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东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必良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要聚焦“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东莞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积极布局新型工业化
东莞日报:市工信局在过去一年中围绕“新型工业化”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
肖必良:一是政策出台方面。出台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纺织服装、食品、潮玩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认定首批13家市级“链主”企业,培育拓斯达、正业科技、玖龙3家省级“链主”企业,制造业当家战略深入推进。
二是政策资金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12.89亿元,其中争取省级技改资金6.77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年拨付各级惠企资金超20亿元。
三是高标准入选首批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东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成智能工厂(车间)113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6407家,居全省第一。
四是争创国家级荣誉。小天才、明门入选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利扬芯片、拓斯达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沃德精密、怡合达、慕思、气派科技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新能源科技、模德宝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其中模德宝还成为全省唯一模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旺盈包装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
五是承办国家活动。承办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创客中国”总决赛、“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发展大会等国家活动。
六是培育优质企业主体。“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在全省率先推动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18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省内地级市第一、达3018家。
让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两翼双飞”
东莞日报:如何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两翼双飞”、协同发展?
肖必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协同:
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政策的协同。过去一年,市工信局着力推动产业“固本兴新”,先后出台了“潮玩11条”“纺织服装11条”“食品产业11条”“智能机器人27条”等产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按照今年市政府“一号文”的部署,下来还将重点围绕智能家居、绿色造纸、环保包装印刷、精细化工、大型化、超精密模具等产业,落实政策推动更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
二是产业专项政策与通用政策的协同。除了落实产业专项政策外,还将积极发挥通用型政策的促进作用。比如,将持续深入推进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统筹财政资金不少于30亿元,引导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大技改”;深入推进国家、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落实配套资金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水平。将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行动,统筹推进锻长板补短板,实施产业链共建激励政策,推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
在东莞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东莞日报:为抓好各项工作,今年市工信局将做好哪些工作?
肖必良:2024年是东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一年。市工信局作为全市重要经济部门,将聚焦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强化四大保障,着重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工业和技改投资、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企业培育、高质量倍增、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等十项重点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实施企业增量奖励和重点工业企业用电奖励项目,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产,力争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出台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机器人、模具产业相关政策,启动2-3个纺织服装品牌时尚主题产业园区建设,做强虎门服装、大朗毛织等区域品牌,建设东莞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东莞智能家居”品牌推广计划,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家具展示和消费场景。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加强“链主”企业管理服务,培育“链主”企业18家以上。
二是在加快工业和技改投资上实现突破。狠抓项目开工,全年推动工业投资增长18%以上,力争达到1400亿元。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政策,全力推进1000宗工业技改项目,推动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750亿元。加快无法在原镇街(园区)解决用地需求的项目全市流转,实现优质增资扩产项目落地提速,全年完成增资扩产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以上。
三是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实现突破。扎实开展国家及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全年分别完成智能移动终端450家、纺织服装鞋帽60家、食品饮料30家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任务。高效运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出台“数字贷”、数字化人才建设、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培育等创新政策。认定一批智能工厂(车间),全年力争新增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500家。
此外,还要在工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企业培育、高质量倍增、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优质产业空间,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持续规范“二手房东”,依托优质空间深入推进“护根行动”。抓好信软产业培育。推动松山湖、南城两个信软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支持松山湖高新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力争全年规上信软服务业增长10%以上;新增建设5G基站3900座,电信业务量增长8%以上。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争取新增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实施高质量倍增计划,优化倍增企业库遴选方式,全方位配足资源,推动倍增企业增长速度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完善“企莞家”平台功能建设,推动企莞家和12345热线企业直通车互联互通,全面覆盖并完成规上工业企业信息“一企一档”建设,建立企业画像,实现1600名服务专员对规上企业服务全覆盖。推动绿色发展。制定工业企业碳达峰工作方案,探索推动制造业企业优先使用绿电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争取新增4家绿色工厂,2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准入企业。推动安全发展。扎实做好工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推进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和规范化建设,确保完成省化工园区认定复核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