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黄埠镇,海风带动100多米高的海上风车转动,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孜孜不倦地生产着“绿电”,每年节约标准煤2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8.8万吨。
再把镜头转向大亚湾区,石化区恒力(惠州)产业园内,PTA项目正开足马力生产。该项目采用世界领先工艺专利技术,生产安全稳定、能耗物耗低、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同时产业园自建有变电站,有余热、余压回收发电系统,可做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
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惠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节能降碳的工作部署,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各项工作,加快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推动企业节能技改、提升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全社会形成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绿色低碳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十四五”前两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10%,顺利完成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全市节约型机关建成比例达81%,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创建任务。
【节能降耗】
全市节约型机关建成比例达81%
仲恺高新区,亿纬锂能总部基地A区工厂道路的一侧,有20多个“集装箱”排在一起组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电站,不但给企业减少了开支,还更加环保。该电站可以储存18000度电,每年可转移电量1000万千瓦时,年节能电费收益462万元,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0吨。
不只在企业,各产业园区也在积极推动绿色转型,降低能耗。在龙门县中天元产业园,崭新的产业大楼外墙已铺上了一片片光伏瓦,远远望去与大楼墙面融为一体,不但让建筑更美观,还起到降低室温、节能降耗作用。其年发电量为1000万千瓦时,可为企业节省约200万元电费成本,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280吨。
节能减排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正如2023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深谙此道的惠州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工作,不断提高各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据统计,“十四五”前两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10%,超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全市节约型机关建成比例达81%,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创建任务。
数据的背后,体现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每个领域的节能管理,其中企业是主体。“努力推动低碳绿色成为我市制造业当家的‘底色’。”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紧紧围绕稳投资、稳增长的要求,多措并举拓宽用能空间,加快推动项目节能审查尽快获批,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能耗要素支撑,全力保障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该负责人介绍,作为节能主管部门,该局进一步加强节能审查源头把控,对新上项目强化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审查,优先支持低能耗、高产出的项目建设,引导能耗指标要素向低能耗、高工业增加值的优质产业项目倾斜,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结合项目的生产工艺、主要用能设备、节能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节能工作意见,最大限度优化新建项目能效水平。
例如,位于大亚湾区的某化工项目能耗总量较大且涉及原料用能,项目能耗核算比较复杂。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邀请省内节能方面专家协助企业对项目用能进行了全面核算,科学准确核定了项目用能,并提出了优化蒸汽换热装置、尾气余热回收利用、采用变频节能电机等节能措施建议,有效提升了该项目能效水平。
据介绍,2023年以来,全市共有65个项目取得节能审查批复意见,批复能耗总量约为11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
【产业支撑】
清洁能源装机969.5万千瓦占比78.47%
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绿色低碳正日益成为惠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3年8月30日,在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丰达电厂二期天然气发电扩建项目两台46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如期全面建成投产。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在全球首台套应用高性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机组效率达60.67%,在全省F级燃机中发电效率最高、能耗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常规火电的一半,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为零,烟气排放指标居国际一流水平。” 至此,丰达电厂一、二期项目总发电容量达13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8亿度。
在惠东县港口镇南部海域,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项目于12月初全面并网投产,是国内首个完成地勘当年即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每年可为广东省提供清洁电力约30亿度,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6700公顷。
在惠东县黄埠镇,日前,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工程1号机组顺利启动冷态功能试验,标志着工程建设从安装高峰阶段切换至联调试验阶段;2号机组工程总量累计完成50.27%,大件核心设备陆续到场安装,朝着2025年底并网发电的目标扎实推进。 同时,项目的二期工程核准工作正在推进中。
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总投资1200多亿元,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发电500多亿度,每年新增供电量约占大湾区目前用电量的7%,且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1512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4160万吨,环保效益相当造林近11.3万公顷,创造绿色GDP200多亿元。
在惠东县高潭镇,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是我国首个400兆瓦级超大容量变速抽水蓄能工程,也是我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兆瓦,总投资83亿元,年设计发电量15.6亿度,计划2025年底前投产发电。
届时,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5.6万吨,相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2.6万吨,并可以通过改变转速,灵活调节功率,让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出的电能更加稳定地接入,有效促进更多清洁能源的消纳。
……
当前,全球能源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能源为主体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我国为全球转型贡献“中国方案”。2023年,惠州立足于能源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核电、光伏、风电、气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先后落地并推动多个清洁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石化PTA满产达产;总投资338亿元的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总投资415亿元的太平岭核电一期等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521亿元的中海壳牌乙烯三期项目动工建设;中洞抽蓄完成用地报批,综合能源站、国能二期、华电东江、大唐博罗等骨干电源项目加快推进,惠州-海丰干线、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机械完工。
如今,惠州正加快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和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海上风电、LNG电厂、抽水蓄能、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电力装机总容量跃居全省前列,并充分发挥惠州在大湾区中的电力输配枢纽优势,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截至目前,电源装机达到1235.5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969.5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8.47%。“十四五”剩余的时间内,中广核太平岭核电一期、国能二期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电源项目也将陆续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清洁能源支撑。
【企业技改】
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 3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前段时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这是历年来一次性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最多的一次。
