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东莞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启文正在着手筹备创作的又一个长篇报告文学重大题材项目,备受各界关注。近日,陈启文深入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期间参观了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厅,了解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走进谱仪大厅,与科研人员了解各具功能和特色的谱仪的建设和研究;面对面采访了欧阳华甫、齐欣、许守彦等科学家,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前世今生及其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成立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影响,感受科学家们的高能情怀和报国初心。
作为第一部全景式追踪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型报告文学,“一部科学的史诗,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的复调叙事”,《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将以文学的方式反映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建设过程以及它在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展现中国科学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群体形象,以及他们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

首部全景式追踪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型报告文学
根据陈启文的创作设想,《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是第一部全景式追踪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型报告文学。该作品将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一个个关键点切入,围绕这一大科学装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探索和突围过程,细致、鲜活地刻画出以陈和生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血肉丰满的形象和CSNS科研团队的群体形象,展现他们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

“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造,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座大科学装置。这是一个特别值得书写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本土重大题材,也是一个科学内容密度非常强的高端的科技题材。”谈起项目题材选择的初衷,陈启文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作,位居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在高能物理领域,散裂中子源是一道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科学之门。当某些西方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封锁时,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为代表的高能物理学家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难题,终于在东莞大朗的一片荔枝林里筑起了一座世界一流的大型中子散射多学科研究平台,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高能物理领域的大门,对解决高科技多学科应用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是一次重大突围。“CSNS大科学装置的高性能和可升级性,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源动力。”

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本书还将书写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这一大科学装置,实现科技赋能、华丽转身的时代蝶变。陈启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绝对是文学的富矿。他正在采访、准备写作相关的作品《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每一部报告文学都会针对这个文学领域中的空白而来,是为了填补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空白的。这个作品也一样,有很多空白等着我去填补。”
“这是一部科学的史诗,也是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的复调叙事。”陈启文告诉记者,文学就是人学,该作品不仅要得到科学家的认可,也要让广大读者能看得懂。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陈启文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科学领域的著作和论文,还计划采访60名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每个区块至少采访一个,目前已采访了30多人),不仅要弄明白相关科学领域、散裂中子源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所在,更要用文学的手法树立科学家和科研群体鲜活的形象,以及他们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

创作备受各界关注,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初稿
近年来,东莞通过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和文化环境,全市上下形成抓好重点文艺创作的共识和合力,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为抓手,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支持力度,产生了可喜的成就。作为东莞作家的重要代表,陈启文近年来精品频出,推出了《可可西里》《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为什么是深圳》《袁隆平全传》《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等众多国家、省、市级重点题材项目和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既叫好又叫座,不仅广受读者和市场的认可,《可可西里》《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等作品还分别获得中国好书、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大奖,也为“东莞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荣誉。

《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为广东省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资助项目,也是东莞市重点签约扶持的项目,从甫一立项开始就备受关注。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全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长李炳银在论证该项目时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对这一题材的文学书写也不能留下空白。但高科技题材的书写,是极具挑战难度的写作,中国散裂中子源迄今一直是无人书写的文学空白。“陈启文是一位善于驾驭重大题材和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著有《袁隆平的世界》等多部科技题材的作品,并获得过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我相信,这位写作严谨的作家,能够写出一部填补空白之作。”

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廖琪同样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造,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座大科学装置,是一个特别值得书写的广东本土重大题材。“从各方面看,陈启文都是书写这一作品的最佳人选,我深信他能完成这次艰巨的写作任务。”他解释说,一方面陈启文是活跃在国内一线的报告文学作家,获得过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大奖,具有驾驭重大题材和科技题材的丰富经验和综合实力。另一方,中国散裂中子源地处东莞,陈启文是长居东莞的广东本土作家,对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相当熟悉,又便与就近采访调研。

陈启文透露,《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初稿,随后还要给科学家审稿,业界专家论证,再进行反复修改和加工,直到能得到科学家们的认可,也能让广大读者读懂、喜欢。“因此,书稿暂时无法确定出版时间,最早也要到明年。”

作家简介
陈启文,湖南临湘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血脉》《可可西里》《袁隆平全传》等30余部,作品翻译为英、法、德、俄、意大利等多语种在海外出版发行。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全国纪录片一等奖等奖项,201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水利文学创作特别贡献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