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东莞+ 2023-12-18 09:14:11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并科学运用“六个必须坚持”,对推动东莞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站稳人民立场。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树立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担责任的学术理想,以学问服务人民。二是推进扎根人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催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观照现实,回应广大人民在伟大实践中的关切,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东莞正处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人民关切期盼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全面,要聚焦经济万亿新起点如何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聚焦千万人口新起点如何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聚焦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新起点如何实现民生幸福持续保障等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自信自立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立足基点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近年来,东莞哲学社会科学产出了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增强了打造学术东莞的底气和信心。要坚定东莞作为“四地”(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肩负文化使命,挖掘亟需的宝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概念、范畴、理论,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形成富有学理性的表达方式、表达风格,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东莞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坚持政治性,守意识形态之正。坚持继承性,守中华文明之正。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二是深化研究,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在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统一性、专业性的基础上,推进学术创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拓宽学术视野,创湾区都市文化之新,献“双万”城市发展之策。三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多个东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东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奖,创办优质刊物,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增强问题意识,不断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两个大局”交汇交融,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回应时代课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近年来,东莞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一是学术成果质量有待提升,有深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较少,成果数量不多;二是学术人才队伍有待加强,人才体量比周边城市深圳、广州差距较大,高级职称、博士比例偏低,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缺乏;三是学术平台建设有待增强,东莞高质量的社科类学术出版刊物数量较少,社科研究基地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强,社科组织机构建设不全面、覆盖不广泛;四是学术经费投入有待加大,与深圳、广州相比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兴调研之风,摸清问题症结所在;制定问题清单,锚定高质量发展任务;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驱动谋划高质量发展方略。

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科学谋划部署推进工作。系统观念是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从时空维度提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系统观念中的“七大思维”,是我们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法。从新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必须分析深刻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正在经历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新领域新对象。同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东莞打造大湾区“七大新高地”带来的新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来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走在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点两地”新要求,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和“双万”城市发展新起点,等等,这些新实践新课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立足东莞、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从岭南、莞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火热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汲取养分,发挥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加大资源集聚力度,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学术东莞学术品牌,探索创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和集刊。推动东莞日报、东莞阳光网等主流媒体打造高水平社科理论栏目,建设东莞社科理论公众号,发挥好各镇街融媒体平台的理论宣传普及功能,加强社科普及内容在各类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公交、地铁、公园等公共空间的生动展示,发挥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打通社科普及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强调要用大视野大境界来谋划发展,彰显格局定位和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一是胸怀“国之大者”,努力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是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育高层次学术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省内外高层次社科人才,借鉴推广“樟木头作家村模式”,引导人才来莞开展科研合作。进一步完善东莞社科名家人才培育计划,培育社科领军人才、杰出青年英才等。加大力度扶持各高校学位授权点申报,培养高层次后备社科人才。

(作者系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东莞社科联常务委员)

文字:黄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