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上线暨“深莞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跨域融合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东莞举行。市政数局局长张志云在签约仪式结束后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建设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是出于什么考虑?前期做了哪些工作?
张志云:对于“双万”城市的东莞而言,建设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加速深莞双城融合发展,我觉得可以用3句话来形容。
机遇东风正劲。《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将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从产业协作、城市建设到公共服务、生活配套,深莞融合意味着新一轮升级优化。建设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是解决企业群众跨城办事需求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是东莞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建设“数字湾区”的应有之义。
发展势头正强。早在2019年,东莞就将“深莞政务服务通办”纳入深莞重点领域合作项目。2020年,深莞两市在松山湖举办深莞政务服务深化合作启动仪式,两市业务通办逐步铺开。目前,我们建设了广东政务服务网(东莞市)“湾区通办”专栏,梳理上线深圳221项“网上通办”事项。依托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242项深圳业务在莞自助办理,2023年业务量近8000宗。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松山湖、滨海湾以及南部9镇政务大厅开通“跨城通办”窗口,实现421项深圳事项在莞代收代办。
合作共赢正当时。东莞市政数局于2月21日,赴深圳调研深莞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学习深圳在政务服务改革、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先进经验。目前,深莞两地政务服务部门依托“i莞家”和“i深圳”政务服务APP,初步构建“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推动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指尖通办”。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部署要求,强化政务服务、数据要素、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跨域办理。
记者:深莞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跨域融合合作协议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亮点?
张志云:东莞市政数局和深圳市政数局友好协商,我们围绕深圳都市圈建设,聚焦便利深莞两地市民生活和企业发展,从十个维度开展深度融合,整体思路就是服务“互融互通”,资源“共建共用”,发展“合力共赢”:一是加强“线上办”“指尖办”领域合作,依托“i深圳”APP和“i莞家”APP,推动更多高频惠民利企服务“跨域通办”事项网上、掌上一站式办理;二是优化“跨域通办”线下服务,加快推进深圳龙华、龙岗区和东莞松山湖、凤岗、塘厦镇政务一体化融合试点工作;三是推进跨城服务“一次办成”,实现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异地就医结算等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四是拓展深化“跨域通办”提升协同效率,重点实现跨城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一表受理、后台流转、统一反馈;五是推进两地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两地算力的协同供给;六是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协同开展公共数据开放、授权运营等工作;七是协同推进“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共同建设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八是筑牢全方位安全一体保障体系;九是注重培训学习与宣传推广;十是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推进机制。
此次合作除了加强深莞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双城联动”,提高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外,东莞市聚焦深圳市在硬件设施、工作制度上的优点,加强深莞两地信息基础设施联通、数据资源共享、强化网络安全、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化东莞市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提升东莞市政务服务能力。
记者: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上线后,线上线下有什么融合服务?群众企业办事如何更便利?
张志云: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的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两地市民在哪办事都一样”。我们在东莞“i莞家”APP端,市民通过“i莞家”APP,在首页点击进入“深圳专区”后,即可便捷地获取生活服务、个人办事、企业办事、民生服务地图、文化生活等板块。其中,生活服务版块上线了乘车码、地铁线路、医院挂号、医保电子凭证等便民服务。在深圳“i深圳”APP端,市民点击进入“东莞专区”,获取社保、办事、入户、交通出行等身边常用服务事项。同时,深圳市民可足不出户,通过“预约办事”“办事大厅”便捷快速的查找东莞全市的政务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点等政务办事点位,为深圳来莞市民提供政务便利。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建设深莞跨域融合服务专区,一是进一步提升专区的服务供给能力,向两地市民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二是深化构建“智能化”服务能力,向市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精准推荐、政策资讯精准推送等特色化服务场景;三是拓展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将服务供给延伸拓展至公积金、社会救助等便民服务领域;四是拓宽专区服务渠道,让深莞两地市民享受到多端同源的集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