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道拓宽了,路面旧瓷砖换成了防滑材料,人行道与马路连接的高低差也不见了……今年以来,有不少市民朋友发现身边的人行道大变样,通行起来也畅通多了,这是怎么回事?
▲改造后的南城街道石竹路
记者从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这是东莞城管开展新一轮人行道品质提升行动的成果,2023年以来已打造了慢行系统175.98公里,新增改造106条人行道,还创建了南城元美东路、莞城新风路等22条优秀示范路,助力提升市民群众的出行体验。
一路一策:提升人行道综合品质
东莞作为人口大市,行人和单车、电单车的出行需求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注。2023年,东莞城管针对人行道及附属设施陈旧、道板破损不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不连通、缺乏慢行系统、路面标志标识不清晰以及高低差等问题,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人行道品质提升行动,在各镇街(园区)选定不少于3公里的人行道进行提升,并建立工作台账。
▲莞城城管分局工作人员研究人行道改造方案
怎么改造?针对品质较低、坑洼破损等的人行道,鼓励通过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的方式,重新铺设人行道,建设非机动车道、完善物理隔离设施、转移市政箱体等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人行道通行条件。针对部分硬件条件较好,但部分功能缺失和无序的人行道,鼓励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修补坑洼破损、重新划设标志标识,清理废弃设施,消除人行道梯级高低差、美化箱体,并适当增设座椅、人行道路灯等城市家具,用较短时间和较低成本,显著提升人行道的综合品质。
▲改造后的东城街道莞长路
受限于历史原因,东莞部分城市道路未配套建设符合标准要求的人行道,有的人行道较为狭窄,有的则没有预留人行道,城管部门在建设中对城市断面进行优化设计,梳理步行、非机动车、道路绿化和市政设施布局,着力提升无障碍通行设施,重点连通市中心城区重要路段、镇街(园区)中心区域、主次干道,以及主要商圈、社区和大型公共设施之间的慢行区域,推动形成慢行闭环,打造“连续、通畅、舒适、安全”的慢行系统示范街道。
据统计,通过市镇两级城管部门会同相关建设部门合力攻坚,东莞2023年共打造了175.98公里慢行系统,新增改造了106条人行道(含66条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道),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显著改善了市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典型引领:品质示范路各具特色
在对人行道进行改造的同时,东莞城管还根据有关评定标准评出了南城元美东路和石竹路,莞城新风路和西正路,茶山文体路,厚街S256省道,清溪青皇南路,洪梅雍景步行街等22条优秀示范路,它们不仅结合示范街区打造要求,完善非机动车道和物理隔离、消除人行道梯级高低差、划设自行车停放区等工作,还结合属地和道路实际情况提升道路品质,打造前后效果对比明显,整体效果呈现较好。
▲改造后的南城街道元美东路
其中,南城街道选取了石竹路、元美东路、元美西路打造示范街道,通过对建筑前区人行道统一铺装、增设非机动车道和物理隔离设施、科学划设路内停车位、智慧路灯工程、道路两侧绿化梳理、新增一批城市家具等,优化了道路慢行交通空间,成为全市市政道路的标杆之一。
▲改造后的莞城街道新风路
莞城街道选取莞太路(莞城段)、可园南路、市桥路、西正路、北正路、新风路打造示范街道,通过人行道重新铺装、更换原有旧式井盖、科学设置车止石、完善人行道无障碍坡道、增设物理隔离护栏、新建机非共板的非机动车专用道,大大保障了市民出行安全。
▲改造后的石排大道
石排镇则选取了公园南路、龙腾路、石排大道、规划六路打造示范街道,通过新改建非机动车道、增设物理隔离设施、美化提升各类箱体、更换大功率路灯、增设公共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位等举措,全面优化提升道路品质。
▲改造后的塘厦人行道
经过改造,东莞众多非机动车道不仅平了、宽了,还更安全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因地制宜持续打通慢行系统阻点堵点,打造更多高标准的慢行系统示范街道,让市民群众走得通畅、走得安全、走得舒适。
品质示范路具体名单:
南城元美东路和石竹路
莞城新风路和西正路
茶山文体路
厚街S256省道
清溪青皇南路
洪梅雍景步行街
松山湖红棉路
东城莞长路
谢岗银湖一路
东坑东坑大道中
万江莞穗路
石排公园南路和石排大道
塘厦沙湖大道
道滘白鹭四路
望牛墩镇中路
高埗高埗大道和振兴南路
企石湖光路
大朗政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