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 看这沥 | 横沥:勾勒“景美业兴民乐”美丽乡村新图景
东莞+-横沥视窗 2024-01-01 13:23:55

编者按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此前,横沥着力构建“1312”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即打造一个“创先”典型镇、3个典型村,抓好12大行动,从产业、规划、绿美、村容村貌等出发,全力重塑发展优势、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为更好宣传横沥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生动故事,即日起推出“百千万 看这‘沥’”系列报道,以走进村(社区)一线深调研、对话党组织书记的形式,挖掘“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过程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一窥横沥在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隔坑村

绘就“振兴图” 奔向“典型村”

走进隔坑村,干净整洁的硬底化村道延伸至各家各户,村内休闲小公园、小广场环境优美,道路、绿化、路灯等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不久前,广东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上宣读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其中横沥隔坑村等全市15个村(社区)入选典型村。

作为横沥镇发展较具代表性的村(社区),隔坑村近年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隔坑村近年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横沥供图

勾勒独特新图景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典型村”

沿着隔坑旧村步入隔坑公园,湖水涟漪、垂柳吐绿,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放眼望去,碧塘内一池清水,绿波荡漾,水中鱼儿成群结队畅游。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碧塘与周边景物相互辉映,人们倚在护栏上眺望,“觅得浮生半日闲”。

“自从碧湖升级改造以后,水更清空气更好了。”住在隔坑村的刘女士说,公园里环境优美,闲时都会带着孩子过来玩耍,或散步或休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碧塘的成功改造只是隔坑村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旧鱼塘。如今通过升级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心中的“网红打卡点”,不仅提升了美丽乡村风貌的同时,也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为村民重塑出了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活休憩空间。

人居环境整治是隔坑村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亮点之一。近几年来,隔坑村完成道路升级工程5万平方米,升级改造水渠10公里,建成8个公园、25个边角花园,升级改造辖区内10个公厕,新种苗木1000棵,增设巷灯1500盏,投放上门收集垃圾箱500个,整治村前塘周边6500平方米环境……先后获评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村、东莞市特色精品村,积极开展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活动。

“村里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我们都乐意参与。因为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家家户户,环境变好了,出来玩耍也开心。”谈起村里环境的变化,70多岁的村民吴伯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百千万工程”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引领乡村发展美丽蝶变。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说,如今的隔坑村,已然告别了那个牲畜粪便满地、小招贴随处可见的旧容貌。结合“水岸人家”特色元素,通过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强化环卫作业,实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

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隔坑村将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通过系列升级改造措施促使乡村风貌大改观,让绿水青山、文化传统等成为助力乡村宜居的重要抓手。

具体而言,推动党群、篮球公园、旧村周边约50间农房的平改坡和立面改造,以对新村路、中心路和村前路的沿路绿化和景观升级串联成片,推动隔坑村红粉区7条巷道共计60栋房屋进行美丽庭院改造,让村民群众开门见绿。

强基固本促兴旺

紧扣产业振兴抓好村域经济

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金龙路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缩影。沿路店铺林立,商业氛围正浓;昔日机器轰鸣的旧厂房,如今变为书声琅琅的校园;原来的百货超市被改造为青年创业园区,一批本地村民即将“大展拳脚”,一条进村主干道,激活了一个村。

近些年,隔坑村的发展轨迹悄然发生了改变,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物业收入,隔坑村党委制定了“一三联动,二产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我们不需要大拆大建,只希望在现有资源上利用好。”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说道。

2011年以后,隔坑村累计回购16万平方米厂房,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300万元。厂房回购后,由村集体升级改造,统筹招商,已招引了广东富士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倍增企业)、东莞市科泰汽车检夹具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

经过多年悉心经营,目前隔坑村共有经营性集体物业47.6万平方米。2023年1至10月,隔坑村组两级总资产3.12亿元,同比增长11.2%,纯收入0.57亿元,同比增长7.9%。这些都是隔坑村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通过发展集体物业、招引重大项目,隔坑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吴进芬说。

显然,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归根到底就是发展村集体产业。“我们规划了隔坑南400亩工业用地,加快推动‘工改工’改造项目。第一期改造项目约70亩,投资约5亿元,预计增加集体物业15万平方米。”吴进芬表示,“这将是未来推动隔坑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依托隔坑南、隔坑北产城联动项目,在北部布局生态居住区,提供高品质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服务配套,南部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区,打造新型高新技术园区,形成北城南产格局。项目实施后将与西北工业组团互动,实现产业互补,促进镇街产业连片发展,争取实现从机器村落到创智总部的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隔坑村积极盘活闲置资源,拓宽增收渠道。计划盘活该村红岭区约60亩闲置用地,推动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二期工程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占地60亩,将建成6万平方米校区,同步引入优质产业项目和优质教育资源。

