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琴人王可逊:弹琴制琴传琴十余载不辍,唯让今人领略古琴“千年之音”
东莞+ 2024-01-27 10:48:06

1月27日上午,“慢园雅集”绿绮琴院年度古琴游园会如约而至,东莞琴人王可逊呼朋引伴,在雅致小巧的绿绮琴院中,再次开启了一场具有古人风雅的沉浸式游园年会,让热爱古琴的同道,一起沉醉在琴茶花香四雅的怀抱中,享受人文艺术的魅力,感受艺术生活的美好。

据悉,古琴是中国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被视为文人四艺之首,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岭南古琴,虽起步较中原地区晚些,但自成一派,代有名手名曲名琴,“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的绿绮台更一度藏于东莞可园之中,其间掌故更为人津津乐道至今。在东莞,古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岭南派古琴艺术的重要承载,这与琴人王可逊的推进息息相关。

近年来东莞市文联高度重视“文艺两新”工作,多措并举,从“强化政治引领、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宣介方式、丰富服务模式”等方面着力,团结服务引导广大“文艺两新”投身文艺创作实践。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岭南派)传承人、岭南著名斫琴师、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可逊同时也是东莞市“文艺两新”人才之一。十几年来,他以极大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不遗余力推动岭南派古琴艺术在东莞不断传承发展,助力越来越多古琴爱好者在莞邑大地成长壮大。

《流水》一曲 “种”入心田

王可逊说,在成为一名斫琴师之前,古琴只能算是自己的爱好,在从事家族生意红酒销售闲暇时的一个消遣。“我在学校里学的是音乐,因为家里的生意,毕业后没有从事跟音乐相关的工作。”王可逊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来到东莞在商海中谋求发展。工作闲暇之余,对音乐的热爱让他成为一名古琴的学徒,并就此踏上古琴学习、传承之路。

“古琴的这颗种子一早就在我的心里种下。”王可逊说,12岁那年,他在村里的有线喇叭听到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一首古琴曲《流水》,便被深深地吸引了。也正是这一曲《流水》,让他真正爱上古琴这门艺术。

2005年,王可逊师从古琴岭南派一代宗师谢导秀,成为当年寥寥数位古琴学艺者的一员。当年古琴学习氛围并不浓厚,但这项古典艺术一经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王可逊从懵懂学徒一路成长摸索,抚斫兼修,通过翻查古籍史料,日复一日反复多次在实践中尝试磨练,再一刀一凿体验感受斫琴技艺,终于掌握了一门独到精湛的斫琴手艺。“每一个琴人都有一个斫琴的梦想。”王可逊表示,古琴的魅力让自己痴迷,全副身心投入去钻研领会古法制作技艺,最终其铸造的得意之作《流觞》得到了国内外著名古琴家们的认可,也让对斫琴便有了更深的理解。

2009年,为推广岭南古琴艺术文化,以聚更多爱琴之人,王可逊发起成立东莞古琴文化艺术协会,担任会长。两年后,他创建了绿绮琴院,以此集教学、制作、交流以及传播之用,并雅集良友。

名琴一张古音重现

正是看中王可逊的斫琴匠心,2014年,可园博物馆找到王可逊,邀请其复刻岭南名琴——绿绮台琴。

东莞是岭南派古琴艺术重要流布区域,自明清以来,就与绿绮台这一传奇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绿绮台琴制于唐朝武德二年,曾属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后几经波折流入民间,被东莞可园园主张敬修购得,并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藏琴。后张家中落后,绿绮台琴被转售给东莞书法、篆刻家邓尔雅。尽管邓氏后来迁居香港,但一代名琴绿绮台琴与东莞的情缘却从未间断过。

在王可逊看来,绿绮台堪称东莞琴界“圣物”,独具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复刻古琴让他倍感荣幸又心生敬畏。为了更好完成这把古琴的复刻,王可逊四处寻觅合适的古木,单单为了这个木材就寻找了大半年的时间。所幸,在朋友提供的线索下,王可逊在潮州开元寺发现了一块合适的千年古木,这才有了现在的绿绮台(复刻版)。

琴音绕梁,古琴焕新,给东莞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产物。现在,可园的绿绮楼台上仍飘扬着悠扬的琴声,可园博物馆里,经王可逊复刻的绿绮台琴就展示在世人面前,述说着其前世今生的各种曲折故事。

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可园博物馆一睹绿绮台琴的风采。在古琴展示的橱窗周边,雅集之趣、绿绮听琴等各式介绍让游客们读懂了旧时文人雅士在园林中结社唱和、抚琴烹茶中的人生趣味。

小院一道传承新生

距离东莞可园仅数百米之遥的莞城下坝坊,王可逊的绿绮琴院就坐落在里头。这位来自山东烟台的斫琴师,不仅复刻了传奇的绿绮台琴,还为自己的小院取名“绿绮”,进一步表达出对古琴的珍爱。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岭南派)传承人、东莞古琴文化艺术会会长,王可逊自觉身负使命。他创建琴院教学授课,开设琴坊制作生产,既是古琴的教学老师,也是斫琴师——制作古琴的匠人,雅集良友让古琴在岭南传承发展。

“以前会弹奏古琴的人屈指可数,现在我都可以以此为业了,这项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传承。”近年来,王可逊更是以传播岭南古琴文化为己任,除了开设古琴教学讲座、古琴鉴赏会、公益培训外,还先后创办绿绮琴院,成立东莞市古琴文化艺术会等,用心培养了古琴艺术人才,也让古琴文化得到更多传播和发展。王可逊表示,与古琴相伴十多年,自己的心境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古琴弹奏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品德的养成,琴人把这些精神内核带入到琴弦里,才能弹奏出感动人心的音色和旋律。

正因为这种心境和认识,王可逊正逐步让这种高雅文化得到更多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在各种非遗进校园、古琴文化宣传下,东莞弹奏古琴的爱好者已达数千人,由王可逊主导成立的东莞市古琴文化艺术会目前也有100多个会员加入,古琴文化氛围在东莞日渐浓厚起来。如2020年12月3日晚,王可逊与音乐表演艺术家、东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汉超在东莞理工学院小剧场共同演绎的“岭上双清、琴箫和鸣”美育课堂,开启了东莞文联“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之“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的序幕。

王可逊表示,东莞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新一线城市,这里聚集着庞大的“文艺两新”队伍,他们在新时代文艺实践中往往能有特殊作为。作为这个新文艺群体的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愿意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传承着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弘扬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缕沁人心脾的和美悦音和亮丽色彩。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市文联 视频:东莞市文联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