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音乐厅恐袭幕后黑手是谁?
新华社 2024-03-25 09:05:48

■3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音乐厅发生枪击事件后引发火灾 新华社图

■这是3月24日在俄罗斯莫斯科拍摄的降半旗的克里姆林宫 新华社图

■3月24日,人们在俄罗斯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现场附近献花,悼念遇难者 新华社图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家音乐厅22日晚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造成137人死亡。目前,各方围绕恐袭幕后黑手身份有不同说法,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制造了这一事件,而俄方认为犯罪嫌疑人与乌克兰方面有关联。俄总统普京23日发表电视讲话,痛斥恐袭罪行,承诺将严惩行凶者和指使者。

普京誓言严惩凶手

普京在电视讲话中说,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怖袭击,是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针对手无寸铁平民的大规模屠杀,“犯罪分子冷静且有目的地杀害、近距离射杀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孩子”。他强调,无论恐怖分子以及背后的指使者是谁,恐袭事件的所有实施者、组织者和策划者都将受到公正的、应有的惩罚。

普京向所有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承诺向遭遇不幸的家庭和伤者提供必要援助,并宣布3月24日为全国哀悼日。

普京还透露了恐袭事件的调查进展:共有11人被拘捕,包括4名恐袭直接实施者。他说,这4名恐袭直接实施者试图藏匿并向乌克兰方向逃跑。初步信息显示,乌方已为他们准备了越境“窗口”。俄联邦安全局和其他执法机构正在严查为恐怖分子提供交通工具、策划逃生路线、准备和藏匿武器弹药的所有同谋。

俄联邦安全局23日发布声明说,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恐袭后,试图乘车逃往俄乌边境并入境乌克兰,最终在俄布良斯克州被捕。俄联邦安全局强调,犯罪嫌疑人与乌克兰方面有关联。

俄《消息报》网站援引反恐专家的话分析说,此次恐袭目的不是劫持人质并提出要求,而是恐吓俄民众,以“凸显当局和情报部门的束手无策”。

乌克兰否认有关联

恐袭发生后,各方围绕幕后黑手身份有不同说法。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声称制造了这起恐袭。而俄新社则指出,相关美国媒体的消息未经核实。

今日俄罗斯媒体集团总编辑西蒙尼扬23日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对两名涉嫌实施恐袭人员的审讯视频。其中一人说,一个月前有人通过社交媒体联系他,要求“无差别射杀音乐厅内所有人”,并向他提供了武器和资金。俄官方机构尚未证实上述视频中人员的身份。俄内务部23日表示,4名在布良斯克州被捕的恐袭嫌疑人均为外国公民。

据俄媒报道,本月7日,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就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极端分子即将对莫斯科的大型集会发动袭击。声明中还特别标注,“音乐会包括在内”。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对此解释说,美方3月初曾担心莫斯科及周边地区可能发生恐袭并向美公民发出提醒,但美方目前无法确定上述警告与“22日枪击事件”的相关性。柯比还说,美方目前未看到乌克兰人以任何形式参与此次事件的迹象。

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3日表示,美国政府对恐袭事件的反应“充满疑点”。她质疑,美方“究竟以何为据得出某方没有参与的结论?”她表示,若美方掌握可靠信息,应当提供给俄方。

乌克兰外交部发表声明说,乌方“断然拒绝”俄方关于乌涉嫌参与恐袭的指控,乌方认为俄方的指控是“蓄意挑衅”,目的是煽动俄社会反乌克兰情绪。乌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也在社交媒体上否认基辅关联恐怖袭击,称“乌克兰与该事件毫无关系”。

俄驻美大使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24日说,在俄方正在调查是谁发动莫斯科近郊音乐厅恐袭时,不要急于下结论。

此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德里安娜·沃森发布声明说,“伊斯兰国”是这起事件的“唯一”责任方,乌克兰没有卷入。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23日谴责恐袭事件并哀悼遇难者,强调“伊斯兰国”是共同的敌人、必须将其击败。就让-皮埃尔的言论,安东诺夫说:“俄罗斯相关机构有能力查出这起恐袭事件的组织者。我认为今天没必要急于下结论……这种(调查)工作需要安静(环境)。”

