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新时代传记文学如何写?东莞作家丁燕如是说……
东莞+ 2024-04-28 17:27:50

4月26日,位于东莞市厚街镇的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内书香四溢。原来,著名作家丁燕正围绕她的新作《等待的母亲》,与近千名学生分享新时代传记文学创作的话题。这是厚街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首次开展进高校活动,现场反响强烈。

传记文学作品《等待的母亲》的传主名为周凤,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的母亲。这部作品从2019年开始创作,直至2023年10月才正式出版。在丁燕的创作历程中,这部作品的创作难度最大,创作时间最长。为了避免让人物陷入窠臼,丁燕对传记文学在新时代的可能性进行了深思。在她看来,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视频化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读者对传记文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还是按照老办法进行创作,势必会遭到专家的诟病,读者的厌弃和市场的淘汰。所以,如何让传记文学更符合新时代读者的阅读诉求,是作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丁燕认为传记作家要从创作心态、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上发生改变,才能写出让当代读者接受的作品。在她看来,传记文学要比视频、比新闻消息等能搜索到的信息“更深刻”,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作家穷尽一切可能,不仅对传主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还要深入其灵魂世界,才能把人物写得鲜活。为了真实还原周凤的一生,丁燕不仅在海丰县居住了整整一年,走访了周凤的出生地、彭湃的故居以及彭湃宣讲过革命的相关村庄,还走访了钟敬文、丘东平等人的故居;同时,她还搜集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读,最终确定以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周凤和彭湃及彭士禄交叠的事件作为描述对象的创作方向。这本书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其次,丁燕认为传统的传记文学总是强调文学性,而现在,还要凸显其独特性。以为如果没有明显的特点,读者也丧失阅读兴趣。在创作《等待的母亲》时,丁燕采用“从外向里写”“次要人物反复写”“增加有效对话”等办法来凸显独特性,最终让作品变得更精彩。再次,丁燕认为作家的创作理念要发生改变。传统的写作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而在丁燕看来,这种完整性是外在的。现在,我们还应该强调情感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内在的。在《等待的母亲》这本书的创作中,丁燕注重母亲情感的“层层递进”——母亲并非一开始就是革命者,她是懵懵懂懂地走上革命之路,在各种事件的打磨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的。把这个变化过程写透了,也就把人物立起来了。

在丁燕看来,“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独的岛屿。打开一部传记作品,就是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当我们理解了他人时,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当我们在为他人命运唏嘘嗟叹时,我们也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丁燕鼓励青年学子要做“理想的读者”——要会读书,要读好书;她也激励自己要做“理想的作家”——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既生动鲜活,又可亲可敬。

丁燕简介

丁燕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她自201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迁居广东东莞后,已出版了十二部作品,包括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及《双重生活》《西北偏北岭南以南》等作品。她的作品曾荣获文津图书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华文非虚构奖”、百花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

文字:沈汉炎 图片:陈帆 采访对象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