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莞公务员2024-④| 坚持服务为先,他们助力人才进莞来
严实莞家 2024-04-30 14:48:13
前言

为强化对标争先、比学赶超的鲜明导向,营造更加浓厚的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氛围,市委组织部推出“我是东莞公务员”系列宣传,讲述展示先进典型的奋斗故事和时代风采,示范带动全市公务员大干快干苦干实干,在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上争先锋、作表率。

 

才聚东莞,智创未来

东莞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滚动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

为各行各业优质人才

提供扎根生长的舒适土壤

“今天的东莞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

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是人才,进莞来”的承诺

由无数在人才工作岗位上

默默奉献的公务员们

用辛勤汗水浇灌

用周到服务呵护

满怀他们对人才的殷切热诚

以及对事业的责任担当

 

本期

让我们一起走近5名

在人才工作岗位上

苦耕不辍的公务员们

共同了解他们的奋斗故事

👇👇👇

 

1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引进智力管理科四级主任科员 何明轩

2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二级主任科员 黎锡全

3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城分局副局长 张若文

4

松山湖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冯淑敏

5

清溪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诗明

 

图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何明轩始终奋战在科技人才工作一线,从项目申报动员,到人才项目管理,身体力行,践行一个党员、公务员的初心和使命,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服务,夯实科技支撑。

 

图片

 

1
图片

引进省市团队,集聚高端科研人才

 

要全面强化战略人才力量,推进实施省市人才项目工作,就要用好招才引智的“关键一招”。何明轩认真研究申报政策要求,分析政策倾斜角度和项目类型,聚焦重点单位开展动员,从校企合作、企业培育、科研平台等渠道中挖掘引才项目,2023年推荐国家人才计划107项、省人才计划88项,项目申报量和成功率较往年有了显著增长。同时,他梳理项目管理的难点痛点,从资金监管、预算编制等方面完善专户管理机制,有力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规范,助力承担单位依法依规进行自主决策。

 

2
图片

扶持科技创业,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

 

市科技局探索设置租金补贴和“里程碑”发展奖励,鼓励科技人才携科技成果来东莞转化落地,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何明轩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项目立项、绩效考核、服务跟踪等环节引入市场投资视角,客观全面检验创业成果;尤其在跟踪服务方面,何明轩通过推动服务机构定制化跟踪服务初创企业,促进资源与需求有效匹配,解决创业初期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难题。自2022年相关工作开展以来,已入库培育项目68个,孵化年收入超千万企业7家,融资超千万企业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

 

3
图片

做好服务活动,营造人才引育氛围

 

人才的集聚需要创新的土壤、发展的空间,更需要人才引育服务的贴心温度。何明轩积极投身引才留才工作,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方面,他主动出击,依托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对接海外合作机构,参与筹办“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启动揭牌,邀请拉丁美洲各国近40名外交官来莞交流;同时,他还参与筹办海外专家南粤行(东莞专场)、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等一系列科技人才活动,推动一批高科技人才和项目走近东莞、了解东莞、选择东莞。在优化留才服务方面,何明轩通过先锋助企“百千万”志愿服务行动和“党情暖万企”活动,面向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引导用好科技人才项目、特色人才认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境外高端人才个税补贴等各类人才政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扑面而来,展望未来,何明轩表示将不忘初心,持续做好人才服务,强化科技支撑,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从人才跟踪服务,到海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育,再到人才政策制定与执行,黎锡全十五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人才工作岗位上,在人才工作的各个细分领域、全生命周期、各类型的业务工作中都留下了坚实的工作足迹,为唱响“是人才 进莞来”的人才口号勇毅前行。

 

图片

 

 

1
图片

热情服务,擦亮东莞人才名片

 

多年来,东莞坚持举办高层次人才活动,邀请数百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莞交流,也吸引了众多优质的科技型、创新型人才资源。而黎锡全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保障这些人才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活动前期的沟通联系、来宾接迎,到活动现场的人员、场地安排等各处细节,再到活动结束后的跟踪服务、人才企业需求对接,他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回忆起一次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的经历,当时为了做好参会人才在莞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保障,从落实迎送和交通补贴到通过电话逐一确认来宾行程,从值守预定接送点到现场全天候备勤,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他都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身体力行展现出东莞对人才的真切渴望与饱满的服务热情。

 

2
图片

力学笃行,推动人才新政落地

 

近年来,东莞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各类人才政策全面起步探索。黎锡全迅速投入新工作适应新定位,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坚持查阅资料、请教同行、咨询专家、协调上下、编制文书,只为更好地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细化政策标准,明确界定条件以及规范审核程序。十余年间,从实施东莞市培养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人才政策开始,到目前东莞博士后政策,黎锡全参与或作为核心主持推进落实的人才政策近20项。在2019年推进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实施工作中,黎锡全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多渠道协调各个部门,确定了不同行业的奖励条件、形成奖励名单的方法和流程等,推动经济贡献奖励政策顺利落地。脚踏实地,苦耕不辍,是东莞人才工作者们最真实的写照。

