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党委书记谭全河主持大会。大会应出席代表70名,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65名,符合法定人数。
大会审议和批准了东坑镇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了东坑镇2023年预算调整方案报告、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报告,票决出2024年东坑镇政府十件民生实事。
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6.8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指出,一年来,东坑应对挑战、高效调度,推动全镇经济保持平稳。高规格成立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全面抓好统筹调度,凝聚企业家力量,全镇上下击鼓催征、聚力前行,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6.8亿元,增长1.7%,增速排全市镇街第4。工业占GDP比重超75%,占比连续多年排全市镇街第1。
一年来,强支柱、立新柱,厚植先进制造业当家新势能。两大支柱产业规模达542亿元,打造出先进制造引领片区、东坑信息产业园、正崴科技园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东勤科技成为我镇第3家百亿元工业企业。培育出277家规上工业企业的产业舰队,年产值超亿元企业72家,“腰部”企业持续壮大。
一年来,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推动“百千万工程”起好步。乘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省典型镇、“丁彭黄”片区成为省、市“双料”典型村的东风,制定3年1500万元招商奖励、1亿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政策,推动村级“创先、进位、消薄”齐头并进,已全面消除零分红村,村组两级经营性总收入达4.5亿元,增长8.7%。
一年来,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绿美宜居指数持续提升。以绿美东坑建设为“媒”,建成“四小园”、荔枝公园、口袋公园等110个,配套4公里森林步道等“城市绿带”,构建“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5分钟公园圈,“园城共融”的公园城镇名片更加靓丽。
一年来,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2%,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提高低保标准至每人每月1242元,累计发放低保、特困等各类救助金及津贴超1000万元,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提标扩面。推进多元化居家养老、“大配餐”,惠及老人1.4万人次。
全力以赴“挖潜力、促项目、强村组、优民生、重落实”
大会提出,2024年,东坑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朝着建设“精致魅力新东坑”的总目标,积极开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制造业当家为根本,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以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为落脚点”的东坑路径,全力以赴“挖潜力、促项目、强村组、优民生、重落实”,推动东坑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3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增长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亿元,增长3%。
围绕“投资年”,开展“大招商”2.0行动,抢抓数字经济、能源转型、材料革命和国产替代等产业风口,搭建高规格链式精准招商平台,举办龙头企业供应链大会,招引一批5-10亿元产业链项目,力争实现全年固投38.3亿元。
继续以“头号工程”力度抓好“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完善典型镇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美丽圩镇“七个一”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带串联提升,配套东兴中路商业圈升级,建成一条“制造业+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带。
深化田园、庭院、公园“三园”融合理念,盘活古树名木资源,整治提升荔枝公园、古榕树公园,推动全镇36个荔枝园提质、亭岗岭等近百个乡村节点提档升级,带动“一村一公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80亩。
深化“多员合一、一员多能”机制,加强“平安细胞”管理,创建平安出租屋1100栋,星级出租屋6500间,平安企业120家。培育星级网格、推进“一网格一样板区域”建设。
织牢民生保障网,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将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126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同步提升至每人每月2016元、1890元,培育扶持救助类社会组织不少于1家。
实施政府效能提升行动,树立政府服务新形象
紧盯“两违”整治、工程项目招投标、审批监管等关键环节,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蝇贪蚁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会上,谭全河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动加快高质量发展,人大责无旁贷。我们要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找准职责定位、主动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大不可替代的作用。
谭全河要求,要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代表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投资年”行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园建设、拓展连片产业空间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全力以赴“挖潜力、促项目、强村组、优民生、重落实”,全面激活“产业空间、链式集群、精准招商、村组经济”四大潜力,成为东坑高质量发展的新基础、新动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人民幸福更有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