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孩都身着传统服饰,徜徉于春日里的可园,游可园景点、听可园故事、赏可园文创、探可园奥秘……一派古今辉映的景象将“可园之春”的美好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是4月2日在东莞可园举行的“可园之春”文化节成果发布会现场,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以课程发布、成果体验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学生项目式学习成果。
“馆校共建”孕育“可园之春”
近年,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两所学校——莞城建设小学和莞城运河小学都与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并开发“可园心画”“可园寻宝记”等馆校共建课程。今年,双方联袂打造的馆校共建课程——“可园之春”文化节,成为馆校共建课程的全新力作。
“《可园之春》文化节是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携手东莞可园博物馆打造的馆校共建课程,这不是单纯提供学生一个参观春游的场地,而是以课程的链接方式、学科知识拓展的方式进行更深入、更深度和更紧密的融合,是实施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梁焕英致辞介绍,“可园之春”文化节共有两个课程,一是以毗邻东莞可园的“十香园”为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的种植课程,带领集团两校师生播种劳作,传承代表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十香园精神”。二是以“Hi,可园”为主题带领集团两校师生继续以“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东莞可园为载体,以品牌特色课程为抓手,开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跨学科课程,用最新的“打开方式”,“解锁”春天里的可园,从而引导集团两校师生赓续岭南文化命脉,厚植家国情怀。
梁焕英介绍,“Hi,可园”项目式学习打破了课程教学在传统意义上的“我教你听”的过程,从寒假开始,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两校以“Hi,可园”为主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学科实践,分为“宣、绘、导、探、筑、演”六大方向开展跨学科实践性的课程。历时三个月的学习,孩子们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在评价中提升,整个过程都基于孩子们的自主与个性化学习,为学校的课程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增加真正的实施元素。
多元立体呈现成果
课程发布会上,多个由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两校学生主演、家长客串的节目轮番上演,筝韵悠扬、舞姿灵动的节目把观众置身于东莞可园这座岭南园林之中。
在课程体验环节,共设置了5个景点解说、6个课程展位,其中,6个课程展位分别以“书可园”“绘可园”“筑可园”“创可园”“探可园”“演可园”为主题,呈现学生制作、演绎的可园主题书法作品、风景绘本、“微景观”、文创作品、科创作品、故事小话剧,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不仅如此,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还将学生的手绘作品做成了课程介绍宣传册、打卡地图、书签、印章等文创产品,用多元、立体、生动、实用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
莞城建设小学家长李女士说:“在学校的‘可园之春’文化节的驱动下,孩子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走马观花,而是主动地、认真地、深入地探索和学习,发掘和珍视家乡的好素材、好资源,全面锻炼脑力和动手能力。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创新实践!”
“‘可园之春’文化节是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与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共同探索,面向未成年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可园博物馆副馆长秦文萍表示,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积极配合学校,致力于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深度培养,共同为培育祖国的栋梁之材作出贡献。
梁焕英表示,衷心希望“可园之春”能够成为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与可园博物馆合作的一个新起点,学校将会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