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时空》关注东莞:“像一座世界实验室”
东莞+ 2024-01-24 10:18:07

“东莞制造”“世界工厂”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从“世界工厂”迈向新型科创城市,“世界工厂”的形象正在加速蝶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加速形成,从元素到一款新材料的成功研发,“原子制造”成为“东莞制造”的最新内涵;专家点评认为,东莞区域实践是增强创新要素富集程度,厚植成果转化沃土的典型案例……

1月23日晚,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中国信心:蓄势发力新动能”特别策划,聚焦广东东莞,探秘松山湖科学城,探寻东莞从“世界工厂”到新型科创城市的发展路径,呈现“世界工厂”的最新内涵。

“东莞已经从代工生产不断向上游迈进”

根据节目,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占据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几何中心。经过多年创新发展,松山湖已经从东莞的一座天然水库,成为东莞发展的“心脏”和发动机。

节目主持人走进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揭秘这座科创新城的发展之路。

“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是迄今为止已建成的、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通过中子散射来了解物质微观结构,散裂中子源被形象地称为“超级显微镜”。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已达5000多个。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超过50个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进驻这里,在材料领域寻求从0~1的突破。

节目表示,从元素到材料是一个“原子制造”的过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加速推进非晶合金、轻元素先进材料等多种新材料的研发。据悉,原子制造是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前沿研究热点,也是世界主要大国战略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

根据节目,世界上最大尺寸的非晶合金材料正是问世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非晶合金材料的诞生被誉为当代“炼金术”,现在市面上折叠屏手机的结构件已经非常广泛应用这种材料。此外,非晶合金还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术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松山湖聚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了75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制造和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高速发展。面向大湾区所需,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初步构建了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座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现在看起来,东莞像一座世界实验室。东莞已经从代工生产这个产业链的下游不断向上游迈进。而在向上游迈进的过程当中,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样的大科学装置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前沿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要。”节目中,主持人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节目采访了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松山湖科学城起步的水面无人驾驶公司。

2016年,公司创始人耿涛加入了工研院组建的“全自主无人艇团队”,在工研院提供的平台下,耿涛带领工程技术团队潜心研究水面无人驾驶核心功能部件。从创新团队起步,到成立产业化公司,当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水面无人驾驶研发企业,也是松山湖培育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小豚智能由首批入驻松山湖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而成。根据节目,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入驻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之后,突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设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新型研发机构可以串联高校本身的原始创新,到地方的市场需求,围绕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最后到企业培育。”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梁展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节目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带动创新链的发动机,通过与高校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理论创新的积累和人才的聚集,并设立创新项目,引进创新团队,提供创业资本和辅导,驱动成果转化,从而弥补东莞此前高校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的不断突破,为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常年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5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正演绎着新动能不断“加速度”的创新故事。

节目还报道了松山湖对港澳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多种支持。来自香港的谢智衡,就是从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里走出来的科技企业。当时,已有10年核磁共振机器研发经验的谢智衡,瞄准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于2019年来到东莞创业。

“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完整的产业链。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一般为3-4年,但借助东莞的产业链优势,他研发的这款机器人只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就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目前,谢智衡正在计划在松山湖建立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在采访中,谢智衡表示。

节目表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其实只是广东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根据来自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超过7.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专家点评/

东莞区域实践是增强创新要素富集程度,厚植成果转化沃土的典型案例

节目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对松山湖科学城,对东莞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进行点评。

郭丽岩表示,东莞的区域实践是增强创新要素富集程度,从而厚植成果转化沃土一个典型案例。大装置本身是“大国重器”,同时也为源头创新突破技术关键环节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为更多大国重器的产生提供了战略支撑。从片中可以总结出,东莞具有研发强度高,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高,科技成果产出率高的三大特点。同时,以大平台为硬核,可以汇聚海内外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而加速向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进而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供更多的支撑。

郭丽岩表示,企业是创新主体。他们所渴求的是浓厚的创新氛围感,增强新动能的内驱力。我们知道,像东莞这样的区域,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外向型加工企业为主的地区,现在逐渐向科创企业集聚区转变。如片中提到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汇聚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有利于增强创新内生动能。创新企业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企业启发创意和灵感,也需要有更多的伙伴在新赛道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冲锋陷阵。良好的氛围感和良好的生态,推动内生驱动力日益澎湃,从而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视频截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