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东莞 世界走读+ | 《皮囊》作者蔡崇达:要阅读东莞,才能看见东莞
东莞+ 2024-04-21 22:10:29

4月21日下午,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是滋养我们的家乡,还是回不去的家乡——蔡崇达读者见面会”在东莞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市民学堂)举行,知名作家蔡崇达携作品《皮囊》《命运》来到现场,与读者们一起共读家乡,共话人生,并举行作品签售。虽逢雨天,但报告厅仍座无虚席,其中还有专门从广州、佛山来到现场的读者。

见面会由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约书评人杨河源主持,与蔡崇达就作品《皮囊》《命运》的创作经历和思考与读者一起展开探讨。

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在2014年一经出版,销售已近500万册。该书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蔡崇达分享了自己从媒体人转身向文学创作的经历,对他来说,“关心身边的人”“理解人性”是写作最为重要的内核,认为走向自己内心就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的路。“人在这个时代共生,人身上有很多命题,你拼命为自己表达,其实你也就是在拼命地为很多人表达。”蔡崇达说道,他在创作中用朴素、真实、干净的笔触叩击人性,抵达人心深处共通的地方。

继《皮囊》之后,2022年,经过八年酝酿和打磨,蔡崇达又带来长篇小说《命运》,以《皮囊》核心人物阿太跌宕百年的人生故事为主线,写下那些与命运咬牙切齿的搏斗,那些沉默寡言的爱与矢志不忘的告别,直面时间长河中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蔡崇达的作品中大多是关于家乡的人事与情感表达,他认为,时代的“摧毁和重构”速度太快,他们这一代都是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只有真正触达自己的内心,重构自己的精神秩序,才能找到归途。据了解,蔡崇达即将上市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草民》,也将是他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家乡给蔡崇达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精神力量。然而对于离家的游子们来说,他们对家乡怀有不同的情感。有人能从家乡得到滋养,有人想念家乡但永远也回不去,有人则重新发明了家乡。

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为城市精神的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如何增强就业群体的城市归属感,让这座城市成为更多人的家乡?蔡崇达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这次来参加见面会,深切感受到东莞对文化的重视和用心。

“一方面,东莞与岭南许多城市一样,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以文化活动将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一种‘厚德’,东莞这片土地需要被阅读,城市的精神底蕴才能被真正地看见;另一方面,农耕文明建立的秩序已经被摧毁,相聚在东莞的人都是在一起建构能够安放灵魂精神秩序”蔡崇达说,无论是东莞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还是其他文化活动,都是在组织这座城市的人一起来重构和发明家乡,为的是容纳更多来者,让更多人能在这里舒适地安放自己的灵魂。“当东莞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块土地就是他们的家乡了。”

文字:谢冰莹 图片:谢冰莹 视频:谢冰莹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