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莞+ 2024-01-11 09:14: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当前,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各种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由此,亟待探讨人工智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命题。

利用智能虚拟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留下了众多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但由于时间久远、自然等原因,部分文化遗产面临诸多问题:一些因长期不清理导致的破损、虫蛀,一些因洪水、火灾、地震等灾害而受到损坏,还有一些人为活动造成的损坏,如景区游客的不当行为等。可以利用智能虚拟技术应对上述问题。一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对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综艺片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唤醒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之心、敬畏之情,也为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带来了更多思路和方法。二是打造虚拟博物馆将偏远山区不宜游览的文化遗产进行搬迁。采取3D数字动画技术将优秀文化资源制作成数字化虚拟信息资源库,通过图像、视频,复原、再现历史文化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生成产生真实感的历史角色、动作和情景等,丰富优秀文化资源。三是针对景区游客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和不法分子的盗窃行为等问题,运用智能预警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这种技术通过增加智能视频分析模块,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过滤掉视频画面无用的或干扰信息、自动识别不同物体,分析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有用信息,能快速准确判断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并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发出警报或触发其他动作,从而对破坏文化资源的不当和不法行为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及时取证。

选择智能学习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起来”。智能学习方式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更加融合,更易于人们吸收和学习。一是知识数字化方式。在技术智能化驱动下,知识以二进制数字的形态涌向互联网,致使虚拟世界的知识疆域无穷无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经典文献、非物质、实物三种形态。利用网络平台或其他数字媒体技术,对它们进行收集、提取、整理、描述、存储、传播。经过数字化处理,这三种形态的知识突破了传统的纸质、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加之智能化的处理方式又将知识个性化、精准化呈现于需求者,这就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知识的便捷获取。二是人机一体化方式。人工智能之所以有模拟人类思维的可能,是因为其与人类大脑的功能一样,它是数据、信息的学习和加工系统。在人机共生时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与交叉融合,脑机接口技术将进一步成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激化下,智能化“人机一体化”形成。随之而来的将是其智慧系统的自生成性、自组织性、自演化性的发展。例如,由敦煌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不仅能把敦煌的文化、历史、旅游、学术研究等各类信息准确传递给人们,还能对所有文物进行全息投影,通过感官交互的形式让人们了解敦煌文明这一文化瑰宝,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三是认知外包化方式。所谓“认知外包”,指“借助外部设备的思考和认知方式,其核心是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通过这种外包方式,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感兴趣的知识,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构建智能传承格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方合作的模式,通过打造智能协同平台,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传承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利用人工智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政府要加强关于人工智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始终保持高位推动。二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经营。一方面,诚邀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打造街道品牌文化、社区特色文化,不断丰富基层优秀文化产品,提升其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规范社会力量进行公共文化数字化经营的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一般以非营利性为主,以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熏陶为目标。因此,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营,社会力量要摒弃营利的思想,以简单、通俗、易行为原则,服务于人民。三是探索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在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或领域,通过组织研讨、培训、座谈等形式,建立实现移动互联的综合平台和提供精准服务的智慧平台,提升学校尤其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企业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能力。通过优势互补、协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发展智能文化产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随着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已现端倪,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愈益深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既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实现最大范围传播;又可以突破专业化屏障,采用通俗、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更易被普通群众理解和认同。因此,要实现文化产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智能文化产品,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一要推动文化产业变革,实现智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智能产业创意设计,在技术层面、业态层面、市场层面等方面持续发力,引领文化产业创新,最大限度融入创新元素。二要培育“人工智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国家、学校、文化企业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国家要强化对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为这种人才的培育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平台维持;学校尤其是高校要开设数字媒体、演艺工程、智能艺术等“人工智能+文化”的相关专业;文化企业要与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培养符合文化市场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总之,要通过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好的技术、更好的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旧酒”换上“新装”,不断增强智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出去。

(作者系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文字: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