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秋川
当生活的内容被手中紧握的手机占据了大半,80、90后的你,还依稀记得童年放学后,隔三岔五去捞鱼仔的那段简朴的快乐时光吗?呵!遥想儿时,只觉得时间廉价,大把大把地挥霍,毫不心疼;如今,活到了而立之年,不同的成长轨迹在我们心中谱写了不同的故事,只是每每回到旧城区的这个老地方,恍惚间,耳畔隐约回响起一句——“放学喇?捞翻几条鱼仔翻屋企啦!”这句轻松随意的广府大白话,对于久居广州荔湾区一带的老街坊来说,想必分外熟悉……
是的,多年前,就在临近广州上下九步行街的清平南路,有着一条广为人知的“金鱼街”。在芳村花鸟鱼虫市场尚未完全建成时,商业嗅觉灵敏的生意人早早抢占先机,入驻了清平路这个好地头,靠花鸟鱼虫的营生发家。每逢节假日,贩卖宠物的店铺门庭若市,临时摆卖的“走鬼”小摊档更是横七竖八,占满了街头巷尾。整条“金鱼街”满打满算也就两百来米,可大大小小出售观赏鱼的档口并不少,不管是有心购买,或者只是过来随意看看,总是挺养眼的。在那个年头,下班后扶着单车挤过这段路的老街坊,偶尔兴之所至,也会爽快地从裤兜里掏出几张小钞,给家里的孩子买回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走在回家路上,想象着孩子见到鱼儿那一脸兴高采烈的模样,心里不禁涌起几分暖意。
好养宠物的人,往往崇尚精神生活的富足、热心关注自然的生趣。的确,这里除了慕名专程而来买鱼的老广州,不乏住在清平路附近的退休老大爷,午后睡足了觉,饶有闲情逸致地踱着步悠然前来,在水族店各款澄亮光洁的玻璃鱼缸前驻足,观赏着游弋起舞、绚丽多姿的鱼群,自得其乐,久久不愿离去;在过去那个科技远不及现在发达,信息来源也没有今天丰富的年头,对小朋友们而言,课余找点乐子的方式也是特别纯粹的,当他们拎着装有小鱼儿的塑料袋,满心欢喜地一路小跑回家,简单的美好便热烈迸发,构成了夏日里最具童真、童趣的鲜活画面。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清平路那街坊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已逐渐式微,如今,很多年轻人只晓得清平路是广州出了名的中药材街,殊不知,循着阵阵由远及近的喧闹声,就在十字路口的转角间,一条能让时光慢下来的元老级“金鱼街”砰然入眼……
在这里,色彩鲜艳的热带观赏鱼,是水族店随处可见的存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小型热带观赏鱼,如5元一条的珍珠马甲鱼、4元一条的红剑鱼、10元20条的红斑马鱼、10元4条的斑点狗鱼、8元10条的黑裙鱼……按不同品种以及品相,被安置在标价不一的玻璃缸里,供人任意挑选。偶尔也会发生一点令人始料未及的小意外:间或有那么一两条鱼在店老板不经意间,骤然跃起,跳到另一个与之品种相仿,却价位不同的鱼缸里,一举实现“逆天改命”。
当鱼跃欢腾,一如火焰般,极富视觉感染力;可以说,只有见到眼前这幕鱼群游曳生姿,姹紫嫣红“开遍”的动人情景,才进一步体会到,什么叫做“斑斓”。即便自己平日里不养鱼,来到这么一个色彩缤纷、活力四射的水族天地,心情也会跟着明朗起来!
小网兜、小水盆、负责指点一二的老板——就是这个地头典型的“捞鱼三件套”。一开始,我屏息凝神,肢体尽量保持一动不动,心里却怦怦直跳。我细细观察着它们的状态和游姿、品相,当一条合意的鱼儿放松了警惕,摆着尾巴缓缓游入网兜够得着的地方,我瞅准了时机,眼疾手快地将网伸出,往水里一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上这么一提,这条鱼儿便自投罗网了。而周边其他鱼儿受到惊吓,四处逃窜,瞬间水花四溅。不管怎么说,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勇气,望着游来游去的小金鱼,我开始费脑筋去观察它们“逃跑”的路线。接下来,比技巧、拼灵活,沉着冷静地一条接一条捞,几分钟下来,不知不觉地就捞了小半桶。
若看准了某些自己特别喜欢的花色,可以提前订购,指定就要这条,嘱咐鱼店老板给隔开来,好生养着,让它们在鱼店里先缓上几天,待过两日再来看看,如果鱼还在,就买;倘若没了,也别丧气,不妨耐心地等下一个目标,不急于一时,毕竟剩下来的极有可能才是“精英”,养起来才“皮实”,只要确保水质、水温没有太大波动,就不必担心它轻易死亡。
有的观赏鱼其实并没想象中好养活,不少人都是来这里“交学费”的。花个十块八块钱,买几条鱼回家“试试水”,向店主讨教一点养鱼的入门技巧。从一开始的单纯养鱼,到后面开始进一步讲究升级鱼缸的布置,当手上沾染上几条“鱼命”之后,也就逐渐从“小白”晋升成为专业玩家,往后便走上养鱼这条不归路了。
由于店家彼此间竞争激烈,于是做生意多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价格也比较合理。买得多的话,甚至可以和老板砍砍价——便宜个三两块钱,不难。
在这里,直至如今,街坊们依旧可以用十块钱买到20条孔雀鱼,以不足年轻人手中一杯奶茶的价格,延续本地人朴实的快乐。当然,除了外表漂亮的小型热带观赏鱼,在这里也能看到很多做生意的老板喜欢养的所谓“招财风水鱼”,诸如金龙鱼、银龙鱼、血鹦鹉、罗汉鱼等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品种,正儿八经地“供”在厅堂、公司、门店里,图个镇家宅、旺生意。价钱且不在话下,总之论派头,那可是一等一的大。
如今,这里虽不再是当年广州最热门的水族市场,却依然是当地人心中珍视的一方乐土,周边以此为中心所辐射的老街小店,也充满广州老西关的市井烟火气;尽管它的街道、铺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整修,外貌发生了变化,但来这里买鱼仔的市民愉快的心情却从未有变。
当老板手脚麻利地把装鱼儿的袋子充上氧气,再交回给亲手捞鱼的顾客这一经典互动,还存留在清平路老街区的水族市场里,那么,一代人看似渐行渐远的记忆,便将伴随那句“来清平路捞鱼仔翻屋企啦”,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东莞日报》副刊“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尤其欢迎本地作者书写本地素材,且必须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dgrbzwb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