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 看“浙”里③|湖州余村振兴:化流量为“留量”
东莞+ 2023-12-20 09:30:01

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也是浙江省“千万工程”下实现生态富民的明星村——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走进余村,远眺是竹海与青山,近看“村咖”与民宿成景。游客们悠然地感受这惬意的乡村生活时,谁会想到20年前这里曾因为开采石灰而每天灰尘漫天呢?

■绿水青山迎来了“新村民”

2003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千万工程”,湖州市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余村把矿山关停,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美丽经济”。2021年,余村捧得旅游领域最高殊荣,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本地乡民纷纷投身于家乡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依托乡村旅游红利增收致富。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余村又在摸索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把乡村旅游的流量化为乡村振兴的“留量”。

■余村矿坑遗址公园

忍痛关停厂矿,打好“绿水青山牌”

今年63岁的余村村民葛元德,在青年时代曾有一个梦想:要是石头也能卖钱就好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年前,余村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山里的竹子。上山砍下来的竹子,经过余村人的手会变成各式实用的竹制品,但依然不足以让百姓富足。

20世纪90年代,余村兴起了采矿业,开采矿山,兴办水泥厂、石灰窑。葛元德“石头也能卖钱”的梦想成真了,他也成了矿场上的一名货车司机。但后来他却高兴不起来了。

靠着卖石头,余村一举成为当时全县有名的富裕村。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恶劣的村居环境,村内整天粉尘蔽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洗干净的衣服都不敢拿到外面去晒。”葛元德回忆着过去的日子。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当时的湖州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的“三改”以及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行动,建成了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跑在了全省前列。这些村子中,就包括安吉余村。

在“千万工程”号召下,余村下定决心,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矿山和水泥厂,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余村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发展“美丽经济”。

20年后重看余村,当年逼仄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大道;当年拆迁的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曾经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投身旅游服务业。

2015年前后,陆续有人发现余村的美丽风光,向村民提出住宿需求。就这样,余村最早的一批民宿诞生了。

据天荒坪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杭州、上海、南京和苏州这些大城市的游客。

为什么现在都市人逆向回村旅游了?

来自杭州的谢女士表示,来余村旅游,看中的就是这里的舒适氛围。“现在不是流行特种兵旅行吗?但是我觉得,来这里光是看看枫叶,看看竹林,看看特色民宿,看看农民种菜,什么都不做就已经很让人舒服了。”现在城市里面上班都有点压力,到农村来旅游能给自己放松一下。

2017年,葛元德的儿子葛军看好家乡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于是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把老家的房子改成了民宿。在旺季时,一间房售价800-1200元/天。“这两年民宿很受欢迎,现在我们就已经接到春节的预订了。”葛军说道。

绿水青山迎来了“新村民”,共同富裕也写下新注脚。2022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4万元(同年上海市居民平均收入7.96万元)。葛元德说,自己一家依靠民宿、文创、特产和村集体分红,一年收入有40万元。

■余村入口处竖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

乡村游去同质化,把网红变成“长红”

在余村,问起本地人哪里好玩,许多人会强烈推荐“与余农场”,这是一个融合种植区、垂钓区、饲养区、咖啡区、露营区的综合性农场,占地50余亩。游客可以在这里喝咖啡、赏美景,还可以参加种植蔬菜、溯溪抓鱼、喂养动物等农村特有的活动。

自今年9月开业以来,与余农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欢迎,被许多人推荐打卡。国庆期间,农场一天人流量将近1000人。

农场的主人俞佳慧说,这几年老家变化越来越大,但是这些来乡村旅游的游客,他们对于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于是决定做这样一个农场丰富余村的游玩项目。

这与村委会的部署不谋而合。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因业态、场景有限,村里也存在客人停留时间不长的问题。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游玩项目,是余村持续吸引游客的重要法宝;做深做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余村带动村民致富的不二法门。

