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30 18:40:18
援派工作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近年来,一批批东莞援派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跨越千里山川,奔赴西藏林芝、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贵州铜仁,广东韶关、揭阳等地,支援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他们把援派地当做“第二故乡”和建功立业的“主战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困苦、勇于拼搏,在促进受援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增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奉献自己的美好年华,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人才积极投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严实莞家”微信公众号开设“莞情越山川——我的援派故事”专栏,展示宣传东莞援派干部人才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搭建互学互鉴平台,激励更多干部人才奋进新征程,绽放新精彩。
2021年6月,常平镇团委书记游汉华赴贵州省铜仁市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挂任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府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两年多来,常平组团玉屏两地建立协作机制、确定重点任务、完善保障措施,聚焦莞铜示范学校共建,引入东莞教学理念,补齐移民搬迁学校硬件短板,成立了书法、音乐、花样跳绳等社团,促进玉屏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示范医院共建,打造了消化内科诊疗中心、眼科诊疗中心、产康诊疗中心三个莞铜东西部协作重点科室,以点带面提升玉屏医疗水平;聚焦园区共建,筑巢引凤,推动东莞黔盛五金、佛山古竹包装材料等19家企业落地玉屏,新增到位投资额共5.29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38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人才协作
游汉华坚持党建引领东西部协作工作,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帮扶队伍。刚入黔,他就第一时间按照铜仁工作组临时党支部要求,组织东莞援派医生、教师、人才成立玉屏党小组。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组团式”驻点帮扶,组织了优秀医生、教师、专业技术人才驻点开展交流工作,精心选派玉屏年轻干部到东莞常平组团跟岗锻炼,推动形成“双向互补、长期协作、同心互进”人才交流格局。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遴选了48个经济强村和优秀企业结对帮扶玉屏村集体,以“每村一项目”形式共落实帮扶资金240万元,合力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动员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1044.61万元,结合玉屏县实际,谋划实施了德龙易地移民安置点群众文体项目、田坪新街易地安置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县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心项目、玉屏县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生助学活动等32个项目,做到项目产效益、群众得实惠、社会有影响。
围绕产业园区共建,深化产业协作
推动两地达成共建产业园区协议,落实了财政资金1680万元用作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东莞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产业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提升共建园区承载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东莞“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服务”、“领导班子联系重点企业”等经验,探索开展科级干部与企业一对一结对服务机制,为企业落地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租金和就近就业等方式促进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采购、销售玉屏优质农副产品,推动东部市场主体与玉屏建立稳定的供销协作及产业发展合作关系。举办消费帮扶“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以工会福利购买、企业认购、机关饭堂团购、个人自购等方式,采购玉屏农副产品。深化与大湾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市场主体的合作,组织玉屏农商、农户代表赴莞推广调研。截至目前,共计帮助销售玉屏农特产品金额4.522亿元,完成扶贫产品认定31款。
聚焦民生领域,深化教育医疗协作
精准投入协作资金,升级改造教育硬件设施。共计投入了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230万元,发动社会捐资捐物49万元。在莞铜共建示范学校德龙小学、皂角坪小学、黔东民族中学增配多媒体及体育设施,为玉屏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融入东莞教育理念,在德龙小学成立了书法、音乐、花样跳绳等社团,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围绕县人民医院示范共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60万元,打造东西部协作消化内镜微创诊疗中心。在东莞市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围绕常规开展食管胃静脉曲张镜下治疗、ERCP等消化内科手术,大幅提升消化内科临床医疗服务。结合玉屏县眼科疾病占首位的实际,在原有五官科的基础上,完成口腔科与眼耳鼻喉科的分科,并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20万元,共建东西部协作眼科诊疗中心,现眼科诊疗中心门诊人数及住院人数较前大幅提高。创建了东西部协作产康诊疗中心,在妇产手术、诊疗、康复等领域充分合作,打造了玉屏县乃至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康诊疗中心。同时,组织东莞市医疗专家团携手玉屏县人民医院下乡开展义诊活动,给群众检查身体、解答问题、免费发放药物等16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100余次、教学查房1700余人次、接诊患者5000余人次、填补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空白7项等。
围绕常平组团-玉屏县两地服务构建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游汉华将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两地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协作,助力两地共同谱写莞铜协作新篇章,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
余荣芳是东莞市寮步镇房地产管理所所长、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2021年初,他跨越千里,与来自东莞的援铜干部一道,把“他乡是故乡”的深情,写在了梵净山西麓这片红土地上。
不当“外来客”,把清“第二故乡”产业脉
