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地记载了莞籍爱国名将蒋光鼐传奇的一生,还有2012年詹文格就写出的报告文学《铁军本色》中的东纵战士的群像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铁军本色》书写了东莞不同时期的战士形象,因题材独特、采写扎实,获东莞荷花文学奖。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兼具真实记录与文学创作的双重特性。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重大事件的记录,东莞的作家们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勾勒出历史与现实中的英雄楷模和普通人的形象,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温度和深度。
那么,未来东莞报告文学如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迈向新的台阶?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的话说,广东的报告文学和广东的经济一样,是一个创造的高地。东莞的报告文学应该也将会和这块土地的创造相匹配,无愧于这块创造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