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情越山海,帮扶意深远。
2023年,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高站位、严要求谋划推动市外帮扶工作,充分彰显东莞的责任与担当。
去年以来,东莞积极统筹协调和充分整合各相关部门、各镇街、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力量,持续助力韶关、揭阳、铜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教育医疗对口帮扶等重点工作任务开展上均取得良好进展和明显成效,高质量顺利完成我市承担的年度工作任务,谱写对口帮扶新篇章。
数据显示,东莞帮扶铜仁市产业发展、医疗教育、劳务消费等项目238个,新增帮助铜仁农村劳动力45091人实现就业。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新签约项目47个,莞韶对口帮扶协作实现市、县两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新签约136个项目;帮扶韶关、揭阳实施帮镇扶村项目1171个,推动韶关1县5镇6村、揭阳1县3镇4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值得一提的是,《莞铜携手打造产业园+“微工厂”,助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还被纳入广东省和贵州省助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工作经验,列入了全国61项典型经验做法。

推动莞铜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
隆冬时节,贵州省铜仁市寒气凛人,但在碧江区和平乡仙草加工厂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群众忙着将仙草打包装车发往东莞。望着忙碌的村民,贵州山茶产业公司副总经理周俊杰深情地说:“林下种仙草,盘活林下空间,强村富民,可以很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幕的实现,得益于莞铜东西部协作的走深走实。在东莞对口帮扶铜仁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积极引进东莞企业与铜仁当地企业达成合作,助力铜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订单农业,建立“油茶+仙草”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短养长,破解油茶管护难题,累计可以带动15万人次就业,有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2023年,东莞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十四五”时期莞铜东西部协作协议》《关于印发<广东省2023年东西部协作重点工作清单>的通知》《东莞市2023年东西部协作工作计划》等要求,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教育医疗对口帮扶等方面持续强化,推动莞铜东西部协作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国家、省的考核要求以及省下达的2023年东西部协作任务分解数和重点工作,我们主动协调、指导铜仁工作组及各协作部门、镇街(园区)做好各项工作。”东莞市经协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东莞市32个镇街和4个园区组成10个帮扶团,结对帮扶铜仁市碧江、万山、松桃、玉屏、江口、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10个区县,开辟出了一条精准帮扶、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东西部协作之路,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23年,东莞持续做好财政援助资金拨付和人才协作工作,用于帮助铜仁市产业发展、医疗教育、劳务消费等项目,目前已启动项目238个。同时,不断加强人才支持力度,夯实“造血式”发展基础,累计向铜仁市选派党政干部25人、专业技术人才323人次;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29期13850人次、专业技术人才232期18895人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深化莞铜东西部协作的关键之举。去年,东莞深入谋划推动产业协作,不断增强当地“造血”功能,结合铜仁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发展需求以及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有序引导纺织、玩具、鞋业、服装等东莞传统产业产能落地铜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及时了解东莞乐嘉塑胶制品公司、贵州乐嘉文创科技公司、东莞嘉铭玩具手袋有限公司、宏德鞋业等在铜投产落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障碍,有效促进协作项目发展。目前乐嘉文创科技公司现有员工2352人,脱贫人口280多人,人均月工资3500元左右,累计发放工人工资超过1.2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莞铜协作新增引导78家企业投产落地,实际到位投资41.3亿元;协助共建产业园区16个,其中农业产业园10个,新增50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实际投资24.8亿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稳定群众就业增收最直接的有力抓手。东莞发动各镇街(园区)组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赴铜仁市开展线下招聘活动,精准发布招工信息,提供多领域岗位,满足铜仁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发挥两地共建劳动服务站的力量,以服务站为载体加强两地人社部门的联系,更精准对接两地用工与就业需求,开展各项劳务输出工作,助力铜仁籍劳动力来莞转移就业。去年以来,新增帮助农村劳动力45091人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39335人。值得一提的是,《莞铜携手打造产业园+“微工厂”,助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还被纳入广东省和贵州省助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工作经验,列入了全国61项典型经验做法。
东莞还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助力“黔货出山”走向大湾区;创新“组团式”教育医疗协作,促进人才交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推动乡村振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据统计,东莞帮助铜仁市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7个,采购和帮助销售铜仁农特产品金额32.63亿元。安排我市60所学校结对帮扶铜仁57所学校,安排我市40家医疗卫生单位结对帮扶铜仁35家医疗卫生单位,协助铜仁打造10所示范性医院。发动我市154个村(社区)、142个社会组织和企业结对铜仁312个村(社区),发动牵头镇街会同本组团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市场资源,发挥人才、市场、资金、创新等资源优势,从乡村规划、产业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启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52个,以点带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项项民生项目惠及百姓,一件件农特产品出山进城,一笔笔帮扶资金蓄能发展,一次次深情交流共话发展……过去一年,莞铜携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东西部协作之路,步履铿锵,阔步向前。

