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东莞》主创团队:与东莞一起在“狭路”中“生风”
东莞+ 2024-01-11 10:45:57

近日,由东莞市委宣传部和星球研究所联合推出的《什么是真正的东莞》视频和《这才是东莞》深度图文在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首发后,短短3天时间曝光量过亿,阅读量超过1500万人次,单一视频号平台传播量超过530万人次,收获5个10W+数据,刷新“星球研究所”城市作品的最快纪录,不少网友表示认识了不一样的东莞,东莞不愧是一座狭路生风之城。

顶流之作后面的团队

星球研究所,给自己的定义是“以地理的视角,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今天,记者和“星球研究所”合伙人杨叙聊了聊顶流背后的故事。

爆款视频是如何创作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团队?很多人都很关心。

“这首先是一个通力合作、双向奔赴的故事”,杨叙说,星球与东莞团队一拍即合,双方目标一致、频率一致、审美一致,这对于项目执行至关重要。

▲主创团队在厚街拍摄

杨叙介绍,“星球研究所”以“双合”模式生产内容,这个“双合”是编辑团队和导演团队双方合作。创作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90后,甚至有00后,是深度的网络研究者。他们来自摄影、地质、外语等不同的专业,年轻态,有网感。尤其是创作团队里文案编辑的专业是地质,但拥有跨学科的写作能力,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

“团队从三个方面对东莞的内容做了大量调研,一是东莞人怎么看东莞,二是从全国视角去分析东莞,三是从团队的角度看东莞。通过调研拆解出最好的解读视角,这是编辑团队的工作。”杨叙介绍。

至于导演团队,简直就是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拍摄《什么是真正的东莞》过程中,“星球研究所”派出了五六十人的团队在东莞拍摄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导演团队采用了大量的事件还原、拼贴动画、电影布景等,在构图上也提升了制作标准。导演肖泽之说:“东莞是拍片生涯里一次别样体验”。

▲主创团队在东莞虎门老街拍摄

20多个版本凝炼出“狭路生风之城”

“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查阅了有关东莞大量的视频和文章,甚至把整部东莞地方史都翻了个遍,比如世界工厂、小巨人等有大量的爆款内容”,杨叙说。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开始提炼出了东莞是“世界梦工厂”的概念,“这个世界上东莞不可或缺,它的工厂影响着各个行业,可能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中某一段的一个电子配件就来自东莞,虽然小,却影响着世界。”杨叙说。

为何最终没有用“世界梦工厂”的概念?杨叙介绍,后来团队发现“世界梦工厂”很难打动人,因为它是冰冷的。

▲主创团队在东莞中心广场讨论拍摄

整个片子从开始到上线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在创意提炼上花了很长的时间,光是内部就打磨了20多个版本,总结提炼出了很多关键词,“后来发现都没法打动自己,更别说打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提炼出城市真正的性格来”。

主创团队在认真研究后发现东莞是一座很“牛”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城市,东莞没有任何政策倾斜,依然成为了全国“双万”城市。数据的背后是城市的精神和内核,回归到城市的本质,就是要用真诚和城市对话。

东莞合作方对我们的要求是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但正是这种考验,让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调配了星球研究所最优质的资源。

▲主创团队走进OPPO 进行拍摄

杨叙表示,主创团队在总结了东莞的各个历史时期发现,东莞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节点和事件,也会经历一些波折。东莞的城市性格中一直有一个重要的点,它一直在破局,从鱼米之乡到改革开放,从工业转型到科创制造,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总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团队抓住了城市发展的脉络,这个内核就是狭路生风,而且这个‘风’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东莞自己主动争来的,也是这个创意能够感染读者的原因。”杨叙介绍说。

最终团队以“狭路生风之城”为创意,将城市拟人化来拍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狭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么面对这些狭路,不同的态度决定着你不同的走向。”

杨叙还认为,在与东莞城市形象传播团队的沟通中,合作方非常开明,“很潮”,对新事物新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双方在对接过程中很顺利,基本是一拍即合,这也是片子能够成功的原因。

通过拍摄认识了真正的东莞

杨叙认为,拍摄城市话题的宣传片,最怕受到“信息茧房”影响,所以要跟用户和读者沟通,进行深度调研。

谈到《什么是真正的东莞》为什么能火,杨叙认为一是“狭路生风之城”的创意,让读者看到了主创团队做内容的真诚,通过拨开云雾见真谛,提出了这一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二是主创团队来了东莞后,感到了强烈的反差,我们惊叹于东莞的公园的数量之多、工厂的现代化、城市干净整洁,并没有想象中的工厂景象,这让我们的镜头语言很有底气。三是很多外地人并不是很了解东莞,比如说虎门销烟,很多人都读过但不知道其实虎门销烟就发生在东莞。四是抓住了很多东莞人的感受,“价值观”和“体验感”是产品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主创团队在东城周屋稻田拍摄

对于不少星球的资深粉丝留言说《什么是真正的东莞》的风格,跟过往星球的片子风格不太一样的观点。杨叙表示,对于这支片子团队进行了很多创新,比如长篇专题片的叙事、电影级的制作、大量的拼贴动画,把历史讲得很鲜活。在拍摄语言上换了一种形式,比如拍摄工厂没到工厂里面去,没有去拍那个国民级的产品是怎么出来的,而是把一台电视机放在各种街道上,讲的是市民和东莞之间的关系,唤起国民记忆,内容服务于“狭路生风之城”这个创意。“这说明东莞在改变在前进,星球也在改变在前进”。

对于东莞,杨叙表示其实还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拍摄,比如说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其实东莞的骨子里就拥有潮流基因,当年港风潮流的影响,让东莞最早接受了流行文化,现在又有很多潮玩等,跟大众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外, 还有虎门销烟大IP,团队甚至想把虎门销烟做成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来讲城市故事。此外,东莞的美食也很有特色,团队的90后小姑娘回到北京后还对东莞烧鹅与海鲜念念不忘。

采访最后,杨叙还建议东莞“大步往前走,不要往回看”。“如果从成为地级市来算,东莞正青春,那就多给它一些时间。”

▲主创团队在东城周屋稻田讨论拍摄

团队成员眼中的东莞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真正的东莞》专题片导演肖泽之:东莞是拍片生涯里一次别样体验,如何在论文级专题文案中寻找“生机”,这也是我闯过的“狭路”。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真正的东莞》专题片制片甘甜:第一次完成这种类型的片子,剪辑看到方案后第一句话“这是一篇论文吗?”但是依然棒棒!

▲主创团队在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进行拍摄

星球研究所合伙人洪天祥:最喜欢最后一段文案,写出了东莞的豪情万丈(它吃过最大的苦,转过最猛烈的身,进行过最彻底的变革,也做着最长远的打算),不仅是因为这一段是我写的。

星球研究所东莞项目策划魏琪:历经半年的调研、访谈和拍摄,原本一座陌生的城市,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万字的文本、无数的讨论、多次的实地考察,浓缩成10分钟,你会了解一个真正的东莞:一个站过山巅,也跌落谷底,一个历经狭路,却总能乘风而上的少年意气之城。

星球研究所东莞项目商务助理穆楠:第一次从如此丰富的视角了解一座城市,走街串巷的调研中,印象最深的是东莞处处可见的体育场、篮球馆,绿野仙踪一般的城市公园,还有楼下夜市中热情的地摊老板娘,笑容灿烂地给我讲她的下班摆摊“创业史”……怀念东莞的虾饼和烧鹅!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星球研究所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