美联社援引沃森的话报道,美方3月初同俄方分享了恐怖分子预谋在莫斯科发动袭击的信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安东诺夫的话报道,美驻俄大使馆早些时候向在俄美国公民发出预警,提及极端分子可能会在音乐会等人员密集场合发动袭击,但俄驻美大使馆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安东诺夫说,美国和俄罗斯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联系已遭破坏,而这并非俄方过错。

安东诺夫说:“我总是提醒美国人,在2001年(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时,我们的总统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表示愿意提供帮助的人。”

联合国分管反恐事务的副秘书长弗拉基米尔·沃龙科夫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说,恐怖主义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必须严厉惩罚”在莫斯科近郊音乐厅发动恐袭的“非人类”。

沃龙科夫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恐怖主义的重要性。在联合国安理会即将举行的会议上,与会人员可能会讨论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

俄加强安保措施

近年来,俄罗斯加大反恐力度,大规模恐怖袭击在莫斯科乃至俄罗斯全国并不多见。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国家反恐委员会主席博尔特尼科夫去年12月12日介绍2023年俄反恐工作成果时说,俄去年阻止了228起恐怖主义犯罪,其中包括146起未遂恐怖袭击。俄方还破坏了73个秘密恐怖组织的活动。

此次恐袭暴露出俄罗斯在安全保障方面仍存在漏洞。俄政治学者米哈伊洛夫认为,俄政府有必要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方案。他指出,实施此次恐袭的犯罪分子手段非常专业,且对建筑物内部环境、出入口位置和警卫部署等情况了如指掌,这表明相关人员很可能提前对事发地点进行了详细调查。俄军事专家丹迪金指出,恐怖分子是如何将武器带到音乐厅的,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

恐袭事件发生后,俄政府已经开始加强安保措施。普京23日在电视讲话中说,已在全国范围采取额外的反恐和反破坏措施,防止恐怖分子犯下新的罪行。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宣布取消本周末在莫斯科举行的所有体育、文化和其他公共活动,莫斯科州、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列宁格勒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库尔斯克州、摩尔曼斯克州和其他一些地区也宣布将采取类似措施。俄航空、铁路等部门纷纷表示,将加强安全防护和检查工作。圣彼得堡等地高校取消了周末线下课程。

据新华社

现场直击

恐袭后的莫斯科

新华社莫斯科3月24日电 莫斯科近郊音乐厅恐怖袭击事件震惊国际社会。记者23日在莫斯科走访时发现,市区街头人流量虽较平日有所减少,但氛围总体平静。

“许多无辜的人在这场有计划的袭击事件中丧生,我很心痛。”出租车司机弗拉基米尔说。

弗拉基米尔来自乌拉尔地区,已在莫斯科生活20年。他说,街上交通顺畅,“乘坐出租车出行相对安全,我接到的订单量跟平时差不多”。

莫斯科的帕韦列茨火车站内人来人往。在进站口,人们有序排队,逐一通过安检门,乘客携带的箱包均要通过安检设备扫描,安检人员仔细排查每件行李。火车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恐袭事件并未对人们出行造成明显影响,“我们这里一切正常”。

在俄罗斯联邦生物医药署献血中心,献血者队伍从楼内排到街上,工作人员为等待献血的人们送来免费热饮和饼干。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多次参加献血,当莫斯科遭遇恐袭,她更不会旁观,愿意帮助恐袭中的伤者。“我很愿意提供帮助”。

受恐袭影响,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23日处于关闭状态,但仍有旅游团在附近参观,还有一些游客隔着围栏拍照留念。红场旁一家商场正常营业,化妆品导购叶连娜告诉记者,比起往常的周末,今天来逛商场的顾客少了许多。

“也许恐袭还是会让人们有所担心吧。”叶连娜说,恐怖袭击的消息让她非常难过,但她仍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