 

3
图片

与时偕行,主持修订多项人才政策

 

随着第二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实施,东莞陆续新出台并修订了多项主要的人才政策,其中东莞市特色人才政策及其6份细则、东莞博士后政策、东莞产创奖政策、东莞研发人才政策、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等均由黎锡全主笔。为适应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战略定位,黎锡全对政策的修订和出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例如,在修订特色人才政策中突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做强高校教研人才和补充现代服务等方面优化升级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放宽年龄和来莞工作时间限制,增强政策的包容性;探索对我市急需紧缺的特定领域高端人才采取柔性引进,给予与全职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破除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障碍。又如,在修订东莞博士后政策时,将同等资历和学术水平的海外博士后人才纳入出站资助范围,取消海外人才人事档案条件要求,加大对海外博士后的政策引力。东莞人才工作持续迈出稳健步伐。

 

图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人才竞争新时代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好街道的资源优势,争当‘技能人才之都’的排头兵、示范点。”张若文干劲十足地说。

 

图片

 

1
图片

招才引智聚英杰 落户生根展宏图

 

张若文自投身人才工作以来,坚持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推动出台《东城街道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工作方案》,落实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政策和莞能计划、创梦东莞计划等人才奖励政策,2021年至今共吸引近5000名人才入户东城,发放补贴6100余万元,惠及3900多名人才,发放优才卡2829张。张若文始终以服务高端人才、建设人才强市为己任,不断推动人才政策落实落地,加快东莞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2
图片

筑巢引凤纳贤士 传技授艺强队伍

 

张若文坚信“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想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须做好人才载体扩容提质工程。为此,张若文多次走访有关企业并开展调研座谈,围绕创建博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助力企业发展需求与高层次人才供应有效对接。目前,东城已建成生益电子、东华医院等8家省级博士工作站,吸纳集聚博士以上层次人才23人,发挥博士工作站人才“蓄水池”和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挂牌成立的东华机械、博力威科技、新奥燃气等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带徒传技、技术革新、技能推广等提供更广阔平台。

 

另外,张若文聚焦打造整合型的技能生态链,大力整合优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一镇一品”、“项目制”,在打造开放式培训平台体系、满足东城产业供需人才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的参与度。目前,东城拨付资金近1000万元,累计培训技能人才约5万人。推动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等级认定,共有23家企业取得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覆盖国有企业、上市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东莞老饭店更是成为东莞首家具有职业等级认定资格的餐饮企业。自张若文推动相关政策实施以来,东城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3673人,其中高级工1998人,技师98人,技能型人才队伍得到有效充实。

 

3

图片

竞技舞台展风采 百尺竿头更进步

 

东城现有47人被授予东莞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13人获评为技能领军人才,首席技师和技能领军人才人数均位居全市第一。在引才育才方面取得了成绩后,张若文又围绕如何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问题,自行钻研出一套“留才”的办法。张若文聚焦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自我提升需求,推动开展企业人才评选,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积极申报首席技师、技能领军人才等评选项目,如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何满堂获评南粤技术能手、全市首位特级技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梁永昌被评为广东省劳模;东莞市技师学院吴光明被评为南粤技术能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同时,张若文一贯支持以竞技挖掘人才、激励人才,每年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培均取得良好反响。2021年至今覆盖智能楼宇、安防、粤菜师傅、广东电工、燃气等领域的6场技能竞赛,众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尤其东城的智能楼宇和视频监控培训起步早,且依托安防行业协会编制培训教材,通过多年的培训积累和竞赛,“出圈”了一批优秀安防人才,多次受邀在浙江、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安防竞赛中担任评委。此外,张若文还推动建立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人才圈子”,为各类人才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牵线搭桥,更好发挥以才引才、榜样促进、先锋引领等作用,不断增强人才归属感,保持人才吸引力。

 

张若文表示,人才建设为人民,人才发展兴社会,下来将继续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战略,优化人才管理服务机制,为东城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图片

由国家高新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奋力推进由“园”到“城”的跨越发展,人才成为支撑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一名人才工作战线上的公务员,松山湖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冯淑敏深知重任在肩,始终践行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理念,为松山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图片

 

1

图片

固本强基,打造湾区引才磁场

 

2019年,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松山湖引进港澳创新资源、吸引港澳人才来莞创业就业的的主阵地之一。在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的指导下,冯淑敏多次到香港、深圳围绕港澳人才政策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对接港澳地区人才资源,长期奔走在招才引智第一线。她牵头修订出台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政策补贴范围、增强激励力度,为优质项目在松山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3月,基地累计引进超过150个港澳项目,为港澳人才与项目集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冯淑敏善于把握发展机遇,通过深度参与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以及由广东省港澳办、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主办的澳门大专学生东莞实习活动,多次走访联系中国科协相关项目负责人,积极推动松山湖连续3年成为全国唯一地级市试点实习地区。现如今,港澳台大学生实习活动已逐渐成为松山湖推动港澳青年人才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为港澳台大学生来松山湖实习就业创业提供机遇、创造条件,更进一步促进了两岸三地青年学生科技人文交流,为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汇聚了青春力量。

