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14万人点赞。”12月8日下午,东莞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主题宣讲报告会,东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蔡佩娴用“一票难求”回应公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东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蔡佩娴宣讲
一场展览吸引14万人点赞
“你们的票太难抢啦!”今年5月至8月,这是东莞市博物馆公众号后台收到最多的一句留言。当时“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在展出,观众每天开馆之前就来到馆门口排队。人气最旺的时候,队伍甚至排到了东莞人民公园门口。
在“国宝归来”展览期间,志愿者余展豪每个周末都会从广州赶到东莞。他每次换乘两趟公交,再换乘两趟地铁,来回通勤5个小时,就是为了给观众讲解“国宝”的故事。
蔡佩娴曾经问余老师,为什么要从广州专门跑到东莞做文博讲解志愿服务?余老师说,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广州文博界做志愿讲解员,这两年看到东莞文博的展览办得有声有色,现如今还引来了“兽首”,来这里算是兴之所在、心之所向。
▲东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蔡佩娴
对东莞文博展览如此热心,除了志愿者,还有一批热心的策展人。
策展人金子灵和她的策展团队,到现在还会开玩笑地说:“不想回忆开展前的上百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熬过的。”那段时间,为了完美呈现国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她们翻阅了无数资料,单就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修改了三十多次,撰写2万多字的内容脚本;为了一块展板的配色,她们还经常与设计师争论,甚至红脸。金子灵说:“开展前,我时常焦虑,直到整个展览最终完成时,我才与展览和解,与自己和解。”
从5月开幕到8月收官,“国宝归来”共收获14万人次到现场参观,这也刷新了东莞文博展览进场观众纪录。观众的热情奔赴,也是对志愿者和策展人的充分肯定。
小空间持续打造“爆款”展览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一直以来,东莞市博物馆牢记叮嘱,努力让展陈面积千余平方米的空间“活”起来。
东莞市博物馆坚守“让世界发现东莞,让东莞看见世界”理念,以原创加引进的思路办展,策展团队积极探索展教融合创新,将博物馆视作一个文化媒介,与社会密切互动,打造了多个“爆款”展览。
其中,“华彩宫瓷”特展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为主题,掀起东莞近年来的首个参观热潮;“大唐宝藏”特展以法门寺地宫文物为焦点,通过沉浸式的展示手法,全景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深受市民欢迎,并入选全国120个热门展览。
围绕“文化强市”“博学东莞”工作部署,东莞市博物馆今年还推出“三星堆”“齐白石”等特展,参观人数突破7万人。其中,“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入选“2023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特展还获评“中博热搜榜2023年新春十大热搜展览”。
乘着展览的热度,东莞市博物馆还推出“零点博物馆”“大V之夜”,举办了12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为五千多名观众解锁了夜游博物馆的奇妙之旅。此外,我们邀请国内学术大咖开展“新时代明伦堂”文博讲座;推出“大眼仔的奇幻之旅”“考古大发现”等创新教育项目,进一步激发观众观展兴趣。
文物千年,需要创新表达,需要扩大表现场域,才能更加彰显其内涵和价值。今年3月,东莞以“文化强市”为目标,成立博物馆联盟,密切对接文化“潮生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市级博物馆联盟,截至11月底,联盟已拥有29家成员单位。通过策划巡展、文创研发、交流培训等,优势互补,让更多游客爱上东莞的博物馆,共享“博学东莞”的品牌魅力。
文化浪潮奔涌,有品质的文化设施也是逐潮而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以及文化强市建设的推动下,9月28日,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迎来了开工仪式;与之同时,力图呈现东莞历史文化特点的展览大纲正在紧锣密鼓地编撰之中。
新馆建成之后,将打造为文化强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的博物馆。从藏品研究到陈列展览,从开放服务到社会教育,我们将守正创新,继续讲好东莞故事,传承东莞文脉,让更多人感知东莞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众在这里“知东莞、爱东莞,看过去、见未来”。