以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为契机,隔坑村加力推进产业培育,通过城市更新巩固优势产业资源。吴进芬直言,隔坑村将继续发挥产业引擎作用,精准多元培育经济增长点,拉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力争成为“亿元村”。

创新治理新模式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上月中旬,一场“啡尝茶点”项目在隔坑悄然开展,通过爱心人士认捐的方式,为隔坑村老人提供茶点服务,他们畅叙乡情乡谊,分享生活趣事,共话隔坑村和横沥镇发展。“这个活动十分有意义,可以让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家常、畅谈隔坑发展,希望隔坑村发展越来越好,村民越来越幸福。”村民叶婆婆表示,随着隔坑村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越来越高,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也越来越积极了。

“啡尝茶点”是隔坑村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一个新尝试、新举措,以“茶点”为媒,通过爱心人士认捐的方式,每周三下午为该村老人提供茶点服务,为老人们搭建起一个共叙情谊、共话家常、共享幸福、共度美好生活的新平台。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社会各界参与,需要凝聚善治合力。诸如此类,隔坑村充分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成立了由党员、村民代表、群众组成的隔坑村共治协会,协会以“常态化理事+动态化参与”的创新模式开展,负责协助“两委”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统筹和环境提升工作的跟踪落实,有效引导社会组织、群众等多元力量参与当地事务。

同时,建立“益企啡吧”实践基地,以“益杯咖啡议事会”为公益服务平台,以“公益积分”兑换为激励,带动村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公益服务,柔性介入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前段时间,村“两委”干部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村里停车位少,村民汽车保有量却日益增多,下班回家兜圈子难停车,是不少村民的“心结”。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隔坑村的一项民心期盼,也成为基层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隔坑村把缓解村民停车难问题作为重点课题。经过梳理,目前,隔坑村有停车位2268个,但户外停车3100多辆。对此,计划年内新建一个立体停车库,新增50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接下来,隔坑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区域内各项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群众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吴进芬说。

多元业态的齐头并进,标志着“隔坑实践”正在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百年古村有烟火气,也有诗与远方。随着横沥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隔坑村必将大步跨越向前,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村头村

“颜值”变“产值” “农旅”如“添翼”

“村里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越来越有奔头了。”“我们村民一定会全力配合,早日看到发展新成效。”初冬时节的横沥镇村头村,“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新机遇”成为干部群众炽热的话题。同时,也激励着村头村在产业振兴、人居环境、公共配套、社会治理、机制体制、社会参与等全面发力,推动“路线图”“施工图”逐步转化为“实景图”——

看产业,永飞实业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各司其职加紧生产;游乡村,葵香园、三角湖湿地公园、知青巷等景点连点成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享环境,400亩的旧村完善、“四小园”打造休闲空间、建设停车场缓解“停车难”,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日日增强……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村头村也不断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擘画出农旅旺、产业兴、环境美的乡村新图景。

■村头村不断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横沥供图

农旅融合激活力

花海公园为乡村发展“增色添香”

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五彩缤纷的墙绘,与岸边绿树红花相得益彰;向日葵和稻穗在不同时节交叉绽放,满园金色吸引游人不禁驻足观赏;蜿蜒曲折且高低起伏的休闲小道依势而建,与湿地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可曾想过,这一幕幕美丽景象在几年前却是一片田野和杂地,现在已是东莞网红打卡点之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以“葵花之海”的美誉“闯”进游客的心里,游客量达25万人次/年,更是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展示了生态村头、宜居村头之美。

冬日的葵香园,虽然没有花开盛放、人潮鼎沸的壮观场景,但放眼望去葵田,一排排整齐的向日葵苗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不假时日将是醉赏花开馥满园的盛景。村头村党委书记香国辉说:“今年春节期间,葵香园将变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葵花盛开之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打卡,灿烂的鲜花、喧闹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更是坚定了我们村发展乡村农旅产业的信心。”

葵香园作为横沥镇首个向日葵大型主题园林公园,带来农旅效益是必然的,但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久之前,这里满田的晚稻刚刚收割完毕。原来,葵香园通过轮植轮耕向日葵和水稻农作物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村民增加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水稻的收成还为集体收入“锦上添花”。农忙时耕作、农闲时赏花,成为当地村民幸福生活的日常。

天空湛蓝、芦苇片片、草长莺飞……葵香园不远处,美丽的三角湖湿地公园也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休闲娱乐,这里正逐渐成为供村民、旅客游憩休闲好去处。这里总面积33.0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95公顷,湿地率为51.25%,以人工湿地类型为主体,打造成湿地生态稳定、湿地景观优美、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及生态旅游功能兼备的城郊型湿地公园。

