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评|以文润城,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东莞千万人口的共识
东莞+ 2024-04-28 11:40:18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诠释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今人多用这一句表达“他乡即故乡”的心境,无论在哪,心安的地方便是故乡。

东莞,一座常住人口达千万的超大城市,如何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千万人口的共识,这是一道“必答题”。

赛龙舟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心安,必然有获得感。因而“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东莞正在努力的方向——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也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等“中心任务”的最终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要实现精神富有。正因如此,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此,东莞明确提出,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自踏上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以来,东莞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四张名片”持续擦亮,“七大文化”各放异彩,“十大品牌”有力打响,“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扎实推进,成功实现“开好局、起好步”。最亮眼的成绩当属城市“潮”变,潮流文旅体活动如火如荼,成功打造全国唯一的“中国潮玩之都”,“潮流东莞”新形象深入人心。

“音乐+制造美学+创意”擦出“火柴盒”新火花 本报记者 赵浛锐 李梦颖 摄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强市距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仍有一系列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有待破解。对此,东莞已提出了由拓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元投入渠道、建立文旅体产业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等七项改革组成的文化强市集成式改革,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实现破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强市亦如此。文化强市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一以贯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定能把东莞文化强市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东莞千万人口的共识!

文字:赵水平 图片:郑家雄 赵浛锐 李梦颖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