 

2

图片

协同发力,聚焦青年人才引培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冯淑敏始终将青年人才引培工作作为高层次人才工作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实抓细。2022年,冯淑敏与人才工作团队策划发起“走读松山湖 行思大湾区”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系列活动,聚焦在读优秀大学生,推动将引才节点前移,与各知名高校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发动优秀校园媒体学子到松山湖深度走读,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走进松山湖、选择松山湖、扎根松山湖。

 

校媒特训营自开展以来,共吸引近百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400多名青年学子报名,累计发布各类宣传成果近1000个,全网流量累计破亿。冯淑敏把握青年人才培育这个源头工程,积极开拓与高校的人才合作,为构建年龄结构合理、层次梯度有序的人才体系。

 

3

图片

精准服务,营造暖心爱才环境

 

松山湖持续吸引并集聚越来越多的人才,对人才服务效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冯淑敏与人才团队在园区谋划推行基于东莞市优才卡的“优享松湖”配套服务,逐一打通政务、医疗、商住、金融、美食等方面的绿色服务渠道,为优才卡持卡人提供更丰富、更直接、更便捷的实惠服务。同时,她还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人才家属,量身定制亲子研学、文艺鉴赏、体育运动、国学经典等主题活动,累计开展相关活动60余场,服务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3000人次,获得服务对象广泛好评。

 

“优享松湖”配套服务为人才搭建起与政府、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人才精准服务和需求有效对接,成功获评东莞市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成为人才服务品牌“松湖样本”。

 

20多年弹指一挥间,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地,华丽蜕变成为如今人才集聚的科技新城。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松山湖一批批的建设者们奋力拼搏的共同成果。对冯淑敏而言,做好松山湖的人才工作,是她肩上放不下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才工作者的责任和热忱。

 

图片

近年来,清溪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主线,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深化高层次人才交流,人才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亮眼的成绩离不开挥洒辛勤汗水的人才工作者们,清溪镇党建工作办副主任王诗明就是其中一员。他立足实际、创新举措,与工作团队团结奋斗,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开创产业和人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清溪人才工作新局面。

 

图片

 

1

图片

用“深调研”推动“新提升”

 

“只有多了解一手信息,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才、服务全镇发展”。近年来,王诗明带领人才服务专员扎根基层,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摸排全镇各类人才工作生活情况,切实了解人才需求,并围绕产才融合、企业引才、人才安居、人才服务等主题深入调研,形成了多篇调研报告,为清溪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他牵头起草了《清溪镇建设“融合先锋、人才高地”实施方案(2022年—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组建、培训了人才社工、人才服务专员等工作队伍,推动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提出多项创新举措,着力打通人才“引、育、服”链条,有效提升了清溪人才工作水平。

 

2

图片

用“好服务”换来“真满意”

 

“我们服务人才既要做细做实,更要用情用心、设身处地为人才考虑。”这是王诗明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妥善解决人才安居需求问题,王诗明牵头起草了《清溪镇人才安居办法(试行)》等文件,加班加点推动清溪华润润溪山小区等人才安居房加快投入使用,想方设法让人才实现“拎包入住”,得到了广大人才的高度评价。广东天元集团的李莉是首批入住人才安居房的高层次人才,她高兴地表示:“很高兴申请到人才安居住房,感谢清溪的人才政策,不仅解决了我们住房的问题,更坚定了我在清溪发展的信心。”

 

在持续推动加强人才居住、医疗、教育保障之余,他还提议镇委人才办创新做法,联合人社分局、文化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领域社会力量,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引进了厨艺体验、球类运动和声乐、舞蹈、乐器、书法绘画、摄影、非遗文化、魔术表演等精品文艺项目,供人才按需“点单”,满足不同人才的精神需求,努力打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生态。目前,清溪已开展此类活动20余场,服务人才2000余人次。

 

3

图片

用“精细化”打造“金品牌”

 

“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清溪人才品牌?”这是王诗明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聚焦“才聚鹿城、乐居清溪”和“智汇鹿城、乐享清溪”两大人才工作示范品牌创建,王诗明和同事们依托“最美小镇”清溪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坚持“本土化、精细化”,成功举办了“同游清溪山水 共赏客家风味”、“党建+人才”共建咖啡沙龙、“鹿城新力量 启航新征程”大学新生座谈会等系列人才主题活动,打造“乐居清溪”“乐享清溪”品牌项目,让在清溪工作生活的人才畅享“最美小镇”的文旅融合“盛宴”,擦亮清溪人才工作“金字招牌”,为推动清溪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 公务员二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严实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