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龙舟“守艺人”
浪花飞溅,龙舟飞驰……龙舟,对水乡麻涌人而言,都有着独特的情怀,其勇往直前的精神、振奋人心的鼓声、如剑一般的速度等都让人着迷,但大家对龙舟制造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认识一群龙舟匠人团队,看看麻涌人制作的龙舟到底是怎样的。
早上8点,位于华阳村龙舟棚对面的麻涌龙船厂如常响起打磨、切割的声音,6名龙舟师傅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手持大锯、锥仔、手拉钻等工具正忙碌着。
师傅们正在制作的龙舟已初具模型,预计再过10天即可完工。今年69岁的萧金华来自麻四村,大家都尊称他一声华师傅,手掌满是茧的他正在通过榫卯技术把板材连接起来,这是个技术活,对华师傅而言只是轻车熟路。“设计图都在我的脑子里,客户要哪一款龙舟或者船、艇,我就在脑子里画出来。”华师傅自豪地告诉记者。
华师傅13岁开始在麻涌船厂当学徒,一当就是三年,他还清楚记得当时第一年的工资是12元/月。从一开始制作艇、船再到龙舟,一步一脚印,他宽厚的手掌处处都是岁月的痕迹,华师傅积攒了50多年的手艺让他有了如今的底气。“年纪大了,我如愿回到麻涌工作,现在更多的是责任,有时半夜突然醒来都会想第二天要做的事。”说到这,华师傅眼眶红了,他用手背擦了擦,然后对记者笑了笑。
除了华师傅,这里还有5名老师傅,他们都是麻涌人,其中3名老师傅还与华师傅有个组合叫“四大金刚”,他们的手艺是行类公认的好,厂里现在不少做龙舟的工具都是华师傅自己研发的。正因为他们的好手艺,让龙舟迷莫炜亮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合作组建了麻涌龙船厂。
龙舟,麻涌也能造
华阳村内河畔,一棵木棉树依水而生,河面上波光粼粼,一艘有着10多年的传统龙舟靠在岸边,旁边是4000多平方米的麻涌龙船厂。麻涌龙船厂旧址是华阳村旧香蕉站,它延用旧香蕉站的建筑主体,只对建筑主体进行了加固,有着水乡传统舟船工厂的味道。
麻涌龙船厂合伙人之一的莫炜亮来自东太村,今年40岁出头的他说起龙舟侃侃而谈。说他是龙舟迷真的不为过,他10岁就开始学习划龙舟,跳头、划船、掌舵等技术他通通都会,2012年他组建了30多人的龙舟俱乐部,独资出资制作了一艘传统龙,每年以俱乐部的名义“以龙会友”,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小时候有次听到锣鼓响,兴奋地跑到河里去看,实在看得太入迷了,等龙舟划过去后才发现河水已经涨到自己胸口了。”莫炜亮开心地回忆到。
做红木生意的莫炜亮与木头打了10多年交道,也认识了一群有着好手艺的麻涌造船师傅,今年2月莫炜亮萌生起开龙船厂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做龙舟需要的‘两材’我都有,就是木材与人才,龙舟,麻涌也能做。”
说干就干,莫炜亮与其他两位合伙人从选址到选人、选材,都亲力亲为。2月正值龙舟制作的淡季,一直在外镇打工的华师傅等师傅们刚好在家休息,听到组建麻涌龙船厂,他们都踊跃加入。就这样,11月18日麻涌龙船厂正式开业,虽说是淡季,目前麻涌龙船厂已接到4艘传统龙舟以及数百艘小龙舟工艺品的订单。
麻涌造的龙舟有外观专利
龙舟的制作是龙舟文化的核心之一,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独特处理,它体现了匠人精巧的手工技艺和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龙舟的制作过程很繁琐,工序复杂,要求严格。“起底骨、钉底板、翻过来效正、钉旁、打挡、做内笼、钉合、穿檀、做龙肠中供柱、打磨扫油等10个关键环节全靠师傅手工完成,有经验的老师傅心中有数,恰到其分,他们的眼、手很多时候能充当尺子。”莫炜亮介绍。
制作龙舟前,莫炜亮会亲自到木材工厂选材,再开料,一般选择横径22厘米以上的杉木,从中间对半切割,再切成10米以上的板材。传统龙的长度为30米以上,三块10米以上的板材通过榫卯工艺能拼接出船身。华师傅介绍,榫卯结构更能确保船身的稳固和牢固,船身、坐板等都是榫卯结构,很牢固,不会卸力,我们做的龙舟没有一颗螺丝,只有钉子。
常说赛龙舟,用来比赛的龙舟追求的是速度,我们留意一下这里的龙舟底部,是三角底,这样的龙舟穿水速度快,流畅有力。为了做出麻涌的特色,华师傅亲手操刀画了三角底的样式图,成功申请了龙舟外观专利,这就是“麻涌造”。
这群老师傅平均年龄将近60岁了,考虑到龙舟文化与传统手艺的传承,麻涌龙船厂也承载着培养下一代工匠的任务。华师傅笑着说“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体健康,能一直做下去,出品更多质量好的麻涌龙舟。”
麻涌龙船厂合伙人何总表示,下一步,麻涌龙船厂除了继续制作更多龙舟外,还将制作各式的龙舟工艺品,因地制宜建设龙舟广场,将这里打造以龙舟主题的文创产业园,为龙舟迷以及年轻一代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好地方,为麻涌旅游业等产业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