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促发展②|常平:民生“软实力”汇聚 夯实发展“硬支撑”
东莞+ 2024-01-04 18:25:15

近年来,常平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坚持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不断深化医疗改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民生“软实力”在这里汇聚,正在不断提升常平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释放出凝聚人心、服务发展的强烈信号,为常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硬支撑”,全方位推动常平再创东莞东部中心新辉煌。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清脆悦耳;标准篮球场和塑胶跑道上,孩子们正奋力向前奔跑;崭新的教学楼、完善的功能设施,让过往的群众不禁驻足凝视……常平镇新城学校是2021年常平镇委、镇政府投资兴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022年秋季正式招生,新增4300多个公办学位。

教育乃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常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新建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司马中学、第三小学、新城学校5所公办学校;扩建常平中学初中部、实验小学、第四小学、板石小学,新增公办学位超14300个,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同时通过购买民办学位,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同等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

集团化办学方面,成立了振兴中学教育集团、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常平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5大市级教育集团,成功创建6所市级品牌学校、3所“中国硬笔书法名校”、20多所省市级艺术类特色学校。

常平积极整合学前教育资源,成立了常平中心幼儿园、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两个幼教集团的18个成员单位均为“东莞市一级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实现“同等质量同等收费”,合计新增6000个公办学前学位。

此外,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原则的常平镇青少年宫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宫6年来,开展各类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及多种公益性免费体验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益校外教育资源。

在常平,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医疗保障水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和“良心”。近年来,常平把“健康东莞”“健康常平”体系建设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精准对接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健康需求,逐步完善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升级发展。

2019年9月,常平医院正式更名为“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2020年12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暨南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明确双方将采用“校地共建、管办分开”的管理模式,合作共建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为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21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正式挂牌,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根据校地共建协议,市、镇财政将投入超过6亿元兴建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医院业务用房面积将增加1倍,医院编制床位数将从700张增至1100张,启动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引进6名双聘教授和多名专职科研人员,建设6-7个科研创新合作团队;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招收3-4名博士后入站。

作为公办医院的有力补充,民营医院——常安医院成立12年来,坚持以规范化诊疗、优质护理、科学管理为重要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了现代化私家医院品牌。

常平一直致力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健康医疗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已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250多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织牢织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着力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同时,常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多支家庭医生团队,近6年累计常住人口签约家庭医生约15.14万人,签约率34.03%,重点人群签约数约6万人,签约率71%。无论是本地群众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家庭医生服务,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康复在社区”。

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老旧的墙面画上了色彩鲜艳的墙绘,显得整洁又美观;磨损严重的篮球场地面进行了全面翻新,并更换了崭新的篮球架;儿童游乐区铺设了防滑地胶,增设了多款儿童游乐设施……记者在下墟村下墟公园看到,改造后的公园焕然一新。附近居民或在篮球场挥洒汗水,或带着孩子在游乐区域享受亲子时光,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下墟公园公共设施修缮项目是常平镇2023年实施的33个“民生微实事”工程项目之一。公园附近居民较多,由于长时间高频使用,很多娱乐设施已残旧破损。为给村民群众提供舒适、安全的休闲健身好去处,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下墟村充分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可行方案,成功申报了约20万元的“民生微实事”项目资金,用于升级改造公园的基础设施。

作为东莞市“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十个试点镇之一,常平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以实现民生幸福“小切口”“突破口”为目标,全力推进“民生微实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4月,常平择优选出4个“民生大莞家”品牌试点实施项目,项目总金额超18万元;2021年,申报并获批的19个村(社区)26个“民生微实事”项目按时按质完工验收,总投入资金超900万元;2022年,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确定了34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并投入约926万元。

2023年继续投入资金约925万元实施39个“民生微实事”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全镇33个村(社区),内容涉及居民群众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护理站改造、公园改造、景观提升等33个便民工程类项目,以及6个针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困境家庭就业服务、助老服务等公益服务项目,进一步增强群众归属感、幸福感。

除了稳步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常平还以“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为服务原则,主动发现和收集群众“微心愿”。2020年至今,已办结3874项“民生微心愿”项目,共使用资金411万元,通过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居家改造项目以及春节、助残日、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慰问等系列集中帮扶活动形式,切实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

此外,常平还扩大爱心招募,持续吸纳企业、组织和个人加入“民生大莞家”爱心资源库,目前已有83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加入“爱心库”,通过“莞家直达”方式,为困难群众送上更多温暖。

文字:刘志斌 通讯员:何婷辉 潘玲 图片:常平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