在余村,有国内首家乡村国漫咖啡体验空间,将葫芦娃等经典再创作的国漫形象与咖啡、盲盒新零售跨界联动;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节庆活动为突破口,推出O2氧气生态文化圈计划,全年孵化超220场活动,包括音乐节、市集、骑行、健步等等。

在余村的矿谷遗址,一个景区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将打造为迷笛音乐谷,集潮玩、艺术、游戏、运动等各个娱乐新业态的矿谷景区将落地,为乡村提供更多时尚的娱乐方式。

尽管过去三年因为疫情,全国旅游市场都出现萎缩,但是余村旅游人数反而增长。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乡村旅游也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如何持续释放强劲的吸引力,把乡村旅游市场的蛋糕做大?一方面要增加游客数量,另一方面要提高游客平均逗留时长。

在余村周围,有老牌AAAA级景区中国大竹海、江南天池、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云上草原)等知名景点IP。如果能让去这些地方旅游的游客,打卡完一个点再去下一个点,则能很好地做大旅游市场的蛋糕,合作共赢。在这之前,首先是打通交通网络。

天荒坪镇党委委员俞丹表示,余村相距最远的两点直线距离不过20km,但因为地处山区,实际距离甚远。比如位于山川乡的云上草原滑雪场,是南方最大、离杭州最近的滑雪场,吸引游客无数,与余村实际距离不过5公里,过去需要1小时车程,后来建设了港山线公路,车程缩短到30分钟,现在还在建设天路索道,建成后余村到云上草原的时间将缩短至15分钟。将有更多游客愿意白天在雪山滑雪,晚上在村里住民宿。

建起人才社区,青年反向回村创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旅游业,还需要把人才留下来。

在余村,本地村民1087人,常驻余村的外地人已达到200余人,余村及周边三个乡镇的年轻人有1200余人。为什么这些人会放着大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要,选择反向奔流回到农村?在余村“青来集”人才社区,记者找到了答案。

“青来集”项目是余村青年人才社区核心启动区,项目总占地面积80亩,内有建筑26栋,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近1亿元。园区可提供独立、共享等各类办公工位1200余个,另有阳光草坪、青来广场、田野露营等公共服务空间。

午间的青来集广场上,青年们三三两两,随心所欲地躺在草坪的椅子上晒着太阳;也有青年带着电脑,在户外的桌子上敲打着键盘。他们大多是创意类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青年,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工作人员介绍青来集的定位:“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有梦想、有创意、有行动力的青年人才,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未来的乡村理想集结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宝贵的财富。余村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禀赋,为年轻人提供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

在草坪上、广场上、田野间、山腰处均设有“大自然工位”。所谓大自然工位,即把工位搬到青山绿水间,配有桌椅、电源、网络、自行车等基础设施。只要带一台电脑,就可以在青山绿水间办公,打造乡村旅居式创业办公新模式。正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余村计划在2024年底前,共推出3000个大自然工位。

好的环境,天然会诞生好的内容,激发年轻人的创作活力。今年6月,DN余村(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在青来集正式开业,这是余村吸引年轻人在乡村就业的又一标志性项目。

所谓数字游民,就是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就能在任何地方办公的职业人,比如作家、编剧、程序员等等。DN余村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宿、私密和公开的工作区、样式丰富的娱乐区。

主理人阿德开始这个项目时,想的是要打造一个多元化的社区,聚集一群有创意、有激情、有行动力、爱自由的年轻人。

“因为有一些人会厌倦城市的生活,但又离不开城市环境提供的社交圈,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想在乡村创造这样一个社区,既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又享有良好的配套服务和丰富的社群。”招募会员的文章一经发出,立即通过人际传播火爆朋友圈,数百人申请报名,他们中有作家、编剧、程序员、自媒体、设计师等等。

游振中是余村DN数字游民社区的住户之一,原来在上海工作,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此前曾因为厌倦了城市的快节奏、功利化的生活方式,选择搬到上海远郊崇明岛的一个小村子生活工作,可后来他发现,农村缺少了城市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交圈层。而在余村DN数字游民社区,“我一边能安静享受乡村生活,一边也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去和别人交流、参加社群活动。”游振中说道。