可喜的变化,让村头村人引以为荣,也萌发了创业的念头。村民香林柏经与妻子一番商量后,在自家房子开了一家“27微·厨房”,曾经杂乱不堪的农家小院,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休闲餐饮小店,一时间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消费。

如今,啜一口茶、品当地小吃、赏金色花海、接触大自然,成为属于村头的“潮流前线”。“乡村振兴成果正惠及村头村广大村民。”香国辉表示,目前已有不少村民在行动,他们打算借力村里发展文旅的东风进行创业,吃上一碗“生态旅游饭”。

葵香园火出圈、三角湖公园喧闹不断、餐饮店客流满座……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增长,更提振村头村发展农旅产业的信心,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人气和财气。

产业升级增动力

“工改工”为产业振兴赋能“添翼”

“百千万工程”作为全镇头号工程高位推进,着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村头村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做了大胆的实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研学、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进一步用活用好特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工业与农旅齐头并进,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汇聚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变美了,农村颜值变高了,生活水平更高了,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后劲才会更足。”香国辉说,要美丽也要富裕,产业振兴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穿过葵香园,沿着振兴中路往前走,又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塔吊转动、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工人忙碌,这里曾是第一工业区的厂址,建成近25年,破烂不堪的老旧厂房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不久之后,这块土地经“工改工”将迎来新生机,摇身一变高标准现代化产业园区,容积率提升到3.0,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300万元的经济收入。

第一工业区升级改造的“前世今生”,正是村头村把产业“规划图”付诸行动的生动写照。以此为发力点,村头村又将目光放在四海工业园,与第一工业区相同,四海工业园也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厂房布局不合理、集体收益低等问题,通过“工改工”赋予旧厂房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激活高效生产空间,切实提升村头村的经济发展资源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我们积极推动村集体物业升级改造。”香国辉介绍说,村头村正积极发展村集体多元经济,通过“工改工”对旧厂房进行升级,积极筹建新厂房物业,全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头村做足招商引资“大文章”。作为村“创收项目”之一,永飞实业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约18500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预计为村集体增加300多万元年收入。

新型厂房拔地而起、集体收入稳步增长……时下,各大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村头村的经济环境正发生着一场“改头换面”的蜕变。接下来,该村将加快推进村集体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全力招引具有自主产品的优质企业。同时充分利用“连片特色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明显的特点,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增加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人居环境再发力

“一笔一画”绘就和美“好丰景”

“面子”有了,更重要的是“里子”。“为进一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我们以优化村民人居环境、提高环境品质为目标,计划改善约400亩旧区人居环境。”这是香国辉对村民的郑重承诺。

人居环境整治没有“休止符”,没有“停止键”。以入选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为契机,村头村本着“不放过一个盲区,不留一个死角”的原则,统筹人力物力,明确任务、分区到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从细节入手,既注重改造旧区水、电、排污等生活配套设施,对旧区环境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又要注重日常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实现建管并举、标本兼治。

在全面清除“老底子”的同时,村头村发力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比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每月定期开展两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分区域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保证村民住得开心住得舒心。

环境好不好,村民说了算。“人居环境整治后,屋前屋后变美了,环境干净整洁了,住着更舒服了。”在村头旧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香伯伯看着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心里乐开了花。

借助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东风”,村头村计划把超过50年历史的“知青屋”老建筑群打造成知青馆和知青街,将新联小组旧村老房子修缮加固,改造成民宿,打造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挖掘和弘扬红色知青文化。

届时,三角湖湿地公园、香氏宗祠、葵香园、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将“串珠成链”,实现有一处设施完善、风景秀丽的美丽田园,有一片改造完成、古色古香的知青巷道,有四间文化特色展馆,一条连片景观乡村示范带的目标,具有浓厚查香文化、醉人乡村田园风光美景图将缓缓展开。

遥想未来,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屋舍整齐地坐落在旧村,整洁的柏油路向村内每户延伸,随处可见的“四小园”成为休闲好去处,路边的鲜花吐露芬芳,清澈的沟渠波光粼粼,人们的脸上笑意不断……随着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村头村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等领域排兵布阵,牢牢压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我们将抓住关键点和发力点,不断推进产业振兴,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增强社会治理合力,形成长效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村头文化特色的美丽宜居特色示范村。”谈到未来发展蓝图,香国辉满怀憧憬。

共富村头,勇闯新路,村民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文字:记者 袁健斌 通讯员 朱伟红 黄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