从沿海之滨到武陵山腹地,余荣芳此次赴印,挂任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新寨镇茶香联村党委副书记。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不当“外来客”,余荣芳跑遍了印江县的乡镇(街道)、部门、园区,只为摸清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还时常深入到周边区县进行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反思中找思路,形成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行业调研报告。
“在一次次翻山越岭、入园进企、访贫入户中,我被印江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坚毅勤劳所打动,我已把印江当作自己奋斗的战场和‘第二故乡’。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奉献印江的信心和决心。”余荣芳坚定地说。
在印江,争取帮扶资金12355万元,实施50多个帮扶项目,其中以茶叶、食用菌、辣椒、肉牛等为主的产业项目达29个,资金投入7567万元,占比60%。打造了“一县一园”现代农业(南瓜)万亩产业园,在新寨镇干家村建设200亩示范基地,辐射产区1万亩。引进的业城鞋业公司在合水镇兴旺村利用小学闲置校舍建立生产车间,惠及全县6000多户3万余名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同时也有力提升了印江县茶叶、食用菌等种植管护水平,助力印江这片土地焕发出别样生机。
当好“联络员”,系紧“对口帮扶”情谊绳
为了让印江县的贫困学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余荣芳主动对接东莞社会力量,发布倡议书,积极号召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三年来,共为印江县5所学校23个村7个单位募捐到电子琴、农用投入品、图书、爱心衣物、资金等共计500余万元。
“感谢东莞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物品,你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还有信心与温暖,力量与鼓舞,我们会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您们的......”在余荣芳的积极对接联络下,受资助的50余名困难学生特意给帮扶小组寄去感谢信,感谢印江小组对他们的倾情帮助,表示要努力读书,以后也去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深入了解,余荣芳发现印江生态环境优越,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林业、旅游、农产品等资源,如果将其合理开发,一定能给印江百姓增收致富,但是如何打造印江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如何让印江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助力“印货出山”是他的首要破题之路。结合莞铜两市拟定的一揽子互助政策及两地消费协作搭建的“云端桥梁”,通过在两地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络对接,让印江自治县借助电商平台,使得各乡镇的金香橘、红香柚、黑木耳等绿色生态农特产品成功进入东莞“供联e家”“南方优品”等销售网点。同时,在他的多次联络沟通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特意开展多场“公益直播黔货进粤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走进印江”公益助农直播,让印江农特产品通过“云”平台,系紧了“情谊绳”,助推“梵净山珍”走出大山,走向广东百姓餐桌。
做好“贴心人”,耕耘“关心关爱”温情田
在印江小组帮扶干部人才小组中,余荣芳是年龄最小的同志,但他常怀服务之心,将心比心,经常走进对口帮扶的学校和医院,去看望帮扶老师和帮扶医生,为他们捎去家乡小吃,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大家提供帮助,让远在印江的东莞干部也能时常品味家乡的味道,感受组织的温暖。
“张哥,你安全帽要戴好!绳子要扎实系紧嘞!”“王师傅,注意脚下的钢管,不要绊住了!”“李师傅,你家孩子马上大学毕业要参加工作了,我办公室有些学习资料,我明天帮你带来,你拿去给孩子学习一下。”这是余荣芳每次利用节假日时间去调研东西部协作工程进度时,对辛苦的工人们都要叮嘱并关心的话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年来,余荣芳同志聚焦东西部协作工作总目标,把印江当故乡,把岗位当阵地,把工作当事业,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以扎实奋斗的脚步、真诚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印江县干部群众的尊重与信任,在千里之外印江岗位建功,真正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东莞与铜仁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选派的挂职干部扎根铜仁10个县区,积极对接东部资源,为铜仁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此次派驻铜仁最年轻的挂职干部,黄剑威带着家人一起扎根思南县,勇挑重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东西部协作一线。
建设文化广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在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东莞塘厦组团投入资金建设的塘思党建文化广场,从一张图纸到落地建设,再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项目,广场凝聚着黄剑威的不少心血。
黄剑威认为,建好这个广场以及游乐园以后,可以带动当地的消费,刺激周边的旅客过来塘头镇游玩的兴趣,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他这样想,也这样干。
“非常负责,他们这些年轻的干部。”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晓虎表示,“他们做事,创意,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021年,在走访了思南县300多个村以后,黄剑威和东莞挂职干部、思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尹晓航了解到,塘头镇青杠坝村基础好,离县城近,发展文旅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他们积极动员东莞塘厦组团各界投入200万社会资金帮助村里建设文化广场,以点带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践行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30岁的黄剑威是此次东莞派驻铜仁的帮扶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2021年,当得知有来铜仁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工作机会后,黄剑威便萌生了报名的想法,但想到还在襁褓中的孩子,他心生顾虑。
而令他意外的是,全家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跟着他一起到思南生活,“当时小朋友太小了,只有三个月大,短暂思考后,我们还是表示很支持他” ,黄剑威的妻子张慧珊对这项工作很支持,也跟着丈夫一起到了铜仁。黄剑威的母亲也很支持他们这样的决定,“一起在这里,把工作做好。”
挂职两年多来,黄剑威积极发挥塘厦组团与思南县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就业帮扶、消费帮扶、招商引资等工作,不断拓宽东西部协作空间,在思南大地挥洒汗水,践行青年使命,谱写东西部协作的青春华章,“凭借这次难得的机会,从东莞来到贵州,也见识到了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成绩后,我也认为自己很荣幸,能参与到东西部协作工作。”东莞挂职干部铜仁市思南县政府办副主任黄剑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