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代,东莞向海,滨海湾畔,教育先行。2019年,东莞提出要加快筹建3所高标准未来学校。东莞第二所公办未来学校、滨海湾新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以下简称“滨海未来”)的创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年9月,这所环境一流、功能前瞻、生态智慧的高品质未来学校,即将扬帆启航,迎来首批学子。学校目前筹建进度、办学规模如何,又将如何践行未来教育?本期探校栏目特别关注。

“滨海森林”设计理念 打造梦想校园
作为新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滨海未来,自诞生之日起便自带流量与光环,其创建进度和办学规模自然受到了重点关注。
学校占地约110亩,投资12亿元,规划开设96个班,其中小学和初中各48个班。
校园建设秉承“滨海森林”的设计理念,以“垂直群落”为设计主题,旨在创建一个亲近自然、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
当前,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筑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室内装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学校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迎接首批学生。

科技赋能 引领学生全面成长
根据广东省政府对滨海湾发展定位的批复,新区将集聚高科技产业要素,建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黄金轴线交汇点。而滨海未来的办学定位和发展与之一脉相承,这对学校构建适配这一定位的学习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校校长朱忠明介绍,滨海未来在“胸怀天下、博雅立人”办学理念指引下,整体规划上呈现出“两轴、一环、四象限、一中心”的校园规划结构,以及“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创新中心、未来艺术中心、未来体能中心、情感体验中心、社会财经中心”等学习空间布局,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不仅将成为滨海湾基础教育发展的孵化器和人才培养基地,更承载着新区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和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学校将产业最前沿的科技融入教学,打造未来创新中心。小学部配备创意乐高工坊、我爱下厨美食坊等,初中部配备植物组培、芯片工程室、海洋资源实验室等多间创新型实验室,将科技和教育无缝对接,为学生接触和理解前沿科技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多样化的运动场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硬件保障。校内设置了包括标准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以及游泳池、攀岩墙等室内设施,确保学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进行体育活动。
学校还启用科学膳食管理系统,将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可以自助选餐、取餐等,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用餐及营养摄入情况。这一举措彰显了学校对学生的细微关怀。

以生为本 探索创新“未来教育”新样态
滨海未来的创办,既是东莞对未来教育新形态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更是未来教育在东莞茁壮成长的生动见证。
充分理解未来教育的内涵,是办好未来学校的逻辑基础。建设未来学校是世界各国应对时代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国内外教育改革探索的新潮流。朱忠明说:“‘未来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是一个教育哲学范畴的表述,具有‘理想’和‘向未来’等方面的含义。未来学校同时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承担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如何在当下教育生态中探索未来教育?朱忠明认为,探索未来教育需要不断探索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资源破解传统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培养未来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求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行因材施教提供全方位支撑;积极构建开放、多维、灵活、无边界的学习空间,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生态。

落实到滨海未来的办学,一方面是通过优化而非颠覆性的变革,以课程、课堂、评价、空间等方面的创新为主要抓手,从主动学习、因材施教、拓宽学习边界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师生评价、学习空间、科技赋能、组织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全面激活办学活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全资源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是打造未来课程。滨海未来联手东莞外国语学校合作办学,将引入天文、武术、管乐团、科创(STEAM)等品牌课程,打造具有滨海未来特色的“数理书院、人文书院、艺术书院、健康书院、科创书院、社会财经书院”六大书院课程体系,突出九年贯通、跨学科融合、国际理解、科创实践四大特色。

“希望滨海未来能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学习中心,滨海未来的老师能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领者,滨海未来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朱忠明对滨海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