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东莞探索学前融合教育新模式
东莞+ 2024-01-10 19:30:59

从外表来看,5岁的小宝(化名)与其他孩子并无不同。坐在莞城中心幼儿园的教室里,只要听见音乐声起,他也能跟着同学们一起手舞足蹈,缓慢地做着一些简单的动作。看着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天天变得开朗,小宝妈妈欣慰地说:“送孩子来这里上学真是明智的决定。”

莞城中心幼儿园教室内,小宝和同学们一起上音乐课

为保障特殊儿童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从2021年开始,东莞便启动了“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项目,通过培育一批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培养一批学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等,破解特殊儿童入园难题。近日,记者从东莞市残联了解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东莞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包括小宝在内的137名特殊儿童实现在家门口的融合教育推广园随班就读。

培育融合教育推广园

让特殊儿童在家门口上学

2岁时,小宝被确诊为轻度自闭症,不太爱说话,也不会主动表达。到了快上学的年纪,小宝妈妈希望为他找一间合适的幼儿园,让他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听专家说,介入越早,融合教育效果越好,孩子以后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做游戏

小宝妈妈口中的“融合教育”,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早在2016年,东莞就将融合教育提前到学前阶段,开办了全省乃至全国首家设有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的融合幼儿园——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但伴随着特殊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学位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凸显,广大家长期盼建设更多这样的幼儿园。

为回应这一期盼,2021年,东莞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共同推出了《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2021-2023年)》,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提出用三年时间培育发展33所融合教育推广园,每年为100名特殊儿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

“为了实现精准服务,我们还率全国之先建立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经费保障制度,落实了教导融合生的班级保教人员享有工作补贴,同时开展专题调研,对特殊儿童基本情况及家长选择入园意愿进行摸查,组织特殊儿童就近参加入园适应能力评估,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陈惠英在融合教育领域躬耕二十余年,谈起前期推广园的培育经验,她介绍道。

陈惠英与工作小组深入融合教育推广园进行指导

小宝所在的莞城中心幼儿园,便是33所融合教育推广园之一,为了更好地让特殊孩子适应环境,园方还对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无障碍改造。在康复机构老师的推荐下,小宝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孩子报了名,小宝于2022年9月顺利通过评估入园就读。

莞城中心幼儿园内增设的无障碍电梯

刚开始,小宝妈妈还有些担心,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她惊讶地发现,孩子有了很大变化: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能回答yes或是no,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做时,他也会生气地跺脚。“有了老师和普通朋友的陪伴,他的社交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是在幼儿园以外学不到的。”她激动地说。

构建专业教师梯队

为融合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融合教育推广园的开设只是第一步,在实践中,如何让融合教育更专业、更科学,是众多幼儿园面临的难题。在陈惠英看来,融合教育最难的是理念的突破,其次是师资的培养,“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的话,融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2021年5月,万江滘联幼儿园入选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

对此,作为一所村办幼儿园园长,万江滘联幼儿园的陈丽芳深有感触。“刚开始,不论是我还是老师们都挺有压力的,因为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回忆起三年前开始建设融合教育推广园的情景,她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提供专业师资支持,市残联又建立了培养和选拔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组成的培训团队授课,培育初、中、高三级融合种子教师及管理人员,满足更多幼儿园和康复机构的专业需求。除了培养种子老师外,市残联还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特殊幼儿中心等单位选拔了一批专业老师组成督导团队,为各个融合教育推广园提供一对一指导和服务。

滘联幼儿园内,陈丽芳与孩子们进行鼓励互动

在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来自滘联幼儿园的詹月峰就有幸参与了种子教师培训。她表示,培训涵盖了众多融合教育的专业内容,让她对特殊儿童的行为、情绪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园方的指导下,她还为班上的特殊孩子制定了“一人一案”,根据孩子的状况与家长沟通跟进,并定期与督导专干进行个案总结和汇报。

感统活动室内,詹月峰与孩子们一起玩耍

和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晨晨(化名)的接触令大家印象深刻。刚开始入园时,由于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晨晨不愿意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上课还时常走来走去。对此,老师们会慢慢安抚他的情绪,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一点点解析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通过鼓励、引导等帮助他融入班集体。

“现在晨晨不仅能把自己的书包和饭碗放好,还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詹月峰说,经过近三年的接触,她发现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不仅成长迅速,还展现出了过人的一面,这是令她既惊喜又感动的。

扩大融合园培育推广

让“特”与“普”双向奔赴

孩子会说“早上好”了,孩子能写字了,孩子可以主动参与班里的游戏了……一个个关于特殊儿童的喜人变化,同样发生在全市其他33个镇街(园区)融合教育推广园里,这也让家长们颇为触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6岁的晨晨已经能将简单的拼音字母写好

曾经在东城下桥甜甜幼儿园就读的洁洁(化名)如今已转入普通幼儿园,对比起当初的寡言与偏执,陈先生开心地向记者分享了6岁女儿的近况:“她现在都可以上台讲故事了,而且还能和弟弟一起玩耍,看起来和普通的小孩没什么差别,要是在前几年,我们是想都是不敢想的。”他表示,这都是三年的融合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他期待洁洁毕业后能够进入普通小学学习。

陈先生分享自闭症女儿洁洁的现状

截至目前,东莞已培育33所镇街(园区)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搭建起由2437名初级融合种子教师、422名中级融合种子教师、147名高级融合种子教师、137名管理人员组成的四级融合教育人才梯队,落实137名特殊儿童入园随班就读,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还建立起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专业师资支持和学前融合教育阵地支持的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据介绍,接下来,东莞还计划将学前融合教育行动纳入东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成立学前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并培育更多学前融合推广园,扩大学前融合教育学位供给,确保学前持证残疾幼儿入学率逐步提升,力争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以及特殊儿童入园人数翻一番。

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内的友善标语

作为主要负责人,陈惠英透露,目前已有部分幼儿园在招生简章中写明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特殊儿童,而不再是遮遮掩掩。“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家对特殊孩子的包容和尊重,也给了我们信心和动力。”她期待人们对特殊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绽放光彩。

文字:张雨倩 图片:张雨倩 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