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 见新福① | 福建永春:山里藏着“桃花源”
东莞+ 2024-01-17 08:52:46

编者按

当前,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并将其作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东莞正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福建省永春县始终把生态发展理念贯彻乡村振兴全过程,乡村建设坚持“三不”原则,创建了80个县级示范村、25个精品村。2019年,永春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县,并作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样板向全国推广。

近期,东莞日报社组织全媒体采访团走进福建永春,深入县、镇、村一线调研,探寻福建“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蕴含其中的方法理念。即日起,《东莞日报》、东莞+推出“百千万 见新福”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2011年,地处山区的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在全省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课题,以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根据不同村落的产业基础和特色,注重差异化产业植入、培育和发展,在装扮“外在美”的同时经营“内在美”,表里兼治,打造“繁荣、宜居、魅力、幸福、富裕、活力”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坚持“三不”原则推进乡村建设,围绕打造“有一种生活叫永春”品牌,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主题鲜明,探索出“共建共享共富”模式,永春从福建省贫困县,发展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样板。

从乡村环境整治,到乡村产业发展,再到奔向共同富裕,哪些永春经验值得东莞借鉴学习?记者走进永春县3个镇6个村,探寻其中的乡村振兴密码。

■达埔镇新琼村香产业园的工人在制香

生态优先

坚持“三不”原则建设美丽乡村

从福建省泉州火车站出发,往西北方向驱车近1个小时,便来到永春县。干净、整洁、有序,是这个山区小县带给记者的初印象。

在一篇央媒的报道中,永春县被描述为“街道熙熙攘攘却干净整洁,公路车来车往却井然有序,摊位及广告牌同一色调且整齐划一”。这样一幅城市画面,在记者四天的走访中不断呈现。

2018年10月,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在永春召开。会上,福建省主要领导号召全省向永春县学习借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其间,福建省有40多个兄弟县(市、区)前来参观考察乡村振兴工作,永春经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永春县位于晋江东溪上游,水资源丰富,被誉为泉州“大水缸”,滋养着全市850万人口。一直以来,该县坚守生态文明底线,相比泉州市的其他兄弟市县,发展速度稍慢,但守住绿水青山,也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生态是永春最大的优势,亦是最美的底色。多年来,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永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良看来,永春县之所以得到福建省首届乡村振兴现场会的青睐,得益于生态优美、城乡发展均衡。

早在2011年,永春县就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从保护晋江上游水源、建设泉州生态屏障大局出发,对桃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同时从打造宜居环境入手,按照“合格村、示范村、精品村”三个层次,每年集中力量创建10个县级美丽乡村,累计创建了80个示范村,并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元素,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助推美丽经济发展,打造25个精品村。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农村占据永春大部分,如何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王永良介绍,永春县坚持两个遵循,提出“三不”原则和“三多三少”原则,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出台了105条标准,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管有办法。

“两个遵循”即遵循自然生态,遵循乡土文化。充分保护乡村肌理,充分保留乡愁记忆,注重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目前,已建设了40个主题文化馆或者展览室,打造了龙水漆篮文化、茂霞古街风情、大羽白鹤拳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呈现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浓厚乡村气息。

把“不搞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标准、不拘一个建设模式”的村容村貌整治“三不”原则,以及“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民意”等生态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坚持乡村景观建设“三多三少”原则,即绿化多种树少种草、小路多石头少木头、材料多乡土少城市的原则,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闽南特色,尽量不砍树、不填水、慎拆房、少硬化,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永春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永春连续四次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并荣膺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我们从生态出发,以人为本,着力提升群众居住的幸福指数。”

三个带动

做强“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

“新琼,新琼,达埔最穷。”2014年,新琼村被福建省确定为建档立卡扶贫开发重点村,村集体收入仅1.6万元。如今,新琼村已成为达埔镇经济实力最强的村;而达埔镇,也发展成为永春县乡镇经济的“领头羊”。

新琼村换了新装,村民发家致富的密码,在于做大做强香产业。

永春有“中国香都”的美誉,是中国四大制香基地之一。达埔新琼村,位于永春县城往西20公里,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习得制香工艺。

新琼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潘文兵带记者走进永春香产业园,这个用地约14亩、厂房面积近17万平方米的产业园,是拉动新琼村,乃至达埔镇镇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采访当天,一位来自福州的客户在园区蹲守,他卖断了货,急着带一批货物离开。“这里生产的香质量好,他们生产多少,我带走多少。”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近年来,新琼村成立由村委会全资控股的泉州强民香业有限公司,以此为经营主体,合作引进香料加工及销售、做强村集体经济。同时,还通过村级自治、注册企业、抱团发展等模式,以村集体经济发展为龙头带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新琼村迅速行动,从村民最熟悉的制香产业入手,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沉香等香料植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为打消村民后顾之忧,新琼村采取“企业+农户”形式,发展香料种植项目。村委会提供种苗,企业派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种植管理,农户利用自家庭院等空间种植沉香等苗木,长成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进行深加工,实现产购销一体化。

潘文兵说,新琼村村委会已投资超45万元,采购沉香苗木等种苗7000棵,在村内空闲地及1100户庭院经济建设家庭房前屋后栽种沉香等种苗,并培育了15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带动辐射周边村。“预计这批树苗3—4年后可打孔结香,每株收益可达600—1000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特色手工是永春县产业特色,村民家中栽种香料植物,则是该县“一村一产”“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的缩影。