走进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惠南工业园展厅,户用储能产品、数据中心UPS锂电、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应有尽有。与此同时,工业园也率先用上了“自家产”的储能应用产品。园区内,只见4座储能集装箱平稳运行着,作为大型“充电宝”,夜间蓄电、白天放电,利用不同时间段电价的高低不同为企业节约电费。
新发展阶段下的绿色制造,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制造业的节材、节能,并减少各类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排放,以制造模式的深度变革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打造绿色工厂推动绿色制造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惠阳区,惠州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一套“空压机+储能+充电桩+光伏+代维”综合能源利用体系正不断帮助企业节能、增效。该工厂于2020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的,截至今年8月,其替代电能高达3729万千瓦时,累计节约投资成本约3069万元、用电成本约650万元。
如今,在惠州像贝特瑞新这样通过引入“储能、光伏+”综合能源系统,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案例越来越普遍。
不只在生产上,不少企业还在运营的方方面面推动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位于大亚湾区的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2万名员工,居住在厂区的员工洗浴需要用到大量热水。为此,公司引进余热回收机,利用空压机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压缩热,接入水箱加热水,每年可为公司节约180吨标煤,节省117.6万元电费。
当前,我市正迎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2+1”产业集群建设加速,“3+7”工业园区持续提质增效,随着新项目上马势头旺盛,用能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推动重点企业节能挖潜实现绿色升级成为关键。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围绕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绿色化,组织开展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推动新型工业化。
据统计,2023年,惠州完成30家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工作,预计总节能量(当量值)达3.2万吨标准煤、减碳量6.6万吨。累计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大亚湾石化区、仲恺高新区)、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286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制造名单数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我市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该负责人介绍,清洁生产是一种整体预防的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推行清洁生产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累计通过自愿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达1247家。
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全市工业产值和工业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惠州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持续下降,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4%,工业领域能效、水效不断提升。
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2023年我市还推动企业获得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500万元,占全省地级以上市资金比重5%,同时充分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023年市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100万元共补贴5个节能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典型案例】
伯恩光学:能耗管控列入部门KPI考核 实施20多项节能项目
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下,总有一些企业主动担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步一迈,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低碳发展之路。在惠阳就有这么一家默默耕耘的企业。
伯恩光学作为一家在全球玻璃面板制造业领域占有60%市场份额的领军企业,在通往“大国工匠”之路的同时,坚定践行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发展,致力于将伯恩打造成“双一流”企业。
2017年采用螺杆式真空泵替换水环泵,累计节约用电3500万度;2018年,改建6处空调高效机房,综合COP(制冷性能系数)达到5.0,其中,精密园区J9栋的高效机房累计制冷量2776万RT(冷吨),综合能效达到5.68;2020年启动新旧加硬炉替换,年节约用电2000万度,同时,加强过程管控,单片能耗从0.22kwh/pcs下降至0.11kwh/pcs,能耗下降率50%以上……
伯恩光学持续在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精细管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等方面在节源降碳多管齐下。截至目前,伯恩光学旗下的各个工业园已实施了上百项节能项目。
“公司高度重视节能降碳,2017年开始提前谋划,制定能耗目标、双控方案,为双控工作起好头、开好步,次年就启动了节能管理和数字化降碳,把节能降碳嵌入到公司的管理运营中来落实。”伯恩公司能源部负责人介绍,为确保节能降碳工作有效推进,公司行政总裁亲自挂帅,带领能源部门在各园区、各分厂实施单片能耗管控,并将单片能耗纳入部门KPI考核范围。
如今,伯恩光学在惠州的4个园区建立能耗管控体系,落实各分厂能源负责人,分解能耗管理目标和责任,同时采用数字化手段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以引领绿色发展。
同时,伯恩光学还着力建设清洁能源项目,从源头上进行节能降碳。目前,伯恩光学在惠州的4个厂区宿舍和工厂屋面都建设了14MW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光伏发电3580万度,相当于植树195.1万棵; 2021年,三和园区启动夜间错峰蓄冷白天放电的模式,减少用电高峰期的主机开动。
“2023年我们规划在永湖园区建设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项目占地约600平方米,总容量5MW/10MWh。”能源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利用晚间谷时段充电,白天峰时段放电来削峰填谷,降低能源消耗,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统计,伯恩光学惠州生产基地每1万元产量的能耗水平,由2018年的0.08千瓦时下降至2021年的0.07千瓦时,下降率12.6%;每1万元产量的耗水量,由2018年的7.09立方米减少%至2021年的6.29立方米,减少11.3%,先后获得广东省工信厅粤港清洁生产伙伴(制造业)、工信部绿色工厂示范单位认证。
【专家观察】
广东中益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益民: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企业绿色升级
广东中益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惠州从事节能技术服务工作十多年,积累了大量技改经验,并在2023年12月成立了节能低碳研究院。日前,该公司董事长、研究院负责人李益民接受记者采访,分析惠州节能降碳形势,并对企业升级改造提出建议。
李益民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使得节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惠州聚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对节能降碳的需求非常大。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惠州的核心产业之一,是智能制造技术的聚集产业,也是出口贸易的主要产业。当前,国内外高端电子信息品牌高度契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制,特别是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众多欧美品牌提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要求,倒逼供应链相关产业要竭尽全力去解决原材料、生产、运输等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那么,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化利用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刚需。
在石油化工领域,惠州以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高地为战略目标,需要在工艺水平、能源利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争做世界一流。
李益民建议,数字化、智能化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的重要技术手段,落到实处就是可以使企业运行设备更加安全、高效和节能,是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
具体到技术改造过程中,大部分企业还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通病。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前期的建设成本,却忽视后期设备运行成本。殊不知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15~20年内,建设成本只占整体成本的5%~10%左右,运行成本占90%以上。
对此,企业必须要转变思想,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在前期建设的设计选型阶段,考虑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运营能耗、成本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