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亦乐乎”周汉标艺术特展盛大开展。岭南美术馆、棠美术馆、东莞市文联文艺空间、玉兰大剧院展厅、可园博物馆、风篁美术馆、莞城美术馆、21空间美术馆、锐空间、鳌台书院、东莞市文化馆等16个文艺场馆同步展出,16个专题展览汇聚了东莞文艺名家周汉标从艺40年的精品力作,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火热展出的同时,一场关于中国汉字艺术未来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在万江锐空间举行。濮列平、曾翔、王晓明、燕守谷、王勇等十多位中国汉字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从全国各地奔赴东莞,因“展”而聚,从周汉标汉字艺术在中国汉字艺术发展上的探索意义出发,展开对中国汉字艺术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入探讨。
名家汇聚,感受“顶硬上”东莞精神
在此次特展中的万江锐空间展厅里,一幅幅具有东莞精神的“顶硬上”汉字艺术作品,搭配整个空间昂扬向上的彩带装置艺术,带给人极具心灵震撼的视觉冲击和勃发向上的艺术表达。作为中国汉字艺术的先行者,周汉标多年来对中国汉字艺术的不断探索和感悟,凝聚在此次“顶硬上”周汉标汉字绘画+创意家居展中。

展览中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上”字,以不同的造型和水墨形式进行呈现,引发观赏者不同层面的思考。现场用彩带贯彻整个空间的大型装置艺术则将整个空间的作品联结成了一幅完整的展陈作品。
“整个作品的构思来自于袁崇焕‘顶硬上’精神,这也是东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所以,我们用一个大型的艺术装置把整个空间作品串联起来,就像是无数个个体的‘上’的精神,组成整体的‘上’的艺术呈现。这也映射了我们的城市,每个人的向上精神,最终凝聚成力量,蓬勃向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些光彩又反过来温暖延伸到每个个体中,每个个体也受到这种向上精神的感染。”周汉标说,一个“上”字的汉字艺术,可以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方式,引发不同人的多重思考,这正是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来自全国各地的汉字艺术家,对此次展览带来的汉字艺术发展的探索意义给予高度肯定。中国汉字艺术家、评论家、策划人濮列平表示,艺术家的本质就是引领人类美好生活的工作者,周汉标的汉字艺术让人看到生活美好、向上力量。他的汉字艺术从“顶硬上”这几个字出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呈现,把汉字艺术做出了具有现当代审美的空间艺术呈现,非常有意义。
“中国汉字艺术来源于书法,但不是保守而是开放的。周汉标在中国汉字艺术方面的探索和坚守让人感动,他的展览呈现出了不断推动中国汉字艺术发展的探索精神。”濮列平说。

“周汉标的展览让人很感动,从他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对中国汉字艺术的使命和情怀,这些年他为汉字艺术的传播推广做了很多工作和贡献,就像这次展览‘顶硬上’的坚持精神,推动了汉字艺术更广泛地传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善琏汉字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明表示,作为中国汉字艺术的先行者,周汉标对中西方艺术的了解,对金石书法、篆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小品等艺术形式的全面能力,融汇到了中国汉字艺术的创作中,使得他能将汉字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用汉字的形、意展开了与自己艺术审美思想的完美结合。
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艺术家、策展人王勇则表示,周汉标是一个狂热的真性情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能够在一个城市的16个展馆同时举办16场展览,展开一场艺术狂欢,这是具有现象级研究价值的事件。这次展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相信未来周汉标的艺术创作将更加无拘无束。

各抒己见,探讨中国汉字艺术“上”论
汉字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并不单纯是一个语言交流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载体。汉字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随着汉字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汉字艺术的全球传播成为了中国汉字艺术家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此次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对中国汉字艺术未来发展的看法。
“中国汉字艺术未来发展应该是雄起,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今后中国汉字艺术也将不断向上发展。”在这个充满“上”字的空间里,周汉标以一句“我想做一场中国汉字艺术的‘上’论”,带动整场研讨会进入对中国汉字艺术未来发展的讨论。

濮列平表示,中国书法随着传统科举制度的消亡和现代书写方式的出现,已经丧失了它以前的社会信息交流功能,回归到一个纯艺术的范畴。中国汉字艺术的探索就是对书法艺术未来发展的探索。传统的书法因为语言隔阂不具备全球传播性,但中国汉字的基本符号具有象形的美感,这些符号的意象是具有全球传播性的。中国汉字艺术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符号所呈现的,它展现出来的意象是全人类共通的,可以无障碍交流。今后,中国汉字艺术在全球的传播是大趋势。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曾翔从中国汉字艺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切入,分析当前对汉字艺术发展各种探索的意义。曾翔表示,中国汉字艺术曾经历过一个艰难时期,曾备受质疑,但经过一批人的坚守和不断探索,中国汉字艺术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未来创造发展的新时期。
“汉字艺术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范畴,它既有来自传统的书法形式的滋养,又必须具有国际化、当地的艺术呈现,书写我们当代人对生活感悟。当前进入全球艺术融通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要在汉字的国际化审美上做一些探索和创造,抓住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话语权不断增强机遇,让中国的汉字艺术不断向‘上’发展。”王晓明说。
东山书院院长燕守谷也从如何定位中国汉字艺术展开讨论。他表示,传统书法的经典样式是历代文人留存下来的,它们是传统的一部分,但不能把它当成全部的传统,而是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在的显现。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要书写的不是遵循古人的经典,而是真实地表达和面对当下的生活和意象,不断发展中国汉字艺术,用汉字艺术去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