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春晚惊艳观众的“西安8分钟”,到强势“出圈”的甘肃社火、福建游神,再到火“出海”的潮汕英歌舞,自龙年春节以来,全国各地的传统民俗展演活动,此起彼伏,热火朝天。
莞邑大地,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同样热闹。东莞迎新春非遗周、道滘元宵花月夜、麻涌“大步巡游”、企石“人皇诞”,横沥村尾“何大仙诞”、厚街“新塘抢炮头”……“人从众”的火热场面轮番上演,“非遗热”从春节一直延续至今,热度不减。

道滘元宵花月夜尽显水乡意韵 本报记者 梁浚锋 摄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出圈”“出海”,离不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其爆火背后,是文化自信自强,是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是新时代传统文化活起来、“两创”出新出彩的结果,水到渠成。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多元文化交汇、非遗资源丰富的东莞,用一个个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承实践,不断输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东莞形象,生动诠释“有一种文化传承,叫莞脉传承”。

麻涌“大步巡游”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罗嘉怡 摄
东莞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释放活力
千年莞邑,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不仅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着开放、包容、活力、创新的文化基因。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非遗全部涵盖。
以“两创”理念为引领,这些散落在莞邑大地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非遗成为东莞一张靓丽文化名片。龙年春节以来,一场场聚人气、冒热气的民俗文化活动堪称非遗火起来的缩影。
在道滘,元宵花月夜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千盏花灯,水岸光影,实景演出,龙狮巡游,创意集市,“火柴盒”音乐会,传统与潮流交相辉映,尽显水乡意韵。
在麻涌,“大步巡游”人头攒动,300余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浩荡前行,“坊旗、彩旗”,“龙狮队、腰鼓队、龙旗队”等六大方阵,每到一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在企石,“人皇诞”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醒狮表演,粤剧演出,“舌尖上的企石”(“乐享非遗”美食区),“火柴盒”音乐会,连续三天,让群众乐享传统民俗魅力。
在横沥,“何大仙诞”庆典活动人山人海,看醒狮、品美食、体验民俗,一派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村尾村村民在这场交织着幸福与快乐的活动中,畅叙乡情友情亲情。
在厚街,“新塘抢炮头”活动不仅有当地群众参加,更有外地游客及外国友人参与其中,大家为了抢到“幸运炮”,使出浑身解数,上演各种花式“抢炮头”名场面。
相较往年,今年各镇街的民俗活动规模更大、参与者更多、影响范围更广。如盛况空前的道滘元宵花月夜,线下参与人次达18万,线上直播观看量达30万次,带动消费超2000万元。
在东莞,非遗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因而各镇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喜人局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东莞非遗释放出无穷活力。
“二月二,东坑见”。3月9日-11日,东莞又将举行一场盛大的节庆活动——东坑“卖身节”非遗展示活动。电音狂欢泼水、创意潮流集市、露营音乐会、无人机秀……今年的“卖身节”活动将把潮流氛围感拉满,有史以来最潮流“卖身节”呼之欲出。

非遗“出圈”“出海”助推东莞走向更大舞台
如果说一次爆火“出圈”是偶然,频频刷屏“出圈”,则一定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掌握了非遗“出圈密码”。“非遗潮未来·龙腾大湾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黄旗山中秋奇妙夜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道滘元宵花月夜举办前夕,一封致道滘家人们的信广为传播,信里呼吁道滘人民再热情一点、再敞亮一点、再“高调”一点,携手并肩、同心同向,让道滘在元宵节“闹”起来,“出圈”更出彩。显然,道滘对这场春节“压轴大戏”的“出圈”是有预料的,并做了充足的准备,因而圆满接住了“泼天的人流与富贵”。
麻涌“大步巡游”活动结束后,大步村也发了一封致全体村民的感谢信,称大步巡游时隔四年后复游,轮值今年主会坊的彭坊组织整个坊所有村民参与其中,展示了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态度,希望大家延续热情继续支持,进一步擦亮“大步巡游”这张省级非遗名片,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发展,聚力推进“百千万工程”,齐心协力实现幸福美满、富丽绿美新大步。

“黄旗山中秋奇妙夜”人气旺 本报记者 陈帆 摄
两封信的背后,是各镇街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更是以非遗凝心聚力、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典范。去年,东莞还举办了首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典范评选活动,全面展示了东莞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成果,得到业内专家学者一致点赞,称透过一个个鲜活案例,看到东莞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看到东莞非遗旺盛的生命力,看到东莞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东莞正压茬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连接传统和现代的非遗,可以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增强市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今年元宵节期间,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松山湖,同样举办了闹元宵活动,开展了元宵游园会、美食汇市集、科学狂想秀以及智能生活展销会等系列活动,并上演超燃的“打铁花”,年味与科技感兼具,备受欢迎,圈粉无数。
实践证明,不管是对哪类人群,即使是国外友人(如横沥舞草龙“出海”),非遗均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这便是非遗的独特魅力所在,其频频“出圈”“出海”,在于勾起了大家心中共同的情愫,既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认同感,也让东莞这片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热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厚街“新塘抢炮头”场面壮观 本报记者 罗嘉怡 摄
与时代同步走出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发展之路
文化传承,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厚积薄发、引领潮流。
东莞非遗“出圈”“出海”、多维赋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文湾区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等)的创新案例不胜枚举,为何形成如今百花齐放的新发展格局?
答案其实已经揭晓——这是非遗保护成果的厚积薄发,是非遗法治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市民对东莞城市归属感的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保护基础不断巩固,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非遗保护传承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保持“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东莞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勇敢探索、大胆实践,以促进非遗项目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为方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法制化建设、系统化理念、数字化平台、多元化品牌和现代化体系等方面聚焦发力,有力推动东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活力,逐步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东莞方案”,铺展开新时代莞脉传承的活力画卷。
在东莞,非遗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逛墟市、赏非遗、品非遗,已经成为市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城市潮流持续涌动,让莞邑文脉代代传承,东莞非遗“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