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创新百强区榜单出炉:佛山禅南顺上榜
佛山+ 2024-03-29 15:57:24

3月28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广东省共20个区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上榜,分别位列第14、19和38。

从榜单排名看,广东上榜的创新百强区表现强势。广州、深圳各有8个城区上榜,佛山有3个城区上榜,珠海有1个城区上榜。与去年相比,广州增城、深圳坪山为新上榜城区。其中,深圳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广州天河区、黄埔区包揽榜单前5名;深圳福田区跻身前10名;佛山顺德区、南海区,深圳龙华区,广州番禺区、白云区跻身前20名。

据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4.6万家,较上年增长了16.8%;集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59家,较上年增长了63.1%,创新主体正在蓬勃发展、培育集聚成效突出。与此同时,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的总数量为207万家,较去年增加了27.4%,相关业态蓬勃发展。

城区是中国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活动发生的核心空间,在国家创新格局中更应主动锚定前沿趋势、进取争先,担当起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也为自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内在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构建了“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能力维度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了全面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及赛迪产业大脑,对全国(除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地级市市辖区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2024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的省(区)梯度差异依然明显,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四川为第一梯队,占总数的六成以上。广东省相较去年增加2个上榜城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此外,湖北、湖南、山东、福建、安徽居第二梯队,上榜城区总数24个,陕西、辽宁、河南、河北、云南、山西、黑龙江、海南、广西、甘肃为第三梯队,上榜城区总数14个。

从四大区域分布来看,在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中,东部地区占59席;西部地区占18席,较2023年减少1席;中部地区占20席,较2023年增加1席;东北地区与2023年相同。从南北分布来看,南方地区占85席,南北差距依然显著。总体区域格局稳固,中部地区占比略有增加。

赛迪顾问对城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1.明确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赋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系统梳理自身产业特征,明确创新的重点发力领域或技术方向,一方面,着力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能级,大力支持高端人才引入、重大科研项目承接;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建设,争取布局高能级科技研发资源。不断提升前端创新策源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供给。

促进创新链催生产业新动能。前瞻谋划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大力引导创新平台不断提升能级,面向未来新技术、新趋势,前瞻性开展科技研究、进行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技术,从而推动产业不断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催生高成长新赛道的涌现,培育新的增长点。

2.畅通资源链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充分链接域外创新资源。放宽视野,围绕企业发展诉求、未来战略方向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资源的对接工作,通过建设“创新飞地”、与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搭建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等举措,对于高端人才、团队、研究机构等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充分扩宽创新资源链接渠道、提高创新资源触及能力,构建“大创新”格局。

发挥企业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提升本地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研发积极性,积极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大科技企业引育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加大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支持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在本地发展壮大。外引内培,构建起优质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促进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3.加强统筹谋划,打造品牌化系统化创新生态

对内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合力。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产业特征、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围绕以下方面谋划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系统,如:创新主体间产学研用的分工协同,市场端应用场景的牵引,专业配套服务如法律、人力、金融、技术转移、咨询评估、市场推广等的供给,精准有效的政策制度设计等。

对外打响城区创新品牌,凝聚创新发展的共识。应跳出区域性思维,提高城区创新竞争力的社会影响力,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有传播性、标识性的创新品牌,形成示范效应,这既是创新生态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能有效突出区域特点、凝聚发展共识,从而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向本地流动,有助于反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4.做好制度保障,突出治理创新和政策协同化

建立创新友好、动态调整的治理模式。持续关注新兴产业领域的制度需求,探索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模式,对于创新尝试探索采取“负面清单”“沙箱监管”等机制方式,保证监管不缺位、不越位,平衡好监管与创新,打造创新友好型的政策环境。

探索突破体制机制堵点痛点。着力探索并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创新应用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等新型治理及服务模式,定期调研梳理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制度需求,鼓励根据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改革方案,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试点,强化创新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

文字:记者 吕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