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东莞组建首个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 专家热议:新型储能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的新动能
东莞+ 2024-03-31 16:02:19

为攻克新型储能电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东莞储能产业链补链、强链,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3月29日东莞市首个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在东坑镇揭牌成立。

今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双碳背景之下,储能产业正当其时。市场的需求,行业发展的潜力,政策的支持,都给予地方产业乘风的机遇。

作为制造业大市,当前东莞正积极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先机,加强产学研融合。东莞市发展新型储能有何优势?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东莞应该怎么做?本期“三人行”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徐自强,易事特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何思模,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汤利军,就以上话题开展讨论。

促进产业链的提升,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依托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形成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生态。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徐自强

支持有潜力的企业成为产业链中的龙头,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央企、国企及民企发挥各自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

--易事特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何思模

加强政策引导,带动产业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产业建设,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

--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汤利军

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东莞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存在哪些困难?

徐自强:东莞近年来在新能源,特别是以锂电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产业方面有显著发展,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政策支持等优势条件。

首先,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储能项目开发建设。2022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广东省2023年3月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东莞市2023年底印发的《东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将东莞打造为“新型储能终端之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800亿元。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的政策支持,将助推东莞市新型储能的高速发展。

同时,东莞市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人才吸引,推动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东莞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成立,这将极大推动东莞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人才汇聚,加速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然,在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过程中,依然会面临诸多的挑战。比如,技术突破方面,尽管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但新型储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迭代,仍需突破,特别是在高安全、高比能、高倍率、长寿命、宽温域、智能管控等方面。

何思模:东莞作为“双万城市”,得益于万亿级消费电子产业以及锂电池行业发源等基础优势,新型储能产业基础、产业链条及配套等均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相关政策不断贯彻落实,越来越多企业布局新型储能,集聚了覆盖电池材料、设备、制造、系统等环节的龙头企业以及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态势喜人。

但同时,还面临着民企参与程度不够,如在集中式风光及储能等项目中处于竞争劣势,创新技术等未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不足,众多企业在工商业储能建设主动性欠缺;示范项目建设欠缺,包括工商业储能、光储充一体化;融资支持度仍需加强等挑战。

汤利军:东莞发展储能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条件。一是东莞产业链比较完整,从上游的材料、零部件,到自动化装备和应用等,都能在东莞及周边城市找到;二是东莞储能企业在各项细分领域深耕掌握先进技术,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三是东莞有地缘优势,可以承接深圳外溢的储能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聚集了一批电解液、涂覆隔膜、负极材料等锂电材料领域的优势企业。相关数据显示,东莞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有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在消费类锂电池产业领域,东莞处于全国前列的位置。

尽管东莞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但随着新型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多地引入和培育该领域各个链条中技术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并留住优势企业,也需要进一步的谋划。

2.本次东莞组建首个创新联合体——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对于东莞进一步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市场机遇?

徐自强:东莞组建首个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为进一步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带来了多维度的市场机遇。这些机遇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首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的成立,集聚了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优势资源,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高能级平台。这不仅加速了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还推动了技术和产业向更高端、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将立足于东莞消费类锂电池、小动力锂电池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聚焦锂电池在安全、快充、高比能及智能管理等方面的共性技术问题,打造消费类及小动力储能研发和生产制造高地。在原有的优势市场基础上,通过应用场景的拓展,可以向光储充、发电/电网/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等更多的市场进行拓展,这也将是一个万亿级甚至10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

何思模:新型储能产业是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将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的新动能。新型储能相关政策持续加码,各地均在持续探索创新技术路径和实现手段,产业发展迎来强劲“东风”。

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联合储能行业上下游企业群及优势高校,致力梳理并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及相关难题,有望探索出一条东莞新型储能“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路径,推动“新能源+储能”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汤利军: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是一个集企业、高校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旨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共同研发和探索创新技术。这是梳理并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及难题的重要举措。

东莞市新型储能电池创新联合体由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上下游相关企业,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共同建设。

通过创新联合体,可以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各优势企业及高校的紧密合作和资源整合,这种协同效应不仅增强了东莞在新型储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和发展机会。

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储能技术将朝着多元化、大规模、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东莞应该如何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徐自强:东莞在新型储能领域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建议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制定针对新型储能产业的专项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助、土地使用支持等激励措施。通过设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为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东莞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深化相关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培养更多的产业技术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东莞新型储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何思模: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东莞要规划具体目标。大幅提升绿电比例,并科学规划配储比例及时长,保障电网安全,促进能源供需平衡,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此举可缓解工商企业高峰限电问题,提升企业效益,并将提高企业绿电使用比例,让企业获得更高级别的海外市场准入资质等。

与此同时,出台配储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向工业园区下达发光伏安装比例的任务要求,统一规划,逐步提升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打造零碳工业园区,并让企业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降低拉闸限电带来的损失,提升用电稳定性。同时,在重点产业园区、大型商业区、集中居住区等区域,加快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东莞可以推动联合建设GWh级共享储能项目。全国风光储市场年市场份额超万亿。为壮大民营经济,发挥民营企业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央企、国企及民企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汤利军:面对新型储能电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挑战,东莞要积极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储能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东莞要支持有实力的储能企业开展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氢能等多技术路线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新的高安全、高效益钠电、氢能等储能电池,抢占技术制高点。

随着储能产业成为热点,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东莞需要在维持产业链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扩展和国际合作,以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储能电池新原理、新体系、新材料的创新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提质降本,通过多种手段补短板、强链条,打造完整产业链。

文字:记者 杨梓跃 聂伟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