莞韶、莞揭帮扶“更上一层楼”
临近年关,走进东莞对口帮扶韶关、揭阳的乡镇村落,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通畅、一幢幢房子错落有致、一处处休闲广场欢声笑语、一个个乡村振兴车间拔地而起……乡村“容颜”换新,产业兴旺,烟火气息浓郁,一幅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2023年,东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的工作部署,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发挥省内帮扶协作专班统筹作用,扎实推动对口帮扶韶关市和揭阳市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任务,助力两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对口帮扶韶关市和揭阳市工作是省赋予东莞的重要政治任务,东莞市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按照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的工作要求,从科学安排结对关系、强化帮扶人才保障、强化帮扶资金筹集等方面,构建新型帮扶工作体系,全力推动我市对口帮扶韶关市和揭阳市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市经协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21年7月开始,我市承担对口帮扶韶关市30个乡镇、60个重点村,揭阳市20个乡镇、40个重点村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任务。

根据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的部署,东莞在原有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帮扶结对的基础上,安排经济实力靠前的15个镇(街道)与韶关、揭阳两市共15个县(市、区)建立“镇-县”帮扶协作结对关系。同时新选派132名干部赴韶关、揭阳两市市、县两级开展帮扶协作工作,组建新一轮莞韶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以及15个帮扶协作驻县(市、区)工作队,新选派259名教师、116名医护人员赴韶关市和揭阳市开展新一轮教育医疗帮扶,推动韶关揭阳两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帮扶过程中,东莞注重提升韶关市、揭阳市的镇村基础设施和镇容村貌水平,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美丽圩镇攻坚行动,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597个(其中2023年实施帮扶项目1171个),推动韶关1县5镇6村、揭阳1县3镇4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韶关珠玑镇灵潭村、揭阳塔头镇旧住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以旧住村为例,该村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相继建设2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100亩甜油柑种植基地和拥有超30个门面和摊位的乡土夜市,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创业,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有力支撑。东莞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对口帮扶协作和产业有序转移合作,探索两市帮扶协作共建共享共赢,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开新局、谋新篇。据统计,截至目前,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新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金额约81亿元,落地项目21个;签约意向落户市级合作园区项目5个,总投资金额约7.25亿元。2023年,莞韶对口帮扶协作实现市、县两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新签约136个项目,合同总投资284.53亿元。
东莞还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做大“小微工业”、做强“特色农业”、做活“乡村商业”,以“工农商”三驾马车着力驱动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们发挥东莞市加工制造业优势、挖掘当地资源禀赋、统筹流转撂荒地,通过产业有序转移发展轻工业就业帮扶车间、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大型农业种植加工就业帮扶车间,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同时,发挥东莞在村组集体经济发展、企业运营、金融运作等方面的资源和经验,积极探索‘3+1+N’(即:重点国有企业、龙头工业农业企业、强镇富村公司+农业产业基金平台+N农户)合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市经协办有关负责人说。

例如,东莞市驻乐昌市梅花镇工作队发挥大朗毛织产业专业镇的优势,充分挖掘盘活被帮扶镇村闲置用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东莞市相关产业行业协会积极协调宣传引流,充分对接、发动劳务用工需求较大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对口帮扶的镇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实现多方共赢。该镇引进东莞天昊针织公司,采取“公司+车间+村集体+村民”的运作模式,在梅花镇投资35万元、设备40台建设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目前工人60人,人均年工资收入可达4万元;同时,村集体通过入股车间,可实现集体增收约4万元/年。
数据显示,2023年,东莞帮扶韶关市和揭阳市50个镇创建117家镇村集体经济公司,年总收入达7903万元,帮扶发展就业帮扶车间109个,吸收4959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帮扶50个重点镇内724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占比高达98%。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加帮扶工作,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工作,引导266家企业到韶关、揭阳两市投资、帮扶,总计投资达1.50亿元,成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还通过扎实开展动态监测、组织“干群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抓实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等措施,着力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截至目前,东莞对口帮扶的50个镇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11户685人,存量监测对象78户360人,风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砥砺奋进结硕果,接续奋斗谱新篇。2024年,东莞将围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指导,坚持典型引路,不断提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