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后,东莞市博物馆的“欧式会客厅”坐满了歇脚的人,这是为正在展出的“大观——18-20世纪中国外销精品特展”专门搭建的场景,凡尔赛宫的“镜厅”“历史长廊”“雅室”等重现了19世纪的欧洲艺术宫殿,来者如同走进“大观园”,开始一场探寻之旅。市博物馆的文创售卖区,更是热闹如赶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等待挑选,还有年轻人专门买来一本空白本子,守着一盒印章轮着盖,“太喜欢这些章的样式了,我每次都要来!”小陈兴奋地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在离市博物馆3公里之外的蚝岗博物馆,近日也正以一种更年轻的姿态吸引更多人前往打卡。打卡墙绘、逛文创店、参观重磅大展……走进蚝岗博物馆,一抹带着海洋气息的蓝色以潮流姿态扑面而来,该博物馆以“五千岁,蚝有趣”为主题,特别打造“五千岁家族”原始人潮玩IP,生动还原五千年前原始人的生活场景,精美插画吸引眼球,更全面引发观众对“珠三角第一村”的好奇心。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打造“潮流东莞”城市文化名片,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潮”变,大大提升了东莞城市文化魅力。在博物馆行业,市博物馆从“小破馆”变身“网红博物馆”,联动东莞市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卷”起来,“卷”出了博物馆群的潮流新面貌。

许多观众的反馈显示,除了想了解厚重历史这一动机,“有趣”成为了东莞市民走进博物馆的重要理由之一。笔者认为,这抹“有趣”亮色的背后,是服务者着手从市民视角寻找打开博物馆更多方式的成果。两年前,不少东莞人甚至不知道东莞市博物馆在哪。从无人问津的“冷板凳”,到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文博热搜榜“常客”,“小破馆”火成顶流,流量密码是什么?除了高质量的展览加持,沉浸式的有趣体验确实成为博物馆的光环所在。

再次以“大观——18-20世纪中国外销精品特展”为例,在展览的会客厅中,典雅舒适的家具、蓬勃的花簇、华美的“地毯”,一场热闹的舞会,一壶热茶轻烟袅袅,温暖的阳光洒在桌面,几本小书仿佛随手翻开就能阅读。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呼应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在这里不再是观众单方面参观展览,展览时刻以更沉浸式的有趣互动滋养着观众。打造高度贴合市民需求的博物馆服务,让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再度回顾东莞市博物馆的2023年,“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拓跋鲜卑史诗之路”等重磅展览纷至沓来,无不以此类“沉浸式、互动感”的体验,吸引全国观众不远万里前来打卡,展览一票难求、展厅人山人海。

有人去博物馆看展,是因为该博物馆成了全城热议的话题主角;有人看中博物馆的“颜值”,想着拍出富于文化气息和“高级感”的照片,发布社交媒体去收获“点赞”;有人期望博物馆适合“遛娃”,有吃、有喝、有玩,陪着孩子开开心心玩一天,还能得到一点历史文化的熏陶;有人热衷购物,上博物馆的主要目标就是买文创,带点“历史”回家里装点家居、充实书柜;还有人上博物馆也不改“美食家本色”,心里嘀咕着里面小店的咖啡好不好喝;更有人是为了去集章……

因此,认识、重视普通市民群众对于博物馆的接受规律,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大有裨益。如何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似乎探索出一些“有趣”经验——设置话题和场景互动、提高展览颜值、亲子友善、提供便捷优质的购物和休闲服务。吸引到更多市民之后,如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宗旨?更丰富的典藏、更高效的策展、更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更为人喜闻乐见的普及性公共教育,如此,把博物馆的专业性和大众性、趣味性充分结合、互相衔接,无疑有助于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完善。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2024年,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将全面展开,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新馆要更多地展示东莞的文化和文明,从一万年前地质变迁、东莞的出现讲起,一直到当下的数字化、当代性,让观众一眼万年把东莞全部看完。“我们要建设一个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新馆,会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符合东莞年轻化定位的博物馆,是全民共建、共享、共有的。”李历松说。
未来,一起期待在更多的有趣中走进博物馆,“知东莞、爱东莞、看过去、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