DN余村是阿德在安吉县做的第二个数字游民公社项目,2021年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安吉县溪龙乡做了第一个“DN数字游民公社”,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居然与安吉县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

俞丹说:“乡村要振兴,必须把人才留住。”而数字游民公社,正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于是2023年,安吉县政府决定与阿德团队合作,在余村再造一个数字游民公社。截至目前,DN余村累计入住人数超340人。

这些人来了之后,自然地就参与乡村、改造乡村。有游民合伙开了一家日料店,一个月就入选为美团十大必吃榜;有游民以村里人物为主角拍了纪录片,有游民把闲置老宅改造成乡野骑行俱乐部,有游民走访了周边商户绘制了《天荒坪宠物友好地图》,还有游民在村里设计了生态艺术互动装置……

做大余村IP,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富裕

自2021年起,随着“千万工程”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新阶段,余村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余村是一个大IP,每天光是调研考察团就有数百人,而这个村子的实际大小只有4.86平方公里。

为释放余村品牌效应,安吉设立余村大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工作专班,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南部片区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带动周边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了3个发展圈层:设定小余村为乡村现代化样板建设区(4.86平方公里)、余村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建设区(40平方公里)、天山上(1镇2乡)为延展区(245平方公里)。保持小余村宁静致远,让大余村风起云涌,以50倍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管理、互通共融。

大余村通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并打通交通网络,产生的网红集群效应有望带动大余村范围内的游客数量和逗留时长增长。

大余村战略也为政府招引项目、吸引人才提供了更多资金和土地手段。2022年,大余村以“城乡融合、共创共富”为主线,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探索建立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为各类返乡人员提供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支持,创造了良好创业环境,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合伙人计划推行不到一年,已经有42个合伙人项目落地余村,11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吸引192名年轻人返乡。文化创意、研学教育、农林产业、数字经济、零碳科技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今年伊始,大余村启动首期5平方公里青年人才社区建设,聚焦新经济、新文旅、新农业3大产业板块,打造余村共创空间、青来集数创中心、马吉加速器和白水湾产业园等多类型产业平台。

从4.86平方公里到245平方公里,从原住村民1087人到带动约5万人共同发展,变大后的余村,正在走出一条新的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记者手记

用软服务留住人才,做大IP共谋发展

余村化乡村旅游的流量为乡村振兴的“留量”,把人才留下来,变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余村经验,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时代,城市与城市间互相抢夺人才,城市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也在抢夺人才,给出的“彩礼”一个比一个高。人才的争夺,已经是白热化的存量市场,而那些厌倦城市喧嚣,追求乡村宁静祥和的人才,则是可以被争取的增量市场。

尽管东莞城市化程度较高,很少有像余村这样保留乡村样貌极好的农村,但是东莞同样有许多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村、社区,比如南城石鼓社区、万江滘联社区、东坑丁屋彭屋黄屋村等等。这些村、社区有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足够宁静祥和,既能满足人们对住在乡村的向往,又能满足与人交往的需求。只需对这些村、社区的样貌加以保护,有针对性地满足这些群体的需要,广发英雄帖,不只是数字游民,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在这些地方安居乐业。

大余村战略亦对东莞颇有启示。东莞村集体经济是强有力的,各村均有长处,若能力往一处使,定能事半功倍。依托余村大IP,安吉县实施大余村战略,整合2乡1镇整体推进,共谋发展,不仅规避了同质化、重复建设的问题,还因各自不同的定位,因而产生“1+1>2”的效果。

东莞同样不缺少这样极负盛名的地方:南社古村——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村落,西溪古村——东莞版“小丽江”,虎门销烟遗址——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等等。可尝试以这些大IP为核心,谋划多层发展圈层,以大IP撬动大流量,让人才了解东莞,爱上东莞,留在东莞。

监制:张树坚

总策划:雷石鹏

策划:敖剑锋 黄涛

统筹:沈勇青 林朝丰

文字:记者 高鹏飞 图片:郭升涛 视频:郭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