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府院联动柔性执法“救治”257家中小微企业
东莞+ 2024-04-03 11:49:31

“多亏法院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活下去,活得更好。”4月1日,面对案后回访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法官陈彦辰,东莞黄江一家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先生此前的阴霾一扫而光。

今年,这家企业接下大订单,产值有望再创新高。

可在去年,这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主要为国内外知名通讯设备制造商供货的企业,却面临着资金被冻结、无法开工的困境。“我们想扩大产能,增加了设备,结果与原有的环评有出入。”胡先生说,企业投入近百万元增设了生产线,由于对环保审批政策不熟,在设备布局上“抢跑”,被东莞市生态环境局“逮了个正着”。

因涉嫌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对其处以含滞纳金总计162万元的罚款,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企业账户被冻结。

执行法官陈彦辰正准备办理划扣手续,一个电话打了过来。“罚款一定会缴,能否推后分期付,账户里的钱是200多名工人的工资款,要是发不出,企业就倒了。”电话里,胡先生焦急地解释。

陈彦辰决定到企业走一趟。经过调查,涉案企业拥有合法经营执照,信誉良好,增设设备是为了产业升级,没有实质性污染环境。法院最终决定,采取“善意”执行措施,拉企业一把。

“现在对你公司设备进行查封,但允许继续生产……”随后,法院依法对涉企部分设备进行“活查封”。企业账户顺利解冻,随着订单增多,生产线开足马力,机器轰鸣依旧。

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刘晓宇介绍,去年年底以来,共有257家中小微企业及经营者被处罚,部分案件已进入执行程序。对此,法院构建助企安商的“善执体系”,善用“活封活扣”、执行和解等措施,以“放水养鱼”的方式保障各方权益,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法院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从激励企业主动履行和保障经营发展的“双视角”,推进案件实质化解。

刘晓宇说,法院优化了执法措施助企纾困,细化了案件不同阶段,配套了不同比例的减免档次,激励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罚款义务。

2023年,市第一人民法院采取“活封活扣”400余次,为民企开展信用修复313次,帮助近800家民企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邢文娟表示,民营企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府院联动“救治”257家中小微企业系列举措,体现出东莞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文字:李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