永春县四季分明、湿润多雨,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培育出芦柑、茶叶、畜禽蛋、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并拥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永春老醋、永春篾香、永春漆蓝、永春纸织画、岵山荔枝七个涉农地理标志产品。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永春县立足农业“一多四强七地标”优势,打好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品牌培育、产业融合“四招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该县大力发展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

岵山镇铺下村,永春县唯一一个保留发展家庭古法酿醋的村庄。该村探索“公司带动+技术能人+农户共享”的醋村发展模式,结合“一村一品”老醋产业,由醋企提供原材料,技术能手指导村民在庭院酿造生产,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即可参与制醋。

目前,全村酿醋人家已由2018年的8户发展到175户,今年全村醋产量预计可达500吨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

“永春县突出国企平台、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三个带动,培育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永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文彪告诉记者,永春县建设了农产品集中加工区、海峡花卉产业园,探索“共建共享共富”模式,培育了4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品牌。

全域旅游

打响“有一种生活叫永春”品牌

在永春县四天的实地调研中,“慢生活”是当地人口中的热词。这里地处福建省中心位置,吸引来自泉州市区、厦门市、福州市等周边城市游客,是现代都市的“诗与远方”。

党的十九大以来,永春县着眼“美丽经济”,注重挖掘潜力“出真招”,实现“创建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

2018年10月,福建省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永春县召开,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永春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学习的典范,“有一种生活叫永春”的旅游形象享誉海内外。

地处偏远的仙夹镇东里村,如今因为全域旅游而名声大振,每到周末、寒暑假,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东里村,村道宽阔整洁,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林立两旁,让人如徜徉于画中。立于村部屋顶环顾四周,一排排装饰一新的小洋楼,整齐靓丽、错落有致。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村中,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映衬着两岸的青树翠蔓。

“我们村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民宿经济,常态化开展研学游和夏令营,着力打造艺术乡村。”东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州介绍,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采用“党支部+高校+合作社+农民”的模式,成规模种植红米、黑米,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改造老房子、自建房、旧学校,发展商务型、古厝型、现代型民宿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

不远处的仙夹镇龙水村,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非遗文化村。该村立足村情,成立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做强漆篮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研学,做活乡村旅游,带动380多人从事相关产业。

“我们把漆篮文化传承弘扬,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建设特色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漆篮文化’特色村,构建‘吃、住、游、玩、购’为一体的旅游要素,促进乡村旅游再提级。”龙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志煌说,龙水村漆篮年产值2000多万元,以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发展民宿经济,每年吸引游客5万-8万人,打造成为省级金牌旅游村。

据介绍,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永春县将旅游业明确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第三个百亿产业,形成“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方面,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以1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推动农文旅融合,培育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全域旅游格局,将永春建设为福建省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打响“有一种生活叫永春”品牌。

另一方面,成立农文旅发展集团,整合农业、林业、文旅等国有经营性企业17家,高效统筹开发全县农文旅资源,负责旅游资源整合、运营和管理,旅游产品开发、销售和推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延伸民宿、餐饮等产业链条,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体验好、想再来”。

目前,永春县培育了北溪村、茂霞村等2个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三岭等26个省级乡村旅游村。主题小镇、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生态好牌打出了发展好局。

记者手记

村支书的自信、干练和活力

乡村振兴,人是第一要素,人气回归是根本。在永春四天的采访中,我们走访了3个镇6条村,村支书的自信、干练和活力,流露出“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村干部横跨多个年龄层,有“60后”“70后”“80后”“90后”,他们是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也是自办企业的精英人才,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和主人翁意识。他们想方设法为村里跑项目、争资金、办实事、促发展。

仙夹镇东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州是“90后”,返乡前在晋江一家证券公司任职。返乡后,他带领村民进行发酵养殖,并整合乡贤力量,对接福建农林大、泉州示范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资源,推动东里村发展特色农业、民宿经济和艺术乡村。

从建档立卡的省级贫困村,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志煌的带领下,仙夹镇龙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志煌曾在深圳打拼,生活富足。眼看着龙水村漆篮制品人才凋零、技艺流失,他带着振兴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返乡后,一方面革新漆篮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元素,提高漆篮附加值;另一方面带领能人巧匠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参评参展参赛,拓展产品订单,拓宽销售渠道,增强产品活跃度,带动村民增收。

在“党支部+产业”模式的带动下,龙水村一半以上常住人口从事漆篮相关产业,培育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7名和市级高层次人才11名,漆篮年产值达2000万元,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新琼新琼,达埔最穷”,这句顺口溜,一度是新琼村凋敝的写照。这个曾经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村党支部连续四届12年,被评定为县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潘文兵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口,优环境、办学校、建小区、强产业,带领村民富起来。

“缺钱我不怕,欠钱也不要紧,最难的是改变人心。你要老百姓跟着你干,人家凭什么信你?就要从平时为人处事做起,做事公平公正公开。”潘文兵带领村“两委”干部从民生实事做起,争取上级支持,团结群众力量。在他的努力下,新琼村2016年争取省级千村整治项目,提升整治公路沿线环境。2017年趁热打铁,争取县级美丽乡村建设。

在永春县,郑州、郭志煌、潘文兵并非个例。据悉,为了吸引更多“城归族”回到农村投资兴业,永春县利用村级换届的契机,建强配齐村“两委”班子,遴选了一批各村在外经商办事的能人,回乡担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发挥他们视野开阔、人脉广泛、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乡村振兴。

监制:张树坚

总策划:雷石鹏 何其洁

策划:敖剑锋 黄涛 谢泽元

统筹:沈勇青 吴金华

视频:陈奕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