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增公办学位6.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新增养老床位超400张、“民生大莞家”解决微心愿3.9万宗、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道路交通综合整治353公里……1月31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是永恒的话题,数据是最直观的展现。在报告中,一串串的民生数字、一条条的民生举措,就是东莞一个个直观的回应与承诺,让“民生温度”切实可感,让人从中读出的是希望和信心,更是责任与担当。

回顾去年: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3年11月24日,东坑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陈泽伟来到广东康德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员工及其亲属提供健康义诊、急救培训、挂号预约等服务。东莞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东坑率先从东坑医院遴选出多名医护人员,担任全镇多家重点工业企业的“健康副厂长”,为员工的健康服务,陈泽伟就是东坑首批“健康副厂长”之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以来,东莞践行为民造福宗旨,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群众身边小事当成大事办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千万人口的急难愁盼,努力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东莞舍得重金投入,不断补足短板。东莞中小学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经费16亿元、增幅近50%,新增公办学位6.7万个,顺利完成学前教育“5083”任务,正高级教师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市人民医院BNCT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完工,定点社卫机构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东莞不遗余力完成各项民生实事,增进改善民生福祉。“就莞用”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基本建成市金菊福利院新院一期,新增养老床位超400张,“民生大莞家”解决微心愿3.9万宗。3348套共有产权住房上市供应,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道路交通综合整治353公里。
去年,东莞既抓好了“五个位”等群众关注的微建设微服务,又统筹推进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去年,东莞违法犯罪警情降幅珠三角第1,电诈“全警预警”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启动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十大文体设施稳步推进,举重博物馆全面建成,百年国漫馆落成开馆,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社保卡“一卡通”成为全省示范,电子社保卡覆盖率全省第1。
一个个数据,折射出的是东莞将实事一件件、一桩桩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努力和成效,呈现的是东莞全力建设共生共荣家园、构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展望今年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东莞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进入2024年,立足新起点,站在新征程,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东莞民生工作面临着“再上层楼”“更进一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答好民生这道“必答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东莞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加快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新增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1万个,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生育友好型社会。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3+4”中职本科衔接培养。
——打造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深入实施就业“五大提升工程”,新增就业9.3万人、创业1.3万人,实现在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以上。
——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加快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中心、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及TID项目建设,争创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不少于500宗。推动银瓶新区等公租房配租入住,筹建保障性住房30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

——多措并举破解群众“停车难”“堵车烦”问题。推进三大森林公园等停车项目落地,打造不少于100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开放共享不少于5000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位,新增不少于8万个停车位。完成不少于80个堵点治理。
——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市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新东莞体育学校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每个镇街建设不少于2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深化平安东莞建设。深化“全民反诈”格局,做大做强高质量东莞义警队伍,努力实现违法犯罪警情、刑事立案、交通亡人数“三下降”。持续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和食品药品安全,完成200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24年民生发展的一连串数字,干货满满,撑起了东莞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势必让这座城市发展变得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