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东莞人要用上西江水了!
东莞发布 2024-01-30 20:23:49

东莞人要用上西江水了

今天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正式通水

 

此前,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首台泵组于2023年12月28日成功启动,在深圳分干线和东莞分干线首次充水后连续24小时运行正常,成功实现全线通水

 

图片

东莞分干线

 

东莞分干线输水隧洞内径3米,路线全长3.6千米,由罗田水库向松山湖水厂配水池充水。充水时使东莞分干线罗田水库进水闸事故闸门全开,工作闸门开度0.2米,充水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历时1小时15分。

 

1月19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鲤鱼洲、高新沙和罗田三大泵站首台机组启动验收及全线通水验收,标志着该工程已具备全线通水条件

 

图片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泵站举行。11时22分,省委书记黄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顺德鲤鱼洲的西江水从地下管渠奔涌而来,源源不断注入高新沙水库。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是广东“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穿越狮子洋,东至深圳公明水库,全长113.2公里,自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历时4年8个月基本完工,建成通水后实现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引水,年供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是广东已建成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图片

公明水库正式迎来西江水

图片

 

水自西江来,润泽大湾区。

 

今天,备受瞩目的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

 

珠三角供水往事

 

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南方地区。拿香港来说,20世纪初,香港多次出现每日仅供水1小时,用船从珠江口运取淡水方能解决居民用水的窘境。

 

1963年,广东大旱,香港用水再次告急。时年6月,广东决定建设引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兴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在石马河一路“倒流”,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香港缺水的历史,就此终结。

 

图片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当时建设者们的口号。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深圳身上。

 

在1991年,深圳发生了建立特区以来最严重“水荒”,每日供水量的缺口在10万立方米以上。当时严重的旱情让大家意识到,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的深圳,仅靠本地水源的难以支撑这座城市继续向前“奔跑”。

 

于是,深圳最终决定自惠州境内的东江取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东江水源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01年、2010年建成通水,暂时解决了深圳用水隐患。

 

图片

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在惠阳永湖镇开工。

 

东深供水工程及一系列改扩建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保障了香港、深圳等地近60年的发展之需。

 

在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的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万亿港元,增长了100倍。

 

深圳在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常住人口从701万人增长到1756万人,增长率为150%。GDP从0.22万亿元激增至2.78万亿元,增长超10倍。

 

 

东江“缺水”

 

一方面,东江水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深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步伐愈来愈快,人口、产业不断扩张,需水量也更加旺盛。

 

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一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广东。

 

广东夏季“龙舟水”、台风频发,带来大量降雨,怎么还会出现缺水?

 

 

其实,广东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但是冬春时节的枯水期一旦来临,降水就会变得很少,极易引发干旱。

 

2021年底,东江上游、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新丰江水库罕见的“枯”了。在最危急的时候,丰江水库连续25天低于死水位运行,东江几乎就要断流。

 

由于东江流量的减少,东莞沿海地区咸潮上溯严重,不仅影响居民用水体验,也对一些精密制造企业的设备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这些水利工程体系有效调蓄水量,要应对这轮历史罕见的极端旱情,保障东江受水区近5000万人的供水安全,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果也不堪设想。

 

这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仅靠东江保障供水安全已不足够,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图片

这是航拍的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2022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西江“调水”

 

如今,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40%的警戒线,而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3%。

 

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成为解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的最佳途径。

 

2005年9月,广东首次正式提出从“西江调水”的设想,开启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第一步。

 

图片

 

从2005年提出初步构想,到2011年1月广东“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大纲出炉,再到2019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长达14年的准备工作背后,是建设者们为勘察线路走过的每一片土地,是为修改方案、科研攻关熬过的一个个大夜。

 

图片

工程在广州南沙新建的高新沙水库

未雨绸缪

 

工程的成功建成,除了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努力,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利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1964年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时,没设备没资金,输水线路几乎靠人工用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

 

到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时,已经可以同时投入48台“量身定制”的盾构机穿山过海。工程还可实现“数字孪生”,只需要一个数字化平台,就可以完成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图片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东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且唯一突破千亿元的省份,再创历史新高。

 

未来,广东将打造覆盖全省的“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

 

所谓“纵”,指的是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五大河流。

 

所谓“横”,指的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

 

图片

盾构隧洞穿越狮子洋底

 

此外,广东还在有序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水、东江取水口上移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和建设,统筹推进河道型、水库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在水网“大动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毛细血管”,最终彻底解决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问题。

 

 

图片

工程建设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延伸阅读

 

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建筑密集、路网交错,地下断层纷繁、地质多变,对工程建设考验极强、要求极高。建设方创新开展科研攻关、原型试验,携手攻克长距离深埋盾构施工、高水压衬砌设计施工、宽扬程变速水泵研发、长距离深埋管道检修等多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世界上输水压力最高的盾构隧洞、最长的预应力衬砌输水隧洞、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调水工程。

 

图片

 

广东省水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严振瑞介绍,工程将输水管道布设在地下40-60米处,共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沿途建设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永久征地仅为2600亩,与传统明渠输水方式相比较,节约了近2万亩土地,为未来发展地铁、通信、电力、管廊等市政建设预留浅层地下空间。

 

广东省水利厅建设处处长朱朝荣表示,工程通水将改变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市、东莞市单一供水格局,实现西水东济、空间均衡,大大提高供水保障率,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超3200万人受益,支撑约1.7万亿元GDP用水需求,还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所构建起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多水源保障体系

必将为大湾区蓬勃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而对于广东来说

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大手笔”改造山河的壮举仍续

 

来源:东莞发布综合,央视新闻、南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羊城晚报、四局机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